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溥《诗经说铃》透射出的诗学思想

2010-08-15 00:54:40张鹏飞
关键词:诗序大雅小雅

张鹏飞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潘克溥《诗经说铃》透射出的诗学思想

张鹏飞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清人潘克溥编《诗经说铃》犹如一部“诗义大全”。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发明诗旨,强调诗教;从“诗无达诂”的思想出发,汇集了汉代《诗序》以来至清代嘉道年间前贤时修说《诗》的思想言论,分类胪列为“正说”、“辅说”、“汇说”、“异说”、“附说”,在这些分类取舍之间透射出个人的诗学思想。

《诗经 》;潘克溥;《诗经说铃 》;诗学思想

古今论《诗》者实在太多!自小序而下笺疏传注各名其家,各是其说,辨难纠斗,纷如聚讼。孰是孰非?不可武断。后学者最好的态度当是把众多的论说观点排比在一起,论辩品评,择善而从。清人潘克溥的《诗经说铃》就犹如一部淹没在诗经学海洋中的“诗义大全”,其书字里行间透射出来的诗学思想对《诗经》研究裨益大焉。

一、潘克溥及其《诗经说铃》

据《民国夏津县志》记载①,潘克溥,字霖洽,号泽农,山东夏津县城南赵官屯人。道光辛巳 (1821年)举人,翌年任武昌知县。又改任沔阳县令。勤政为官,颇有令誉。

潘克溥一生著述丰富,专著有《四书精义》、《四书备考 》、《诗经说铃 》、《周易说约 》、《武昌集 》、《沔阳集》、《蕲州集 》等刊行于世。

从《诗经说铃》自序可知:该书成书在道光四年(1824年),时为稿本;又据潘克溥弟子石意恭序推知,雕印付梓在道光己酉年 (1849年,即“道光岁在屠维作噩”);今所见该书最早雕版本子题识为“清同治元年书业德记刻本”,是 1862年版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藏,现收录在《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4辑第 4册第 389~536页。

泛览其书,一如潘氏自序,荟萃前贤众说,根据他自己的理解,把两汉以来《诗经》笺疏传注以及时修说解《诗经》意旨之精核者分别分类为“正说”、“辅说 ”、“汇说 ”等 ;“正说 ”“辅说 ”互相补充 ,“汇说 ”与前二者以相备参;把其他众说分类为“异说 ”、“附说 ”;并间下己意以“按 ”、“愚按 ”、“愚意 ”、“或曰 ”以分别之,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这样分类裒辑《诗经 》众说,使学《诗 》者免除了许多翻检前人论诗著述之苦,不仅可以择善而从,而且为学者提供了铺开学习《诗经》的线索。“说铃”本指琐屑的言论,但卒读潘氏书不仅不觉其琐屑,反觉其大雅。

二、《诗经说铃》的诗学思想

1.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

“总论 ”的第一部分即“论诗源流 ”,引《困学纪闻》录《素问 》文字展开 ,继引《六经 》读作按断:“康衢之谣,唐时国风,关雎以下无及焉;喜起之歌,虞时雅诗,鹿鸣以下无及焉。今观‘不识不知’载于大雅,‘立我烝民’见于周颂 ……是知诗教肇于唐虞之世也。”在这里,潘克溥第一次明确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 ”。

康衢之谣,典出《列子·仲尼》,云:“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后因称歌颂盛世之歌为“康衢謡 ”。喜起之歌 ,典出《尚书 ·益稷 》:“(帝 )乃歌曰:‘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孔传:“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后以“喜起 ”谓君臣协和,政治美盛。

结合《诗经》“二南”,我们说潘克溥的断语是正确的,“二南”之“南”其含义之一就是指虞舜所作的乐歌之曲调和曲词的遗风流韵。《礼记 ·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孔子家语·辨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 》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关于“南风 ”的论说,还可参阅《礼记 ·乐记》疏引《尸子》以及《史记 ·乐书》裴骃集解语。

尧舜时的歌谣成句在后来的《诗经》相关篇章中仍然可以找到,这就是“诗教肇于唐虞之世”的最有力的明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诗经》中的诗章有一些是创制在周代以前。

根据光伏阵列的P-V曲线,必然存在唯一的点,成为最大功率点,在这个点处,功率对电压的导数为0,此时,输出电导的变化量等于输出电导的负值时,光伏阵列工作点就可以认为是其最大功率点。这种方法的准确性最高,而且还可以避免环境变化的跟踪性,但是实施起来相对复杂,而且对微处理器有较高的要求,尽管如此,依然受到很多同行的青睐。

2.发明诗旨,强调诗教

“总论”的第二部分“论诗大旨”,先探明诗歌之“所由作 ”,“谓情 ”、“谓志 ”、“谓言 ”、“谓法 ”,然后讲到诗的功用——“可以导和,可以见志 ”,并进一步援引乾隆年间傅恒等撰《御纂诗义折中》说:“诗之为教,其引典故也,通于《礼 》;其道政事也,通于《书 》;其设物象也,通于《易 》;其属辞褒贬也,通于《春秋》。”诗歌的创制初衷是言志抒情,讽谏美刺要言之有法,其表达设计通于众经,因此,《诗 》的教化功能是天然的、巨大的,或涵养性情,或约束风尚,配以乐舞,如日月经天,如江河行地,如流风过草,是为诗教风化也。

强调诗教,是《诗经》学传统。潘克溥除了于每一篇章都援引前贤时修言论以发明诗旨强调诗歌教化功能外,还在国风、周南、小雅等大的称名下荟萃众说强调诗教。

“小雅 ”之下“汇说 ”:“按《玉篇 》,雅 ,仪也。杨升庵解‘尔雅 ’云:尔,犹靡丽也;雅,取义于鸟,鸟有善德曰雅。是尔雅犹丽则之云也。然则,诗之取名于雅者,亦以可为仪则耳。”②这一观点乍看似有些牵强,但其通过探源《诗经》分类称名之由、名实之原,不仅有语源学上的价值,而且通过名原探寻彰显的是诗歌的教化作用。清人黄生《义府》也作同样的理解——“尔雅主说诗而作,犹云诗正而葩也。凡文章以尔雅言者,皆谓靡丽而典雅也。充其义,则尔,文也;雅 ,质也;尔 ,华也;雅 ,实也。扬雄言诗人之赋丽以则,尔雅之谓也。”今天看来,小雅、大雅作为上层文人创作的作品,比起民间创作的十五国风,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都表现出“丽以则”的特色;而且,小雅、大雅作为宴享和宗庙祭祀乐歌,它们必须有着纯正的仪节形式,甚至包括节拍、舞步等等都有标准的要求,这与《仪礼》所载种种诗乐舞情形和古代帝王等出入所奏“九夏”一样,有着规定的严正的要求。

关于《诗经》的雅正教化作用,潘克溥在“大雅”下“汇说”更为明确:“传,周公制作礼乐,用之会朝,受釐陈戒而有大雅焉。”继引苏辙言论说:“小雅言政事之得失,而大雅言道德之存亡。”又引郝仲真语:“小雅多言政事规谏,主于和;大雅多言君德弼直,主于敬;故小雅近风,大雅近颂。”这就析缕清了《诗经》的社会教化功能:风,主于讽谏,是老百姓自下而上的讽谏;小雅,主于政事,是立一些君子行事的准则;大雅,主于道德,是树一些君子修身养性的标尺。当世人在“风”“雅”中内省不已、修性不辍、行事不违的时候,就是天下晏清、人民和乐、社会安康的大同时代了!

当然,对于诗旨的理解,潘氏也时有疏忽,有些断语不一定正确。如《兔罝 》,愚按:“此乃奔走御侮之臣能敬其事者与?”我们觉得关于《兔罝 》,“正说”“辅说”中所援引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是相通而统一的。“正说”:朱传:“化行俗美,贤才众多,虽兔罝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犹如此。”“辅说 ”:传 (诗传 ):“文王得良臣于野,周人美之赋兔罝。”申培说:“文王闻太颠、闳夭、散宜生皆贤人而举之国,史咏其事而美之。”金履祥曰:“《墨子》:文王举闳夭、太颠于兔网之中,授之政 ,西土服,此诗为此而作。”

3.诗无达诂,择善而从

“诗无达诂”,此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精华》之言论;然诗终有诂,说诗者只能根据具体的诗文语境、篇章气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去发明诗旨和接受《诗经》。在《诗经说铃》中潘克溥不唯权威,择善而从。其“正说 ”或采诗序,或采诗传③,或采朱传(朱熹《诗集传》);或采唐宋以后人之言论,如宋代王质《诗总闻》的说法,清代胡文英、何焯、魏源④等人的论点;甚至直接立论,把自己的观点以按语的形式上升到“正说”中。

立为“正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统权威的说解,如周南 11篇 ,取为“正说”的情况各有不同。《关雎 》列入“正说”的分别是:诗序、程伊川语、宋周密《癸辛杂识》的说法,并下按语说:“男之求婚不以色 ,南以德;女之自淑,既有色而又有德;所以可风也。”《葛覃》则取诗序、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的说法为“正说”。《卷耳》取诗传的说法:“文王遣使求贤,而闵行役之艰也 ,劳之以《卷耳 》。”《樛木 》则取《诗问 》、《诗辑 》的说法。《螽斯》取乾隆《御纂诗义折中》的说法为“正说”,“《螽斯》,子孙盛也。凡家道之成,(始于夫妇,中于父子,终于兄弟,)……一庭之内,夫和妻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礼乐成于家,而仁让兴于国矣。”《桃夭 》取朱传的说法。《兔罝 》取朱传。《芣苢》取诗传的说法。《汉广》取诗序。《汝坟》取诗传。《麟之趾》取《文选》王融序⑤张铣注的说法以及朱传为正说。

如《麟之趾》的诗旨,潘氏采唐人注疏语为“正说”——《文选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注:“张铣曰:‘《麟趾》,美公族之盛也。’”并列朱传于后进一步申述:“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 ,故诗人以‘麟之趾 ’兴公之子。”《释名 》:“趾 ,止也。”麟之趾,即麟之来;麟,祥瑞之兆,天下化成而麟来,这是比兴手法。这里采用唐宋人言论解读《麟之趾 》是中肯的 ,甚至较之《诗序 》所谓“《麟之趾 》,《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的说法,更合乎诗文实际。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后世援引“麟趾”就有了两重喻义:(1)比喻子孙昌盛。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族茂麟趾,宗固盤石。”(2)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贤人。陆云《答孙显世》诗之七:“志拟龙潜,德配麟趾。”

又《匏有苦叶》以清人何焯语为“正说 ”——何义门云:“此篇以君子之审出处。言首章言必视其时,次章则叹他人之昧其道也。”并以东汉张衡说为“辅说”作补充:“《后汉 ·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又曰:‘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虽有犀舟劲檝,犹‘人涉卬否’有须者也。’”潘克溥按语说:“张氏与荷蒉述诗之意同,则此诗为审出处其义古矣!”何焯等所言“出处”指出仕和隐退。是“仕”是“隐”,是古代读书人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历代以至今天所有有志者要考虑的问题。孔子有过这样的考虑,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但有时身处乱世,欲明哲保身也不可能,阳虎跟孔子的对话就逼迫着孔子做出了违心的答复:“诺,吾将仕矣。”(《阳货》)在孔子周游列国之时,他碰到了诸如接舆、长沮、桀溺、晨门、荷蒉等一批隐士的劝隐,但孔子仍然走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路。可见,“仕”与“隐”即“出处 ”是一个古老的人生命题,也是一个复杂缠绕的人生选择,孔子之前的有思想的人们肯定也做着同样的考虑,所以何焯说:《匏有苦叶》“以君子之审出处”是有道理的。解读原诗诗句,正好也印证着这种说法——“深则厉,浅则揭”指根据水的深浅采取适当的过河方式;引申比喻行为要因时因地制宜,即如张衡所言“深厉浅揭,随时为义”。而且“深厉浅揭”在与《诗经》同时代的文献《论语》中有过类似的用例:《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朱熹集注:“此荷蒉者亦隐士也。”综合众多因素,可以肯定地说,把《匏有苦叶》的诗旨理解为对“仕”与“隐”的人生思考是完全正确的。

有时,潘克溥甚至将自己的“按语”直接立论为“正说 ”。如《凯风 》“正说 ”:“按 ,此家贫失养 ,母不安室;故子颂母责己以感之。”这个按语上升到“正说”,其实是与《凯风 》的“诗序 ”所言相通的,“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潘克溥继引何焯语申论:“何义门云:‘成其志’谓成其志节不复嫁尔。”诗无达诂,终亦有诂;合取先进,择善而从。这可以概括为潘克溥《诗经说铃》的纲领。例如“凡例 ”中谈及“诗传 ”时说:“诗传 ,或曰子贡作。 卓去病《诗二传考》云:‘诗传宗端木。’牧斋尝驳之。愚谓:不必子贡所作也,即出自后人而其说可取亦宜存之!论者概以为伪而置之,过矣。”这不仅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只有承认后学者对于《诗经》理解的合理正确性,才能推进《诗经》学向前发展。

三、结语

潘克溥《诗经说铃》在诗学理论上虽然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他却把前人研究《诗经》意旨的言论网罗集汇,分类胪列,排比鉴别,择善而从。不仅提供线索,考镜源流,让学《诗 》者循着他所开列的诗学书目、前贤言论去究习《诗经》之学问;而且,在对前贤时修言论进行分类排列和按断批评的过程中,时时闪射着自己对于《诗经》和诗旨的理解。

注 释

① 《民国夏津县志》收录在《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0年版。

② 见载杨慎《升庵集》卷六十四,又《丹铅录》卷二十六。

③ “诗传”,传说为子贡所作;另有“诗说”,传说为申培所作;见载于清毛奇龄《诗传诗说驳义》。

④ 胡文英,字质余,号绳崖,江苏武进人;有关《诗经》的著作主要有,《诗疑义释》、《诗疏补遗》、《毛诗通议》、《诗经逢源》。何焯,字屺瞻,长洲人,有《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中有论诗文字二卷。魏源,字默深,名远达,湖南邵阳人,著作有《海国图志》、《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等。

⑤ 此指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有文句:“若夫族茂麟趾,宗固盘石,跨掩昌姬,韬轶炎汉。”

Poetics Thoughts on Pan Kepu’s Shi Jing Shuo L ing

ZHANG Pengfei

(School ofLanguage&Literature,HubeiNor mal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The book ofShi Jing Shuo Lingcompiled by Pan Kepu in the period ofQingDynasty is nothing less than a comprehensive work of poetry history.The book firstly argued that the poetry’s education originated in the times of Tang and Yu( two famous ancient emperors in China),and invented the poetry’s principles,emphasized poetry’s education.Meanwhile,the book advocates the idea of"there is no definite interpretation for poetry"and collected the thoughts and speeches of the predecessor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classifying them as"the mainstream statements","the auxiliary statements","the collected statements","the heterodox statements"and"the attached statements".In addition,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oice indicates his poetics thoughts.

Book of Songs;Pan Kepu;Shi Jing Shuo L ing;poetics thoughts

I222

A

1671-7422(2010)06-0026-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6.007

2010-10-13

张鹏飞 (1975— ),男,湖北竹山人,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尹春霞)

猜你喜欢
诗序大雅小雅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唐 南溪诗序并南溪玄岩铭拓片
中国书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小说月报(2022年5期)2022-07-02 06:44:02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论梁肃的诗序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期)2017-06-09 10:34:31
小雅山房
宝藏(2017年3期)2017-05-09 03:21:53
笔墨筑大雅 撇捺写真意
中国三峡(2014年3期)2014-03-15 07: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