中英诗歌中天气词的对比研究

2010-08-15 00:45:45赵蕴萱
关键词:西风东风意象

赵蕴萱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中英诗歌中天气词的对比研究

赵蕴萱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由于中西方历史、宗教、寓言、神话等文化因素的差别以及习俗、价值取向的不同,常常造成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这些差异自然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天气词在英汉两种语言里的使用频率都比较高,有些貌似对应,实则情韵各别,其中“风”和“雨”是常见的天气词,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原型意义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拟就中英诗歌中“风”、“雨”这两个天气词的文化内涵作一对比分析。

文化内涵;天气词;原型意义;对比分析

1 前言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国诗歌中总是含有大量特定、独有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另一国诗歌中或许有对应物,却极少真正对等。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这些差异自然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所谓文化色彩词即是例证,其中蕴涵着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风、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在风、雨这两种自然现象里倾注了人类的文化情感,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里,因此“风”和“雨”具有了一定的原型意义并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 天气词——“风”

“风”的联想意义往往具有显示季节特征的作用。不同季节的风给人以不同的冷暖感受,能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春天的风温暖,让人感到舒适,可以带来盎然的春意;秋天的风萧瑟,可以营造萧瑟的秋景,使人感到愁苦。描写不同方向的风可以暗示不同的季节,中外诗歌不同方向的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2.1 中诗中“风”的文化内涵

中诗多褒东风,用其指代春风。“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说春天到了。“东风无力百花残”,则表示春天即将过去。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东风”与“秋”相对,显而易见指代的是“春”。古诗赞东风取其暖意,能使草木萌芽,仿佛春风。

中诗中的西风是寒冷的,黄巢《题菊花》中有云:“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可见西风会使花失去了香味。宋人晏殊词曰:“昨夜西风凋碧树”(《蝶恋花》),能够“凋碧树”使之“落叶”的“西风”不言而喻就是指秋风。《西厢记》有诗云:“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许浑《早秋》:“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莹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冷清、萧瑟之意跃然纸上。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冷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

2.2 英诗中“风”的文化内涵

东风,在中国是暖风,在英国则成了刺骨的寒风,象征寒冷。英国谚语里就有这样的内容:“东风吹寒风到,对人对畜都不好。”英国诗人金斯利有诗云:“欢迎狂热的东北风!有件事真是可惜——对和风总有诗歌颂,惟独没诗献你。……快乐的东风,把我们赶进家门去玩吧!”(特帕尔、格雷夫,1987:2030-2031)

再看西风,中国的寒风在英国则成了温暖的春风。英诗中不乏咏西风的诗句,雪莱的《西风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活激发,凭着我这诗韵做符咒,犹如从未灭的炉头吹出火花把我的话散布在人群之中!对沉睡的大地,拿着嘴当喇叭,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孙梁,1987:204-207)春天里宇宙万物充满生机,春天里孕育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希望,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春天的序曲,是生命的催生剂。另一位英国诗人 Alfred Tenny2 son有诗云:“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风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风吹来海风!”(孙梁,1987:292)还有英国桂冠诗人 John Masefield的《西风歌》,是他怀念故乡而作的:“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一听西风起,我眼眶中泪盈盈,因为它是来自西土,那褐色的故乡边,春天就在西风中到来,还有水仙。”(钱歌川,1981)

2.3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故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别。而英国的地理环境恰恰相反,西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预示着春的到来和万物复苏。对英国人来说,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刺骨的寒风。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了东西方冷暖相异,中英诗歌作品对此自然各有偏爱。可见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

3 天气词——“雨”

雨,作为一种轻柔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成了文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天气词“雨”的词汇内涵,已非一种“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了,而是一种表示特定情绪和意味的艺术符号,它经过人们代代相传的无意识的积淀,成为能够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

3.1 中诗中“雨”的文化内涵

春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感通过诗人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吟雨诗中的喜雨抒情模式。最为著名的喜雨诗当数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微雨众卉新,一雷井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在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雨的到来,昭示着时序的更替、季节的变换,使得万象为之更新,农人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雨中抒怀的另一种典型的情感——“愁雨”。历时弥久的凄风苦雨一旦和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成为一种悲凉无奈的符号,成为离愁伤春情感的载体。例如唐末诗人韩偓的《寄湖南从事》:“索寞襟怀酒半醒,无人一为解馀酲。岸头柳色春将尽,船背雨声天欲明。去国正悲同旅雁,隔江何忍更啼莺。莲花幕下风流客,试与温存谴逐情。”天涯孤客,在拂晓之际,瞥见令人黯然销魂的杨柳岸,以为春色已晚,加之不折不扣的雨打船背的声响,使人心灵震颤不已,正是去国愁苦,无人解情的梦醒时分,这份感伤最能唤起客舟游子的愁思与无奈。《声声慢》中有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晚年之生活孤苦伶仃,居无定所,就这样悄然自人群中退隐,流落江湖,从茫茫人海中消失了她孤弱的身影。

3.2 英诗中“雨”的文化内涵

相较之下,英诗中“雨”的文化内涵不如中诗那般丰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雨”多成为情爱的隐喻。西方诗人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这种现成思路来构思爱情诗歌。16世纪英国有一首佚名的短诗十分著名:“西风啊,你何时起才把春雨洒下?上帝啊,让爱人回到我怀中,让我回到我的窗台床榻!”英国诗人 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有诗云:“如果我好似蜜语甜言,而爱情好似曲调绵绵,我们的嘴将一同歌唱,两种嗓音,但是一种欢畅,欣悦的亲吻仿佛飞鸟,在中午得到甘露淋浇;如果我好似蜜语甜言,而爱情好似曲调绵绵。”(孙梁,1987:342)

3.3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国以农立国,与农事相关的季节物候的变化特别受中国人的关注,因此“雨”便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春雨“成为诗人常吟咏的意象,体现了农人对春雨的珍惜和欢迎,表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适时适量的雨能给人类带来生命和欢欣,而淫雨不绝,酿成滔天洪水,也会给人类以灾难性打击。当诗人伤春、悲秋、离别、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切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于是便有了“愁雨”。

英诗中“雨”的意象却蕴涵着热烈的爱情之意。这和西方文化的起源——希腊神化的一则传说密切相关。达那厄是阿耳戈斯的公主,阿尔戈斯王阿克里西俄斯与欧律狄克的女儿。传说达那厄生下的儿子会杀死他的外祖父,国王为避免自己的不幸,命人造了一座铜塔,塔里只有一个天窗。阿克里西俄斯将她幽闭在塔中,宙斯变成金雨,冲破了她的塔得到了她,遂生珀尔修斯。

4 结语

地理、民族、文化的异同,反映在语言上,能引起各种带有感情色彩的形象生动的联想。东西经典的文学文本中无不隐匿着文化特色或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潜文本,我们在理解原文时对于那些词句、段落必须要有足够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领会其真正含义,作出正确的诠释。因此,学习语言要从多个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必然联系,考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共性,保证顺利地进行文化交际。

[1]弗·特帕尔,格雷夫.英诗金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1981.

[3]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4]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I222/I106.2

A

1674-6341(2010)02-0149-02

2010-01-04

赵蕴萱 (1983-),女,山东聊城人,助教,研究生,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增华

猜你喜欢
西风东风意象
东风Honda全新XR-V
汽车观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20:58
古道西风(水彩)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等闲识得东风面
女报(2021年4期)2021-05-06 13:40:38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秋渐浓,分付西风此夜凉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46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飞魔幻A(2019年3期)2019-06-12 09:22:35
关于东风四号要不要取消的一场争论
太空探索(2016年8期)2016-07-10 09:21:58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