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媛媛,石海翔
(1.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319;2.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危机与疗治
——试析赫尔曼·黑塞小说《荒原狼》
涂媛媛1,石海翔2
(1.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319;2.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赫尔曼·黑塞是 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他中年时的代表作《荒原狼》没有复杂的情节,突出描写了主人公哈勒尔矛盾的心理特征,即人性与狼性的并存。黑塞以此探索了为摆脱生活矛盾和精神危机所走的内向之路。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分裂;疗治;内向之路
1927年,黑塞 50岁生日之际发表了小说《荒原狼》。这部小说着重描写了主人公哈勒,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的内心世界。自问世以来,曾被攻击为是一部充满了“费解、含混、荒谬的思想”[1]的小说,却又被另一位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誉为是一部在大胆试验方面毫不逊色于《尤利西斯》和《伪币制造者》的作品[2]。
当文学批评界和读者的目光都关注在小说中对知识分子与市民阶级环境之间的矛盾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上时,黑塞颇为失望,一再强调:《荒原狼》表现的不是毁灭,而是疗治[3]160。人们忽略了他通过描写荒原狼的痛苦生活来展现一个有信仰而愉悦的世界,他在这里追求的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信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哈勒尔矛盾的性格,探讨作者黑塞所寻求的解决生活矛盾和精神危机的“内向之路”。
小说《荒原狼》以独白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作家哈里·哈勒尔的精神危机。年过半百的哈勒尔被发疯的妻子从家里赶了出来,失去家园的他看到自己的周围满是带有狭隘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狂热主战的大资本家和庸俗鄙陋的中产阶级。身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哈勒尔的反战言论招来周围人的诽谤和斥责;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哈勒尔对资本主义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崩溃与文化上的堕落倍感痛苦。对于周围人的虚荣、浅薄和追名逐利,他报以悲哀的绝望和讽刺[4]24,“我们的全部追求,我们的全部文化,我们的全部信仰,我们的全部生活乐趣,所有这一切都已病入膏肓”[4]64。除了偶尔沉浸在书本和音乐所带来的幸福中,在这个世界上他找不到一丝快乐。他不甘于同周围世界妥协,自己孑然一身地游离于所有社会集团之外。纵然依旧生活在市民圈中,在感情和思想上却与他们格格不入,感觉自己像一只因迷路而跑进城市,跑进不能理解的、陌生的群居生活世界的“荒原狼”。
“狼”在欧洲文学当中常常带有贬义的色彩。例如著名的童话《小红帽》中,狼象征着无法揣度、破坏秩序、人们必须与之斗争的因素。小说《荒原狼》将广阔而难通行的“荒原”一词与“狼”相结合,突出了主人公哈勒尔孤独彷徨,找不到出路的无助形象。
哈勒尔发现,在自己的身上始终存在着许多矛盾:他深深地憎恨、厌恶“市民的满足,健康、舒适、精心培养的乐观态度,悉心培育的、平庸不堪的芸芸众生的活动”[4]21,但同时,却又十分向往市民阶级住宅里那安静、井然、干净的气息,那气息总让他想起自己被呵护的童年和慈爱的母亲;他需要孤独,因为孤独就意味着独立,然而他又期望着有朋友相陪。一方面,哈勒尔与周围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另一方面,他内心又渴望着融入周围世界。痛苦、绝望的哈勒尔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对人生尊严和意义产生了怀疑的他,似乎只有自杀这唯一的出路。然而面对死亡,他又恐惧万分。在哈勒尔身上,人性与狼性互不协调,互为死敌。他陷入了这种理性与非理性,人性与兽性的精神分裂之中无法解脱。
在小说《荒原狼》出版前后,黑塞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不止一次提到: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的精神病态是对一个只认金钱、数字和没有灵魂的社会的唯一反应[3]138。在黑塞看来,哈勒尔的这种精神病态并非真正的疯癫。时代的特征,文明的转型和性格的敏感造就了他矛盾的精神特点。哈勒尔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世界”病了,所以“自我”病了。在出版者序中,黑塞借出版者之口再次道出:哈勒尔这种触目惊心的病态并非是个别现象,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分裂是那个时代的疾病,是一代人的精神病患。黑塞所勾勒的哈勒尔形象,一匹孤独的荒原狼,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写照。不少的德国人,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后,面对一个越来越玩世不恭、越来越野蛮的社会,他们倍感陌生[5]。《荒原狼》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危害和对个体发展的摧残,表现了一战后德国“迷惘的一代”惶惑、彷徨、苦闷的心理和精神危机。他们站在周围世界的对立面,与肤浅文化作斗争,从心理上排斥和抵制机器,技术等一系列与现代文明相关的事物。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时期,像哈勒尔这样正直的知识分子与周围世界的价值观念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面对摧残精神和灵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6]138。
小说发表后,褒贬不一,理解悬殊。有读者批评文中充斥着色情、毒品,有位父亲写信斥责黑塞,将儿子的自杀归罪于儿子受了小说中主人公颓废的生活态度的影响;而有人则称赞黑塞精湛的心理分析技巧;还有些人折服于作者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精神。黑塞则常常感叹读者只看到了小说的表面含义,而忽略了它的深层含义,甚至还被误读。在 1941年《荒原狼》瑞士版后记中,黑塞写道:“荒原狼的故事写的虽然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疗治。”[3]160黑塞在此为这部备受争议的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作者并非仅仅是要通过描述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危机来批判现代文明,更想要探索的是人在丑恶的现实中如何克服个体存在的精神危机。“疗治”才是黑塞的创作目的。哈勒尔最终并非只有死路一条,他内心盼望生存和渴望死亡这对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是可以克服的。
正当哈勒尔处于崩溃边缘时,他来到了“魔幻剧院”。席勒认为,剧院舞台可为人们提供一个回避过于严肃,压抑的生活的场所[7]。在小说《荒原狼》中,黑塞则把剧院当做主人公哈勒尔正面自己内心世界,治疗精神疾病的场所。在这个超越时空,梦幻和现实交汇在一起的剧院里,哈勒尔目睹和经历了自己的人格分裂和各种自我。之前被自己压抑或否认的阴暗面,内心深处混沌、杂乱、疯狂的潜意识,甚至与动物无异的原始的本能和欲望都呈现在“魔幻剧院”的各个包厢里。
之后,哈勒尔遇见了莫扎特和不朽者——哈勒尔的灵魂救赎者及崇拜的偶像。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浪漫主义作家,音乐对黑塞作品的内容、语言以及音律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黑塞认为,音乐是生活元素和生存方式,音乐是渴望和满足。音乐表达的是人的心灵[8]。小说中的莫扎特则是音乐的化身,莫扎特这个词犹如“世界”或“太阳”,这个词充满了魔力和光芒,这个词让世界有了意义。“莫扎特就是对音乐的比喻。”[9]黑塞认为,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只存在于优美的诗歌和音乐中,他想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和音乐来弥补当今资产阶级社会精神上的空洞。“一些人,他们的作品充满价值,他们的存在对于我是一种安慰。他们中大部分人不是生活在混浊的‘当今’,而是活在一个超时空的层面。我在《荒原狼》中称之为‘不朽者’。”[3]154可见,小说中的莫扎特和不朽者象征着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好的、人性的、神圣的精神,在哈勒尔痛苦的生活之上存在着一个有信仰而愉悦的世界。
在“魔术剧院”中,莫扎特告诉哈勒尔,要克服自己的精神危机,首先必须有充分的自我意识,正视自己,察看自己灵魂深处的混乱。哈勒尔开始明白,他用简单的模式将自己复杂的灵魂分为了“人”和“狼”,将情感与理性置于非此即彼的对峙之中的做法是错误的。无论是自我的灵魂还是世界都是复杂多元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各种不同的元素看似矛盾,却同属一个整体,这就是生活本身。正如音乐,它是相互对立的谐音和非谐音的综合。但音乐的精神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收音机“夺走了音乐的感官美”,“却不能毁坏音乐的精神”[4]188。
黑塞各个时期的作品表明,他一直在从德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出发来审视时代、社会和人生,追寻艺术和精神的完美,力图以此来填补内心的孤独和寂寞[6]157。但第一次世界大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从而走上了“内向之路”。如何克服个体存在的精神危机,如何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成为了黑塞所关注的焦点[10]。黑塞所强调的个体绝非是不合群、破坏社会秩序的我行我素者,而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体。黑塞所走的“内向之路”也绝非是对周围世界的否定、逃入一个不负责任的非理性世界。他希望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心存爱与信仰,追求真、善、美和谐一体的永恒价值来疗治或克服自身的污秽,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黑塞所呼吁的“内向”实际上是强调个体的“责任感”。社会的前进不是依靠外部文明或科技的进步,而是通过个人内心的转变;要克服精神文化日趋的衰亡不依赖于社会状态的改变,而依赖于个体的发展。
哈勒尔最终并非走向毁灭。他意识到,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自己本性中的各种自我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犹如棋子,可以随意塑造出自己的生活游戏,使之充满生气,丰富多彩。他最终摆脱了绝望,重新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莫扎特在等着我。”[4]193
[1]Walther,Klaus.Her mann Hesse.München:Deutsche Taschenbuch Verlag,2005:111.
[2]Voit,Friedrich.Hermann Hesse.Der Steppenwolf.Erl? uterungen und Dokumente.Stuttgart:Philipp Reclam jun. GmbH&Co.,2002:105.
[3]Michels,Volker(Hrsg.).Materialien zu Hermann Hesses, Der Steppenwolf’.Frankfurt:Suhrkamp Verlag,1972.
[4]赫尔曼·黑塞.荒原狼[M].赵登荣,倪诚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Schwarz,Egon.Hermann Hesses Steppenwolf.Königstein: Athenäum Verlag GmbH,1980:60.
[6]韩耀成.德国文学史 (第 4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7]Schiller,Friedrich.Gesammelte Werke in 3 Bänden[M]. Gütersloh:Buchgemeinschafts-Ausgabe,1987.
[8]Hesse,Hermann.Ausgewählte Werk in 6 Bändern[M]. Band 6.Ausgewählte Gedichte,Betrachtungen,Briefe an jungenMenschen[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94:152.
[9]Zeller,Berhard.Mit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 [M].Reinbek bei Hamburg: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1963:102-103.
[10]Scholl,Joach im.50 Klassiker.Deutsche Schriftstelller von Grimmelshausen bis Grass[M].Hildesheim:Gerstenberg Verlag,2007:89.
Abstract:Hermann Hess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Germanwritersof the twentieth centur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aradoxical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coexistence of human nature and wolf nature of Haller,who is the protagonist of Hesse's representative workDer Steppenwolf,and it tries to explore Hesse's introversion choiceswhen he tries to cast off the living paradox and mental crisis.
Key words:Hermann Hesse;Der Steppenwolf;split;curacy;introversion
(责任编辑:刘东旭)
Crisis and Curacy——An Analysis of Hermann Hesse'sD er Steppenwolf
TU Yuan-yuan1,SH IHai-xiang2
(1.Zhongqiao Technical Institute of Shanghai,Shanghai 201319,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
I109.4
A
1001-7836(2010)05-0097-03
2010-03-10
涂媛媛(1975-),女,江西南昌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研究;石海翔(1981-),男,江苏姜堰人,助教,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