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念东 靳 凯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地通过自己合法、诚实劳动和服务,获取经济报酬、培养自立及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行为。
随着教育观念的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勤工助学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勤工助学与过去相比有了新的特点和功能,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实现途径的研究,对于加强学生勤工助学的引导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勤工助学面向主体趋向多角化。传统意义上的勤工助学主要面对经济困难生,但是在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勤工助学理念越来越被众多的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进来,尤其是“90后”大学生入校后,学生进行勤工助学不再以单纯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很多非贫困生也踊跃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他们视之为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锻炼工作能力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勤工助学工作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锻炼品格毅力,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力求通过实践认识自身的不足,以把握定位并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之处,多数学生渴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他们已经意识到校园只是人生道路的一个驿站,社会才是最终的栖息地,这些学生向往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于是,勤工助学的面向主体从经济困难生开始转移为经济困难生和非经济困难生需求不同的两类学生。
(二)勤工助学的目的趋向多元化。如今的勤工助学已不仅仅为了满足一种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既有满足学生个人经济需要,进而缓解生活经济压力,也有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弥补知识缺陷的考虑;既有锻炼生活自立能力的目的,也有培养社交能力的目的;既有实现个人兴趣爱好的目的,也有为就业甚至为人生长远规划做准备的目的。
(三)勤工俭学的形式趋向多样化。勤工助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非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在高校内,学校提供的岗位既有日常管理型工作,也有如在记者团、文学社及网站从事撰稿、网络维护等技术型工作,甚至还有卫生打扫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在校园之外,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工作更加多种多样。例如,家庭教师、经理、会计、工人、营业员、工程师等等,甚至有些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主创业,或者与老师合作搞一些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等。
(四)勤工助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随着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日趋活跃,勤工助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逐渐独立,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而勤工助学的实践式教育采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很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此方式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便于增进对国情的了解,体验社会发展的曲折,个人成长进步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五)勤工助学使大学生就业教育实现全程化。结合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勤工助学工作可以引导、促进学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采取“岗位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为日后的就业积累宝贵求职经验,让学生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感受就业形势,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意识,并及早进行就业准备;其次,在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相应专业领域的社会从业状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今后发展状况,让他对就业情况有个清晰的判断,还要引导学生以具体工作实践检验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提高自我认知,清楚自己更适合在哪个领域就业,开阔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最后,大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类型岗位,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确立理性、务实的择业观念,从而及早准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注意向学生多传播社会资源分配、行业分布、行业发展、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市场分析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创业理念和创业信心。
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具有面向主体由贫困生向全体学生发展、工作理念由单纯解困向解困育人并举发展、工作内容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由说教式向实践式发展、工作类型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发展的新趋势。
(一)勤工助学面向的主体由贫困生向全体学生发展。随着勤工助学活动的深入发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多重功能特别是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实践锻炼和育人功能逐渐为大学生们所广泛认识,也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所普遍接受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非贫困生加入这一行列,这些非贫困生的加入,使得勤工助学活动的主体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目前高校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普通学生中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比例,但由于相对于贫困生来说基数相对较大的非贫困生的加入正逐步使勤工助学活动的主体逐渐由贫困大学生向普通大学生转移。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主体由贫困生向普通大学生的转移必然带来勤工助学活动的内涵等多方面的变化,也必然要求我们对于勤工助学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勤工助学工作理念由单纯解困向解困育人并举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高教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学生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成才意识日渐增强。勤工助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践育人的良好功效。“既助学又成才”已成为时代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一种客观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解困和育人双重功能,树立勤工助学活动由单纯的解困向解困与育人并举的发展理念,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把它作为正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勤工助学的工作内容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从学生的角度看,勤工助学活动是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途径,他们需要多样化的选择。在大学期间涉及的方面广一些,对他们未来工作大有益处。从勤工助学活动本身来看,内容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勤工助学活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勤工助学活动内容的多样化是必然的选择。实现勤工助学活动内容从单一型到多样化的转变,首先要在观念上转变,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的内容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有它自身的特点;其次要通过专门机构和一定的专职人员的调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和联系,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多平台;再次是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机构应提供足够的类型和项目供大部分学生有目的的选择,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勤工助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由说教式向实践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理应在教育形式上做出有效探索。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社区,引导他们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业危机感,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接受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其次,在勤工助学岗前培训中邀请合作企业的工作人员渗透企业文化构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市场运作机制;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前期策划、撰写工作方案,并与指导教师、企业员工共同探讨,加以修正和补充;最后,在工作结束后,让绩效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其他学生以启迪,深化学习效果。
(五)勤工助学在工作类型上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发展。从实践的发展来看,实现普通型向专业型的转变是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更应该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使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三重功效有机的统一。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应该向高层次发展,要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和提高勤工助学的专业化程度,努力做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促进专业学习的提高;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协助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学生特长相结合,低年级学生以普通型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社会意识和劳动观念,高年级学生以专业型工作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新时期的勤工助学活动是以学生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目的,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勤工助学活动具有育人功能、教育功能。事实上,勤工助学不仅是解决贫困生、特困生经济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素质完善和成才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解困拓知的重要手段和心理脱贫的良药处方。
[1]曾雅丽.论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体系中的教育功能[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王为.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建设[J].科技创业期刊,2006.4.
[3]邓基泽等.论勤工助学教育功能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