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姝姝
(丽水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文化教学在大学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谭姝姝
(丽水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我国教育部在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指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中的实施和开展,如何实现文化教学在大学高职英语中的真正可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就文化教学的内容和重要性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文化教学在大学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该现状产生的原因。同时,就相应的对策提出了看法。
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大学高职英语
“文化”一词,源于德语“kultur”,意为土地的开垦和作物的培植,在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历史演变之后,才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英文单词“culture”,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强调的,是对人的培养。在 1952年出版的 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Redefinition(《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综述》)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Alfred L. Kroeber与Clyde Cluckhohn首次对文化一词进行了多达几百种的归纳总结。然而,学者们对它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至今,还有许多新的定义被不断提出,可谓人各一释。
不同的定义也扩大了文化的外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们开始逐渐将文化教育这一内容具体放到了英语课堂中。语言学家Sapir曾今说过:“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没有对其中一个的了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由此可见,语言依附于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掌握语言必须理解文化,了解文化必须理解语言。
我国教育部在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与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以及书面交流。大学英语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在传统外语教学(词汇,语法,修辞,语言)上,加入了文化教学这一重要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1 文化教学在大学高职课堂中的现状。然而,文化教学的真正开展,大多是在以本科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对于高职英语课堂而言,掌握好单词,语法,了解文章的意思似乎才是重中之重。就算谈及文化相关的内容,老师也只是蜻蜓点水,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的教育上,这就造成了一个“教师写,学生记”的局面。教师在介绍一个新的语言点时,往往照搬字典,以点代面,把与之相关的功能一次性讲完,忽视了正常的认知规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忙于记笔记,过分地依赖教师,习惯性地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主动性,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这种应试教育的方法,更是使得学生忽视了文化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把文化和语言分割开来。结果不仅阻碍了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
2.2.1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依旧根深蒂固,而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还在逐步摸索完善,并未完全树立起来,这种现象在高职课堂教学上更是明显。再加上有些高校过分强调了四、六考试的重要性,把它们作为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杠杠,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变成了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应试,很多教师仍是把重点放在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上,而未能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2.2.2 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学校现在已经开始根据学生成绩,采用分级制来开展大学本科英语教学,不再沿用传统的行政班教学的方式,这便于教师更为有效地根据学生的水平开展教学。但纵观大学高职英语教学,行政班人数的居高不下,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招生规模过大,教学班人数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评估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无法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2.2.3 课时的局限性。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被分成了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为了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至少能达到一般要求,大多数的高校每周安排4个学时的英语课。在短短4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之外,还需要兼顾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内容,能给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学生相应的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地提高。
2.2.4 大学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最近几年大学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给师资队伍带来了挑战。英语教师短缺,在很多高校都是一个明显的问题。由于课时量的增多,教师疲于应付超负荷的授课任务,很难挤出时间自我充电。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更替迅速,不坚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很难适应未来的教学事业。大学高职英语的任课教师,和本科教师相比,要求相对较低,很多老师满足于自己陈旧的教学方式,本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学态度,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职称晋升上,课堂反而成了副业,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2.5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因为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并不能像专业课程一样,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上所花的时间也不会很多。和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薄弱的语法知识和贫乏的词汇量,让学生们对英语很是头疼,往往在还未开始学习时,就已经先入为主地把英语列入棘手的课程了。就算是认真学习,也只不过是把老师上课的内容一字不落记下来背诵而已,缺乏求知欲和探索欲。
2.2.6 教学设备的不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多媒体的使用,但有些大学能提供给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室不多,而且教学所用的设备陈旧过时,教师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开展教学内容,有时即使是在多媒体教室,仍不得不采用“课本+粉笔+黑板”这种过时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更不用说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了。
2.2.7 相关课程和书籍的匮乏。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语用学”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所开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校所开设的关于西方文化的课程和书籍极少,有些学校在文化教学这方面甚至还是个空白,这也就造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困难。
3.1 课堂设计和教学的个性化。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地点就是课堂,课堂设计的个性化,能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由原来的机械模仿型转变为任务活动型,给学生以全新的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知识输出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指定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语篇分析,而要选择包含文化内容的相关材料,作为教学的补充。同时还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下了解,然后在课堂上讲述,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2 加强教师对文化的把握。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教师应该深谙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对比意义。文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而是语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英美文化知识或是对文化的导入及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不够重视,理解不透,就会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障碍,从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这些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文化与知识的相互渗透。
3.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教学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再由于课时限制的原因,教师不可能做到很详细地介绍英语文化知识,因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上课前,结合课文,通过搜索网络或是寻找相关书籍来了解有关文化,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当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结合相应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不再被动接受。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相关报纸和杂志时注意积累有关英美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化修养。
3.4 完善电化教学设备。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需要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来营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增强视听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程序化,课堂教学的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建立网络教学,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
英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也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结合有效地教学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强他们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实现跨文化交际。
[1]陈丽萍.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教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3).
[2]乔志军.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初探[J].New York: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4).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谭姝姝(1983-),女,浙江丽水人,中国地质大学在职硕士,丽水学院助教。
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