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江苏常州 213164)
融入企业文化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思考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为例
许平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江苏常州 213164)
作为高职院校,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接受社会挑选之前,除了教给他们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须培养他们的各种非专业技能素质,尤其是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等)的熏陶,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企业文化;高职;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总体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包括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等。[2]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接受社会挑选之前,除了教给他们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须培养他们各种非专业技能素质,尤其是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现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教师外出培训、研讨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或职专学校升格发展而来,很多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只停留在基础水平,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积极引进高级优秀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外出培训实践,学习企业的管理方法,感染企业文化,掌握专业领域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结构更新,提高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汽车工程系现有35名教师,有4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有8名专业骨干教师先后被派遣到德国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介绍、轿车主要单位考察等)后,他们把德国先进的汽车技术、科学的汽车维修理念及培训方法带到国内,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进行成功运用,全面提高我系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为汽车工程系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办学方向上的启发,也为目前汽车发展的最新技术、企业文化的最新理念的融入提供了借鉴。同时,系部还鼓励中青年教师、新教师利用假期走进汽车维修、营销企业实践锻炼,努力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目前,汽车工程系学生毕业之前都能获得中级汽车维修工证、助理营销师证、汽车驾驶证等证书,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技能扎实,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教师走访毕业生,反馈企业需求
教师走访毕业生,反馈企业需求,为系部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新一届毕业生顺利就业铺平了道路。教师走访项目包括就业和就业变动情况、收入和工作满意度、劳动保障、就业单位评价、学生对系部要求和改进建议等。建立教师走访毕业生机制,一方面,走访用人单位,疏通毕业生分配渠道;另一方面,进行毕业生回访,了解学生、企业对彼此的印象,听取企业的建议和意见,指导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毕业生回访让学生、企业和学校实现“三赢”。汽车工程系自建立毕业生走访制度以来,系部的教育教学模式紧紧围绕企业所需人才方向努力,将企业对职工的素质要求,贯穿到学生的日常教育、课程改革中,使汽车工程系的历届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他们高度评价了毕业生的技能素质,许多企业成了回头客,并自愿与系部建立毕业生培养、专业设置、教学设计及实习实训等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师生利用节假日下企业锻炼,体验企业文化,积累实践经验
大学生处于职业定向的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确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大学生期间,有着充足的业余活动时间,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需的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厚的社会经验。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就业形势,更深的了解社会,巩固所学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双休日、寒暑假等积极参加兼职打工、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不需要整天都工作,而只需在空余的时间里进行,这样学生在保证不耽误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获得了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与社会有密切联系,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早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扩大交际面,提高日后工作的竞争力。汽车工程系积极鼓励全系师生充分利用“五一”、“十一”、寒暑假等节假日下企业锻炼,并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条件和信息服务,积极营建师生下企业锻炼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参加企业锻炼,亲身接收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自己实践能力,又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加深了对职业的认识,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下企业锻炼既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把握了现代汽车服务与营销的全部流程,完善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也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进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
(四)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校企结合是促进学校多层次办学、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职业成长的环境,通过校企合作交流,让企业文化教育与学校职业思想意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使学生突破职业意识零点。同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汽车工程系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了国家级示范性职教基地——汽车维修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包括:汽车构造拆装实验室、汽车电工实验室、汽车故障诊断实验室、汽车材料实验室、汽车新技术实验室、汽车驾驶实验室等22个汽车实习教室),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实现校企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汽车工程系立足于长三角的有利地势,利用常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有效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先后与常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常州销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67家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巩固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成为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模拟车间”,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实现了“订单式”培养目标,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一)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
企业高级工程师都是经过几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他们不但具有高超娴熟的职业技能,而且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聘请他们来高职院校任教,可以直接为学生带来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让学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汽车工程系根据专业需求,积极引进企业人才,补充教师队伍。自2003年建系以来先后从企业引进8名教师,其中具有中级工程师职称4人,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他们参加工作后,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和企业现状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课堂上领会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邀请企业专家、经理来校指导讲座
企业专家、经理有着丰富的企业阅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非常愿意到学校进行交流宣传本企业管理经验,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工作,同时,将企业知名人士请进课堂,开设讲座,参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参与实习实训室的方案确定,使专业教学融入企业文化,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汽车工程系先后聘请了两名汽车维修和营销专家为学生上课,并与老师进行公开课交流等,相互在互动中得到提高;多次邀请企业专家为全系师生作汽车营销策略知识讲座、汽车维修技巧知识讲座等,使师生感受了最先进的企业运作、管理方法、营销服务理念等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同时,还主动加入了江苏省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和常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协会,举行了汽车工程系与武进区近50家汽车维修企业的合作研讨会,承办并参加了武进区汽车维修技能和汽车营销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友好合作。
(三)学生社团与企业互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建的团体,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社团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企业的宣传经营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员工零距离接触,安排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从活动的策划、宣传、撰写活动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正式举办、活动总结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促进学生社团发展。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宣传经营活动,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人文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理念之中,锻炼了学生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汽车工程系学生社团先后与常州市乐风车友会共同举办了“迎奥运及汶川地震捐赈活动”、与常州常尊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联合承办“荣威750 1.8T决策行动力精英天门峰会”全国巡演(常州站)活动以及联合举办各种校园车展等活动,通过这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汽车企业文化和汽车品牌营销的魅力,增加了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师生“走出去”,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感受体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信息,随之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改革,实现“定单”式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企业“请进来”,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职业教育,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实现了校企之间相互沟通、互惠双赢的目标,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稳定渠道。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 苏晓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06).
责任编辑:之 者
G710
A
167128275(2010)0520014202
2010206220
许平友(19732),男,河南信阳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