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优势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旅游

2010-08-15 00:50吴运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5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黔东南侗族

□文/吴运坤

整合资源优势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旅游

□文/吴运坤

通过对原生态、原生态文化的理解和分析,可以看到黔东南有着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将原生态作为黔东南的旅游定位有着深厚的基础。如何整合资源优势,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旅游这块牌子,值得研究和思考。

原生态;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旅游;旅游定位

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和州政府提出了把黔东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战略思路,对黔东南旅游作了“生态旅游”、特别是着重于“原生态旅游”的定位。如何对“原生态”进行理解、黔东南能否走原生态旅游这条路子?又如何走好这条路子呢?对此,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生态—原生态—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旅游

近年来,生态、特别是原生态一词被广泛运用,原生态山水、原生态歌舞、原生态旅游、甚至原生态食品,等等。原生态所代表的原始性、生态性、自然性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由于上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生物多样化、物种多样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物种濒危和消亡为人类未来生存敲响了警钟,“原生态”一词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普及。在环境科学里,原生态成为天然美、原始美、自然美的代名词,原生态象征着生物与物种多样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向往和推崇。

所谓“原生态”文化,是借用了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的一种概念,是对原来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拓展和引申,其基本内涵包括:具有自然生态性,是民族民间的文化,是与民族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习融为一体的,是非职业非专业的,非城市化非商业化的文化。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是“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分支,它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社区)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关系的总和,其“内核”是传统和现时生活所呈现的自然原生文化特质,自然的、民族民间的、传统的文化是其主要内容。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和提出来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逐步为人们广泛接受,生态旅游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展,即从原有的仅对自然景物的观光和保护扩展到对原生态文化的了解、享受和保护。在我国,随着政府《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发布,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的基本认同。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发布通知,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正日益走向社会,并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

二、黔东南原生态旅游资源状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世居着苗、侗、汉、布依、壮、水、瑶、土家等33个民族,待认同民族两个,总人口402.41万。少数民族人口328.51万人,占总人口的81.63%,是全国民族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其中,苗族169.07万,侗族127.64万,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多和最大的聚居区,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黔东南是以喀斯特地貌和森林植被、内河水域为主的自然景观。全州为亚热带内陆高原性气候,境内森林密布,河流众多,土地肥沃,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湿润。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2.78%,为全国重点林区,有植物2,000多种,是国家特有树种的中心保护区之一。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鱼类12科36种。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植物基因库,被誉为“绿色净土,生态王国”,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地下溶洞也遍布各个县市。黔东南的这些自然生态资源都是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演化而成,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旅游功能都具有不可代替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植性。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黔东南州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402.41万人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苗族人口169.07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侗族127.64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2%,是全国苗族侗族文化的中心,被国内外游客称赞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亚洲有两个,另一个是中国西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集中表现为“五性”:一是丰富多样性。黔东南州境内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生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少数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二是不可替代性。黔东南州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三大遗址之一的剑河古生物化石群等,都是独特唯一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精、绝品资源;众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艺术形式,如苗族“姊妹节”、“芦笙节”、“苗年”、侗族“鼓楼节”、“萨玛节”、“茅人节”等,独具魅力,堪称人间瑰宝。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垄断性强;三是原始神秘性。如“古人理想的家园”隆里古城、“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独木龙舟发祥地台江施洞、“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侗族鼓楼、风雨桥,“穿在身上的史诗”苗侗服饰;“东方迪斯科”苗族反排木鼓舞、“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等,旅游资源堪称世界绝品;四是群众参与性。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还在于能歌善舞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的广泛参与所营造的独有的民族文化氛围。全州每年就有396个民族节日,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有122个,被国内外游客称之为“百节之乡”、“歌舞之州”;五是双重互补性。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与东部地区和全国的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双重互补性,若较好地对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开发利用,黔东南州的旅游业必将成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旅游的建议

黔东南发展原生态旅游定位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黔东南人民的一致认同。但是,坐拥丰富的资源,作出了发展原生态旅游的定位,并不表明这项产业就一定能发展起来。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三划同划,充分论证。三划即策划、规划、计划。策划是把事物设计成什么,规划是把事物做成什么,计划是将事物什么时候做。三划同划才能使事物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对于旅游的发展,贵州省、黔东南包括黔东南的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各县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旅游发展三划,但这三划笔者认为应由专业的旅游界人士、专家作出并经过广泛讨论和充分论证的三划,是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的三划,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另外,在作三划时,一定要把近期效益、中长期效益都考虑在其中,没有近期效益,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没有中长期规划,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效益就难以保证。

2、整合资源,重点打造。黔东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却具有分散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发展黔东南原生态旅游时,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可以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特点,重点打造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针对大众游客,可考虑交通方便、路程不远、内容丰富、消费不高等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对于中高层次的游客,可更多的考虑原始性、原生性、休闲性、休憩性、研究性等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这部分人数可能不多,但在某种层度上却是消费的中坚力量。

3、分析市场,对民族文化进行适当改造。原生态旅游,其效益性如何,离不开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只有有市场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如对“原生态文化”,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对“原生态文化”,一定要强调它的原汁原味,任何经过现代人修饰、加工过的文化,都不能算是原生态文化。在这里,强调的是它的原始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原生态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应在原始性的基本点上,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原生态文化。

4、大力发展地方旅游商品,延伸原生态旅游效益。近年来,通过“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黔东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越来越多。但是,具有独特和代表性的旅游商品仍显不足,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欠缺,严重制约了黔东南旅游产业的增益。因此在这方面,黔东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王云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张年海.黔东南州经济发展战略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F59

A

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黔东南侗族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