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0-08-15 00:44:24郑爱龙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教学模式

郑爱龙

(滁州学院 教育与法政系,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郑爱龙

(滁州学院 教育与法政系,安徽 滁州 239000)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的教学方式之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既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充分地利用网络载体,构建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虚拟实践教学,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引入虚拟实践教学法,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使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进一步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是一种较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一、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教学方式之一,是促进理论内化为自觉的重要途径。对此,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利用直观鲜活的案例、图像、情境等,激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参加多样性的社会活动,实现大学生认知社会、体验人生,由“教化”到“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二、网络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正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念。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即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3]。因而,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必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1、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正确的鉴别取舍

信息共享是网络的一大优点,也是网络存在的价值所在。当前,网络已成为各种信息资讯的集散地,通过网络我们能搜索到各种相关信息资源。这一方面为我们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来源,有利于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另一方面,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相互激荡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与分化的政治图谋等信息。个别网站还传播不健康信息,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正成为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灰色污染”、“黄色污染”、“黑色污染”,甚至使很多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难以自拔。这使得我们在虚拟实践教学的资源选择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正确鉴别和取舍的要求,要使之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的教育教学目标。

2、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有效的判断选择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众多的实施方式。如直观的图片展示、逼真的音乐背景、高清晰的视频播放等,这都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但不恰当的选择或者过度的使用会影响到其使用的效果。一是不恰当的使用。实践方式的选取应注意恰当、适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以能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目标,同时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应以视频实践为主,其他手段为辅,而法律基础部分则以图片展示为主,而其他手段为辅。

3、积极参与的学生与消极应对的教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其中10-29周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60.4%,而大学生占总数的24.3%[4]。可见,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虚拟网络的积极接受者和重要参与者。笔者在2009年5月所做的调查(以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为例)显示:大学生中电脑的拥有率分别为大一27.3%、大二53.6%、大三、大四97.5%,而且有电脑的大学生全部能连接上网,没有电脑的大学生到了大二以后也100%接触过网络。这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虚拟实践教学提供了前提。相比较而言,教师对于网络的参与往往仅限于简单的资料搜索和复制,缺乏为教学而积极主动的创造,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这导致教师在实施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料过时、方式落后等尴尬状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虚拟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其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平台:

1、虚拟实践的主体平台构建

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虚拟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主观认知和正确鉴别选择能力的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主体”。第一,教师主体。教师担负着根据教学目标提出虚拟实践目的,搜集、组织和创设虚拟实践客体,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有效进行等任务。对此,教师的相关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虚拟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成败。而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科技对于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及相关知识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个知识和能力的盲区,这就要求实施虚拟实践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其一,是网络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系统的建立、维护、改善等技能,较高网络管理才能,熟练运用相关软硬件的知识和能力等,如音视频资料的编辑和剪接的知识和技能、网络资料的合成技能、虚拟实践情境的创设技能等;其二,是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网络资源复杂而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构建虚拟实践资源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敏锐的捕捉时代信息的能力,做到有鉴别、有选择的组织虚拟实践教学。第二,学生主体。在虚拟实践中,学生不是完全被动的参与,而是主动的参与到虚拟实践的全过程中,包括虚拟实践内容的组织、方式的选择、效果的评价等所有环节。这就要求大学生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相关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等。虚拟实践就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实践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实践教学过程。

2、虚拟实践的客体平台构建

虚拟实践的客体是指实施虚拟实践的内容体系,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活动对象的资源库。在表现形式上,包括一切可以利用、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可以通过网络展现的显性和隐性资源,并且通过教师的编辑、剪接、组合,以特定的氛围呈现出来的虚拟情境。如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在特征上应该具备:第一,针对性。虚拟实践的资料应密切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的实际,围绕大学生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并符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应区别对待,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第二,时效性。虚拟实践的资料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理论。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虚拟实践资料应反映我国当前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彰显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等;法律基础部分的虚拟实践资料应涵盖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等的最新信息,体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等。

3、虚拟实践的中间介质平台构建

虚拟实践的中间介质平台主要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的所有软、硬件设施的综合体系,是连接“双主体”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中以沟通“双主体”之间联系的实践评价和反馈平台尤为重要。虚拟实践只有在不断的评价和总结经验中,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此,有效的评价反馈体系包括:第一,显性的评价反馈系统。如师生双方的E-mail、QQ、MSN等单向联系的网络联络系统。这种评价反馈系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反映虚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对虚拟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使之更能有的放矢。第二,隐性的评价反馈系统。如校园BBC、QQ群等群体联系的网络联络系统。这种方式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师生双方在交流和沟通时没有心理上的对抗和压力,学生没有任何约束,因而学生所发表的观点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通过群体的讨论,评价的结果也更全面和客观。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虚拟实践的有效实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603&infoid=8955

[2]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M].陈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 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 jsp?tablename=2038&infoid=661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 报 告 [EB/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 index_81.html

G642

A

1009-9530(2010)05-0097-02

2010-03-16

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9jyy014,2008jy050)

郑爱龙(1977-),男,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