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抛锚式教学模式

2010-08-15 00:45高晓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跨文化经验

高晓霞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4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抛锚式教学模式

高晓霞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47)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以及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落幕,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学家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该领域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以及符合中国实际的教学模式。但很多介绍都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论文涉及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更为罕见。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一些优点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现代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同,它对学习的概念、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要求我们从行为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单向的知识授受方式得到了扭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受到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其理论的一些观点和教学模式对教育和语言教学有很多实际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一些优点已经征服了当代的教育者和学习者。

1.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此项要求的提出绝非空穴来风,它是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中提出的。从多年的大学英语教育来看,英语学习对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一门为了修学分而开设的必修课。他们的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殊不知就算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他们很难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很难写出一篇英语文章,他们的英语水平只够应付一些考试,这种英语水平就是所谓的就是所谓的教室英语,英语的实践能力很差,更不要说在实践中的交际能力。教育界人士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中的这些失败之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加的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思想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与客观主义相反,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2.1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种知识观尽管不免激进,但它向传统教学提出的挑战值得我们的深思。

2.2 建构主义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者头脑中形成了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的多的知识经验。学生并不是空中脑袋走进教师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建构主义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依据其规律开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其次建构主义把学生看成是独特性的人。每个人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独特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再次,学生与成年人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2.3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表现为同化和顺应的统一。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同化过程涉及到感知、理解、推理、记忆等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旦学习者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了逻辑的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论。因此,知识的同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建立联系、做出推论的过程,学生正是通过这种联系和推论活动将外部提供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2.4 建构主义教学观。从以上的学习观看来,教学不简单是把知识经验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通过激发和挑战其原有知识经验,提供有效地引导、支持和环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经验结构(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生长是教学的目的,但这种“建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活动来实现,教师要为学生心理结构的生长设计良好的活动、资源和环境,但不能替代其“建构”,也不能无视客观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3.抛锚式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此环节中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或者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创设一个文化情景,例如,视频,图片,对话。试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能够带入到所要讨论的话题中,激活他们已知的相关文化知识。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选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若干主题,要求学生分组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选择一个文化主题,并针对这个主题创设接近于现实环境呈现学习内容的情况,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况中发生。这样,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况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从而变封闭的“小课堂”为开放的“大课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酝酿、想象、探究,改变传统课堂的传统教学,形成探究式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价值。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给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习主题确定后,教师并不是直接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帮助、引导学生确定学习内容表,明确完成问题所需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视频资料、CAI或Internet查阅等)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链,培养了发散思维,掌握了主动获取、分析和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形成较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学习的首创精神。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抛锚式教学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完成的,在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后,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补充,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协商学习,建立起一个学习整体并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其中一员,这样,学习群体的思维可以被每一位学习者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亲自参与了对知识的构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的反馈信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动态的了解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学生的认识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4.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文化的差异,通过感受跨文化情境,并做出自己对目的语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即“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知识和能力。抛锚式教学是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在此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而且能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1]Chen,Guoming & 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llyn and Bacon.USA,1998.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4]李光华.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4).

[5]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Non-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successful hosting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and World EXPO in Shnaghai, more and more English educator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English learners. Many teaching theorie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many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eir suggestions and teaching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However, most of them are mainly about English majors, few studies about non-English majors and rare papers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mainly on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non-English majors based on some advantages from constructivism.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English teaching for non-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高晓霞(1985-),女,甘肃兰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7-08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跨文化经验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