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

2010-08-15 00:50李先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9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地农村土地

□文/李先玲

一、引言

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看,农村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其投资功能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既是提高土地利用和生产效率的一个手段,也是保障农民收入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土地流转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Nice Heerink(2005)通过对中国农地市场运行机理研究证明,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会使资源配置更有效。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农地流转制度的经验研究,如熊红芳、邓小红(2004)对美国和日本先进的农地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农地流转的制度建议;二是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如孟勤国(2008)等;三是研究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如刘志仁(2008)等。然而,很少有文献探讨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和机制。因此,本文从农村土地流转角度来考察我国农民收入增加问题。

二、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路径分析

从收入来源角度而言,农业经营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前中国农民收入来源的两大支柱。农村土地流转必然影响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具体影响路径如下:

1、农村土地流转会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效应,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该路径的影响机制为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向一部分种田能手集中,既有利于发挥这部分人的能力比较优势,又可扩大其土地经营规模,产生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整体收益。因此,土地流入者可直接获得土地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如,根据姜开圣等(2010)对扬州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调查结果显示扬州土地流转后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明显,不同经营主体平均亩增效110~486元,最高的亩增效l,500元,其中种养大户比分散经营的农户亩均增效303.4元;村集体经营的亩均增效110元;龙头企业经营的土地规模效益最高,亩均纯收益1,269元,比分散经营的农户亩均增486元;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亩均纯收益与大户相近为755.3元,亩均增250元。

不仅土地流入者可获得土地规模经营的收益,土地流出者也可获得土地规模经营的间接收益。一是如果土地流转定价机制合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效益越好,土地流出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益也会越高。如,安徽蚌埠市土地租赁费由2000年的100元/亩增加到2008年的300元/亩,土地流转收益明显增加;二是一部分农民可通过受雇于土地规模经营者,获得工资性收入,间接从土地流转受益。如,从2008年3月开始,福建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开展土地租金入股试点,种菜大户承包了该村350亩土地种植蔬菜,按每年每亩350元租金支付给田主,同时雇佣田主为其务工,将土地租金入股露湖村绿野种植合作社的村民还可参与分红,不少村民的收益比自己耕种时多了3倍以上。

2、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转移出去的农民会从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长期来看农产品需求会相对增加,农业生产人数减少使农产品供给的可控性增加,农产品价格会相对上涨,留守农业的农民就能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得收入增加的好处;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后,家庭土地就会有弃耕的风险,留守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大面积土地,从而有优化农产品结构的动力,由此既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也可以使农民增收。山西新绛县土地流转后,蔬菜基地实行农资、贷款、技术、管理、销售“五统一”,44个大棚每棚平均年收入2万余元,比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增加收入20倍,同时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0万亩,年产蔬菜10亿公斤,总产值10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1,700元,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900元;三是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转移到比较收益高的行业工作,其工资性收入增加显著。据统计,2007年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土地流转后,外出务工农民达17万余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50.7%,务工总收入达13亿元,比上年增收1亿多元。

3、农村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更容易产生学习效应,提高农民收入。学习效应是指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等人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可以积累产品生产、技术设计以及管理工作经验,从而通过增加产量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同样,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手中,为了尽可能扩大其生产收益,他们有动力不断摸索和积累农业生产经验,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产品收益,降低其经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者收益。如建德市的几家茶厂针对当地分散在农户手中处于半荒芜状态的低产茶地的现状,与茶农商定,春茶归农户自行采摘收获,夏秋茶则由茶厂统一进行机械化采摘收获,通过茶地的季节性流转方式使参与流转的双方都受益。由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增效水平与管理水平、经营模式、产业链长短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学习效应在提高农地流转效益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当前中国农村制约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1、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制约了农业规模效应的形成。大规模连成片的土地是农业的规模效应形成的基础。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的耕种方式仍为传统的细碎化耕种方式。尽管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但是由于农地流转市场不完善,流转信息不畅通,所以绝大多数农村土地流转仍然是发生在农户之间。由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资金有限,不太可能购买农机使用机械化耕种,其土地产出率低,所以分散的小规模土地流转方式既不能扭转当前农村土地产出率低的现象,也不可能形成土地规模经营。

2、发展滞后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适应农业规模化要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地流转率仍然偏低,农业小规模经营模式没有改变,农地撂荒现象依旧存在,其关键原因之一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不适应土地流转趋势。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存在诸多限制,如为控制风险涉农贷款一般存在最高贷款限额和贷款期限,但这些措施使土地流转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二是农业由于生产容易受到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内部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其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农民和农业投资者利益,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难以分散土地规模经营后增大的农业风险;三是农村担保抵押制度和体系不完善抑制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资金需求。

3、农地流转价格机制失效阻碍规模效应发挥。我国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尽管计划经济已经由市场经济取代,但由于制度的刚性和实践滞后,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市场化的农地流转价格机制。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以代耕、转包形式进行,缺乏相应的中介组织参加,使得土地流转仅仅局限在小范围内,供求双方的选择性狭窄,无法形成有合理价格的土地市场;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没有相应的土地价值评价机构,缺乏对土地的合理价值估计,从而不能形成土地流转双方信息对称的价格谈判。价格缺乏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出让土地的意愿,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就无法形成,最终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

4、外出务工收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发挥。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对我国外向型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东部沿海地区许多中小企业利润下滑、甚至破产,就业需求降至最低,农民工“返乡潮”应运而生,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由2006年危机发生前的17%降至2009年的11%。这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稳定性必然对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

5、农业比较收益低影响了学习效应的发挥。农业比较效益过低,通过两个路径影响学习效应的发挥。一是农业比较效益过低,会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过高,单户小规模农地生产收益过低,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可能放弃从事农业生产,选择非农就业,剩下劳动能力差的从事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投入减少,影响学习效应的效果;二是农业比较效益过低,减弱农户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改善农业生产管理的动力,直接影响农户的学习效应。

四、结论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效应。首先,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发布平台,引导农民土地流转方式逐步规范化,为土地规模化流转创造条件;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定价机制,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权;最后,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

2、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根本。我国人多地少的根本矛盾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必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农民收入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农民要想增加收入,除了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的途径外别无选择。因此,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是如何启动中国内需。总之,农村土地流转的劳动力效应严重依赖于中国经济转型进程。

3、优化农业补贴方式,提高农业比较收益。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准公共物品特性,世界各国普遍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尽管中国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补贴,如粮食直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等,但是我国农业比较收益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并制约着当前农业规模化发展。其原因:一是与其他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二是必须优化农业补贴方式,加强政府在农业金融信贷支持、农业保险支持和服务等方面的补贴。

[1]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2]殷海善,周振华等.山西省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农地农村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