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泉,王新玲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论保定题材影视的地位与成就
刘福泉,王新玲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保定题材影视,是指以保定为背景和以保定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的影视作品。它的出现有其深厚文化背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一个高潮,在 2005年形成第二次高潮。在全国影视的格局中,以一个城市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保定题材影视是名列前茅的。
保定;影视;成就;地位
作为一个地方性城市,保定是个特别的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作家、艺术家利用保定丰富的文化资源,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其影响的深远和广泛,远非其它同等规模的城市可比。一个地方城市,何以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保定题材影视是指以保定为背景和以在保定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
保定题材影视与保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保定地处太行山麓、华北平原腹地,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积淀起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传,黄帝统一中原分封天下为九州,冀州即其中之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出自易县燕下都,至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回”的慷慨悲歌仍然广为流传。郦道元的《水经注》、祖冲之的圆周率在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祖逖闻鸡起舞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为今安国市人、王实甫为定兴县人,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齐名。
到近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使大片国土沦丧敌手,人民遭受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38年 1月,在辖区阜平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并在冀中、冀西、冀东等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冀中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全民抗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依靠群众智慧,创造出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大抬杆等富有实战意义的战略战术,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地到平原,从水乡到山寨,从老人到孩子,从正规军到地方游击队、民兵、儿童团,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用最原始的武器在战斗中不断锻炼、成长壮大,最终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保卫了家乡,保卫了国家,谱写了一曲曲抗击日寇的英雄颂歌。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悲壮、感天地泣鬼神的真人真事,如二师学潮中的“七六”烈士、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王二小、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等惊心动魄的故事名扬天下。
平津沦陷后,地靠京津的地理优势又使以保定为中心的冀中根据地比其它地方接纳了更多的爱国志士、知识分子。他们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们或勇敢地参加战斗,或运用自己的知识与专长进行抗战宣传,在实战中亲身体验到党的抗战方针政策的正确,体会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的鱼水情深。《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队》的作者邢野在一次敌人的扫荡中,一位大娘为了掩护他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就是当年的武工队队长之一;《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曾经担任八路军某部团长,由于工作需要打入保定城内,从事地下工作,是十分老练的地下工作者,他正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作了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的作者刘流早在东北时就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回到家乡冀中参加了八路军,与冀中军民生死与共。《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就是像嘎子一样的小八路,是跟随着部队长大的;《红旗谱》作者梁斌是二师学潮的参加者;《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编剧傅铎是冀中烽火剧社社长。当时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各级、各种剧社剧团达 3 000多个,他们深入到前线、田间、老百姓的庭院甚至在伪军的炮楼底下演出,宣传抗战的道理,用文艺形式唤醒了人民群众,瓦解了伪军,创造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由于他们所演出的节目都是根据身边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
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而明确的政治思想基础,那就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着力塑造工农兵的模范代表—— 时代英雄,为新生人民政权树立形象。特别是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66年这 17年间,表现在电影创作领域中的以革命英雄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为指导原则,以鲜活生动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英雄人物形象来展示人民革命夺取政权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打败妄图独吞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赶走腐朽没落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全新的充满生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时代政治要求把这一历程典型化、形象化地再现在银幕上,从而达到鼓舞人民,讴歌新时代的创作目的。于是,抗日战争成为首选的表现对象。因为近一百年来,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地战胜外来侵略,而且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保定所处的冀中地区是当年八路军与日寇战斗的主战场,于是以保定的抗战作为背景与题材又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风云际会,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保定抗战作品”。
保定的抗战有正面战场、敌后作战、游击战争、地下工作……可以说应有尽有。而保定抗战作品在展示抗战这一特定历史的同时,又浸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既是冀中平原的一大特色,又为英雄们提供了独特的活动舞台;荷花淀、芦苇荡,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巍峨险峻、峥嵘曲折的狼牙山,都是带有浓郁的保定地方特色的景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儿女以不畏强暴,急公好义,忠勇果敢,威武不屈,豪爽侠义,嫉恶如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精神特征的燕赵风骨,恰是保定抗战作品的内核。正因为这种燕赵风骨,使得日本侵略者在这里遭遇到在其它地方所没有碰到过的最强烈最顽强的反抗,出现了众多泣天地、惊鬼神的英雄事迹。尤其是,创作这些电影作品的艺术家们自身就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经历过战争的生死考验,这样就使他们在实现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英雄气质的把握、英雄行为的细节的准确体现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创造出了一系列既能够概括时代生活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银幕典型形象,并已深入人心,成为新中国电影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电影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如历经磨难与挫折,但仍豪爽勇毅的朱老忠父子 (《红旗谱》);威风凛凛、威震敌胆的李向阳 (《平原游击队》);调皮勇敢、嘎咕精明的嘎子 (《小兵张嘎》);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孤胆英雄史更新 (《烈火金钢》)等等。这些充满着独特的个性性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力量的人物形象,成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的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在相隔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之后再来回望这些形象,他 (她)们依然在历史的经典画廊中熠熠闪光,成为观众心目中可亲可敬的精神偶像,令人经久难忘,并被誉为“红色经典”。进入新时期以来,借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的契机,有的“红色经典”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如《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红旗谱》、《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根据《平原游击队》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等,充分证明了这些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以来至今以保定抗战为背景和题材的影视作品,其影响与规模仅次于上海、北京,在全国同级的其它城市中没有能够望其项背的。
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给保定影视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时期以来的以保定作家的作品和以保定人的生活和故事为原型的影视作品有《红衣少女》、《呵,香雪》、《村路带我回家》、《永远有多远》、《赵秀兰》、《汤敏增》、《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乡医》、《跟头》等 。其中以保定作家群中的第三代代表人物铁凝的作品被改编的最多。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当人们正在为银幕上还缺少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典型而焦虑时,1984年,根据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应运而生。电影《红衣少女》大部分外景都是在古城保定拍摄的。散发着历史悠远芳香的建筑,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静静蜿蜒的街道,小巷两旁长满了象眼睛一样的疤痕的参天的白杨树,没有更多的噱头和花哨的镜头,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自然,就像居住在这里的人一样。该片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也没有大喜大悲跌宕起伏的情节,仅仅通过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女中学生安然的日常生活,透过她那双清澈、犀利的目光审视世界,敢于独立思考人生的鲜明个性而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1984年,影片《红衣少女》荣获 “金鸡”、“百花”电影双奖,这是保定题材的电影第一部得到双奖的影片,具有重要的意义。影片《哦,香雪》也是改编自铁凝的同名小说,故事情节极为简单,通过农村少女香雪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揭示了社会巨大变革中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带给人们深沉的思索:是保持诗意、从容、更具人性之美的传统生活方式,还是顺应现代化浪潮的召唤,走向嘈杂而富有诱惑力的现代生活。这部故事情节很淡,诗一般的纯艺术影片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村路带我回家》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无论从人物形象到叙事态度皆呈现出与主流知青文学迥然相异的品质和风格。乔叶叶从下乡、扎根,由不习惯到习惯乡村生活,由习惯到不习惯城市生活,最后由城市毅然重新回到乡村,反映出时代女性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思想的觉醒与选择,并且一反流行的时代话语中知青将上山下乡当成苦难与救赎的主题,在描写人与自然的融和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赋予哲理的思索。对于那些虚假苦难的知青文学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在淡淡的哀怨中显示出人性的光辉。2007年的《大浴女》则以二十年的跨度展示当代女性面临的婚姻、爱情、亲情的无奈与挣扎,细切而又精微地透视了一个中年女性在各种因素羁绊下事倍功半的一生,并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感触,重新审视并扣问了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悉了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之间难以谐和的内在矛盾,表现当代女性爱的折磨,爱的洗礼,爱的救赎。
2004年,根据保定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电影《乡医》问世,由著名导演杨亚洲执导。《乡医》用朴实自然的镜像语言,再现了乡村医生陈善林的形象,真实而亲切,既没有人为地拔高,也没有豪言壮语,他既圆滑又朴实;既斤斤计较又慷慨大方;既满腔私心杂念又总能在关键时刻公而忘私。这是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自私和不完美,更加有力地衬托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危难时刻迸发出人性的闪光和崇高品质。以 “非典”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因为大多为急就章,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很少。《乡医》就是一部不但能让人记住,而且能让人在危难之际感到难得的温情的作品。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由著名笑星冯巩自编、自导、自演,全部在保定取景,全部对白采用保定方言,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夫—— 刘好的故事,描绘了刘好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影片真诚、温情又不乏轻松幽默,以轻喜剧的表现方式,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与思考。影片用朴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既普通又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印刻着鲜明的生活烙印,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2005年,由保定人谢双九编剧导演的电影《跟头》问世,影片以雄县马头务村练跟头为蓝本,所有的角色全都由保定人出演,而且都是自己演自己的业余演员,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最彻底的保定电影。本片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用真实、纯净、朴素的镜头语言,思考现代农村的教育。《跟头》在国内展映时受到好评,《电影评论》专门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得到电影专家和国外发行商的好评。
与电影相比,电视剧更关心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表现身边的良好精神风貌、美好情感和高尚品质,以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赵秀兰的故事》、《汤敏增》都是把目光更多瞄准现实生活,根据发生在保定的真人真事拍摄的电视剧,真实、朴实、亲切、动人。1996年中央电视台、保定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单本剧《赵秀兰的故事》,讲述的是保定妇女的优秀代表赵秀兰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优秀企业家和慈善家的故事,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汤敏增》是在保定民警汤敏增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改编拍摄而成的,讲述了汤敏增如何从一个普通交通警察爱岗敬业,到最后成为全国十大优秀民警之一的故事。两部电视剧因其故事情节的真实,都曾在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
综观保定现实题材影视剧的现状,可以发现:这些影视剧紧贴时代的脉搏,敏锐捕捉时代发展的脚步,对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弘扬健康美好的精神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保定电视台开始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制作记录片,1999年的《晋察冀文艺兵》,记录了抗战时期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众多的文艺团体,在抗战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且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1998年一部以反映保定生活的电影为线索,反映燕赵革命历史的六集电视系列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获得了1999年度河北省新闻评比电视作品一等奖和社教节目评比系列片类唯一一个一等奖,以及河北省文艺振兴奔马奖。《瞬间》记录的是当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活跃在晋察冀解放区的战地记者用镜头记录革命进程并创办了《晋察冀画报》的故事,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寻找王二小》通过寻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以及当年的老革命和党史专家,力求准确、全面地收集整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和成长故事,荣获 2004-2005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入围奖。《马兰村的红色报人》记录了《晋察冀日报》在社长兼总编邓拓的带领下以马兰村为根据地坚持七年游击办报的历程,获 2002年第 20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提名奖、2002年中国纪录片学会学术奖。2006年《根基》通过记述当年晋察冀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多个侧面,全面真实地表现“新中国的雏形—— 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这一主题。《冉庄地道战遗址》获《爱我中华》大型系列节目评比三等奖。以一家地市级电视台而能够拍摄出这么多有份量的红色记录片并在全国多次荣获最高奖项,在全国还没有第二家,也因此带动了河北省全省对红色资源的开发,河北省各级电视台连续推出了多部弘扬红色革命史、紧贴时代脉搏的优秀电视文献记录片,多次在全国获奖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之为 “红色记录片系列”。2007年 4月 14日,中国电视艺委会和河北省文联在保定联合召开了河北红色记录片 (保定)研讨会,就是对保定电视台开发红色资源的充分肯定。保定电视台记录片的编导们坚持从地方特色优势出发,精心提练,使其蕴含的革命激情的能量,通过记录片的流动形式搭建起后人与革命前辈的精神勾通的通道,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保定既没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并且也不是省会城市,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影视成就,取得了独特的地位。
其一,保定影视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以来至今以保定为背景和以在保定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超过上百部集,而且许多已经成为不断被重新演绎的经典,其影响与规模在全国同级的其它城市中没有能够跟它相提并论的。其二,保定影视质量高。电影界的金鸡奖、百花奖,电视界的金鹰奖、飞天奖,政府的 “五个一工程奖”,国际电影奖项,保定影视都能收入囊中。其三,保定影视影响深远,魅力长久,尤其是红色经典不仅在问世之时引起轰动,而且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后,同时期的许多影视作品早已被人们淡忘,而保定影视还在不断地被人提起,并被以不同的形式重新演绎,或拍电影,或拍电视连续剧,有的还不只一次被改编,在多家电视台播出,并且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收视率。以《平原游击队》为例,最早是由邢野编剧的舞台剧《游击队长》,1955年根据它改编成电影《平原游击队》,1974年重拍彩色版《平原游击队》,“文革”期间,还有一部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系当年 “八个样板戏”之一,以影片《平原游击队》为蓝本改编,“披星带月下太行”、“好妈妈疼爱咱像亲娘一样”、“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的京剧名段,都是出自这部《平原作战》。2007年,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又搬上了屏幕,以现代人的观念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作为一部“红色经典”,《平原游击队》具备了无限阐释的空间,前前后后的版本竟然达 6种之多。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被拍摄成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多种艺术样式而广为流传。
保定题材影视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积累起了丰厚的资源,此文只是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开端,今后仍有对这一课题继续研究的广阔空间,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出保定影视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区域性电影的存在与发展及对整个中国影视事业的贡献。
[1]张同俭.保定作家群史略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郦苏元,胡 克,杨远樱.新中国电影 50年 [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张学新,刘宗武.晋察冀文艺史料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刘 绳,刘 波.作家在冀中 [M].石家庄:花山出版社,1993.
J901
A
1008-6471(2010)03-0067-03
2010-06-13
刘福泉 (1965—),男,河北曲阳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影视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