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没A没B”与“无A无B”之辨

2010-08-15 00:45李学渊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声调音节汉语

李学渊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对外汉语教学中“没A没B”与“无A无B”之辨

李学渊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本文在举出大量语言实例基础上,考察了“没A没B”和“无A无B” 两种语型,分别在结构、语义、声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以便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两种语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皆可转换成“没AB”“无AB”的形式,且都具开放性和能产性。“没A没B”偏向口语化,多含贬义色彩,“无A无B”偏向书面语,可表示贬义也可以含褒义色彩。“没A没B”表示斥责或抱怨时,最后一个字常为三声(上声),调值为214的较多。包含褒义或中性义时,“无A无B”中最后一个字,常为四声(去声),调值为51的较多。AB的声调大多都遵循“阴阳上去”的顺序。

“没A没B”;“无A无B”;结构;语义;声调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尤其是中高级阶段,固定词语、固定格式的教学和训练都很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词汇能力的瓶颈之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教给学习者识词的能力,还要教给他们辩词的能力。“没A没B”、“无A无B”是我们平时十分常见的两种四字结构,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语型,如“没头没脑”、“没大没小”、“无边无际”、“无怨无悔”。过去学者着眼点多集中于单个副词“没”的研究,然而对于“没A没B”则关注较少。吕叔湘先生曾对四字格语型做过一些分析,他认为有些四字格形式上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同一个字,可是实际上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个已经固定的双音节被拆成两处(XAXB)。例如:旧衣旧裳、老夫老妻、怪模怪样、无拘无束。这种四字格有的省去相重的字也还可以说,例如“旧衣裳”,可见原来的四个字只包含两个成分。(《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目前研究“没 A没 B”语型的著作研究重点一般都放在其语型的结构构成和语义内涵上。有学者从A与B的语义关系来考察,将A和B分成同义和反义两方面,有些分得更细致,有同义、反义、相关、相对四种关系。也有学者从A和B是形容词或是名词来展开研究。而涉及研究“无A无B”语型的更少。还没有学者将两种语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涉及B声调方面的考察。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在表示斥责、抱怨时,“没A没B”里“B”为上声较多,“无A无B”表褒义或中性时,“B”多为去声。本文拟通过对“没A没B”与“无A无B”结构、语义和声调三个方面的全面考察来辨析这二者,希望无论对“教”还是“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从结构角度分析

1.从AB的特点来考察:出现在“没A没B”“无A无B”格式中的“A”、“B”一般只能是单音节成分,较少情况是双音节或多音节成分,如“没头没脑、无怨无悔”。如双音节进入A、B位置,为适应格式的要求,就要进行音节的分裂或压缩。“没A没B”语型中音节的分裂或压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双音节直接分裂为A、B,如:“没根据”变成“没根没据”,起到强调语言效果的作用。第二,“V+的”变成V。如:“没吃的没穿的”变为“没吃没穿”。第三,双音节词提取前音节。如:“没父亲没母亲”提取“父”、“母”为“没父没母”。“无 A无 B”语型音节的分裂或压缩主要是双音节直接分裂或压缩。如:无情义(无情无义)、无冤仇(无冤无仇)。

有些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是难以压缩的,压缩之后不能够表示原义,这类双音节词就不能进入“没A没B”格式中A、B的位置。虽然也可以用在“没”后的位置上,但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没A没B”格式。如:我又为自己没毅力没决心而沮丧。(邓友梅《六五感怀》)“无A无B”格式也是如此。“无计划无组织”这类无法压缩的词亦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如:深圳将成为中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但在“没A没B”中有一种情况较特殊,即A为双音节、B为单音节,也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如“没鼻子没脸”“没骨头没肉”。这类词多为惯用语,在人民口头出现频率较高。A虽为双音节,但可以压缩为“没鼻没脸”“没骨没肉”而意义不变。教学或生活中若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区别。

分析一下AB的特点可以发现:

(1)这里的AB可以是词也可以为语素。“没日没夜、没头没尾”中“日”“夜”“头”“尾”是词,“没滋没味、没情没绪”中如“绪”“滋”是语素。“无边无际”中“边”是词,“际”是语素。AB位置上可以都是语素,可以都是词,抑或一个为语素另一个为词。

(2)在“没A没B”结构中AB有这样几种情况:

①AB属于同义关系

没权没势 没完没了 没羞没臊

老百姓没权没势,倒了霉没办法,只能受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AB属于同义关系,比如这里的“权”和“势”便是同义。又如“没完没了”里的“完”和“了”、“没羞没臊”里的“羞”和“臊”。

②AB属于反义关系

没老没少 没大没小 没深没浅

来,我也学学现代派,没老没少,敬你一杯。(陈建功《皇城根》)

“没老没少”中的“老”与“少”是一对反义词。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与“没大没小”“没深没浅”等词中。

③AB属于相关关系

没吃没住 没头没脑 没亲没故

我一家人没吃没住,把您供在哪儿呢?(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这里的“吃”“住”并不存在同义或者反义的关系,它们是相关的事物。

相对而言在“无A无B”里AB大多为同义或相关关系,反义较少。“无边无际”中的“边”“际”,都是边缘之意,是同义关系。“无尽无休”中的“尽”“休”都是终止、尽头之意,也是表示同义关系。“无时无刻”都是表示时间,是相关事物。“无声无臭”表示没有声音,没有气味,默默无闻,“声”与“臭”表示相关关系。

对于学习汉语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还不适宜涉及。这一阶段尽量让学生积累足够多的词汇,让他们把一些常见的“没A没B”“无A无B”基本含义弄清楚,加深印象就可以了。等学习语素、词、短语这一部分知识后,再让学生从AB的特点来考察,试着自己去分析AB究竟有什么关系。一般在学习到中高级阶段,学生便可在老师指导下试着自己创造这种语型,锻炼构词能力。以免外国学生出现“没学没吃”“无唱无说”这样接收度很低的词语,同时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两种语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平时在阅读中若遇到这类语型教师可以结合句法成分来分析,同时复习语法知识。

(1)充当谓语:①好一个赵老犟,没脸没皮,想趁人家言语有失,白拣人家姑娘。(百度词典)

②我对我的选择——深爱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2010年01月23日09:23:10华龙网豆洪波博客)

(2)充当定语:①a牛老夫妇是一对没儿没女而颇有几个钱的老绝户,这条街上都知道这个。(老舍《牛天赐传》)

b还眯嘻眯嘻笑,别那么没皮没脸的。(百度词典)

②a.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鲁迅《呐喊·故乡》)

b.孩子还肯向上,心窍子被书读开了,机缘又好,到后考入省立师范学堂,作父亲的就一面更加克勤克俭过日子,一面却在儿子身上做着无边无涯的荒唐好梦。(沈从文《长河·人与地》)

3.充当状语。

①a.婆婆把脸一沉,大烟袋锅子没头没脸打下来。(百度词典)

b.那五年里,我们没日没夜地在海洋中游弋、巡逻、护航。(王朔《空中小姐》)

c.当时,他直言不讳地问我,你们这些当作家的是怎么了?居然没完没了地在报纸、杂志上讨论作家需要不需要有责任感、使命感?他说这简直就像在讨论学生应该不应该学习、农民应该不应该种地一样,如此荒谬和不可思议。(百度词条)

②a.锯末子纷纷扬扬,像小雪花似的无声无息地落下来。(浩然《艳阳天》)

b.好好儿的,从那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c.我正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间,这个坏东西无缘无故把我的手指头咬一口。(契诃夫《变色龙》)

平时阅读中见到,不妨让学生自己分析句法成分,复习一下语法知识。

3.拆分与转换。

(1)拆分使用情况。我们可以说:“别那么没皮没脸的。”也可以说:“别那么没皮又没脸的。”“人家染坊里的人与咱无冤无仇的……”也可以这样说“人家染坊里的人与咱无冤还无仇的……”“没A没B”与“无A无B”的语型并不是不能拆分,在口语中常会出现分开使用的情形,很灵活。但是相较而言,“无A无B”更定型化,这主要是由于它常用于书面语中的缘故。

(2)“没A没B”与“无A无B”转换成“没AB”“无AB”。有些四字格形式上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同一个字,可是实际上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个已经固定的双音节被拆成两处(XAXB)。例如:旧衣旧裳 老夫老妻 怪模怪样 无拘无束。这种四字格有的省去相重的字也还可以说,例如“旧衣裳”,可见原来的四个字只包含两个成分。(《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没A没B”与“无A无B”便属于吕叔湘先生提到的这种情况。二者都可以转换成“没AB”“无 AB”的形式。也许有些外国学生会感到疑惑,明明可以用三个字来表示,中国人为什么又偏偏爱使用“没 A没 B”与“无 A无B”这种四字格呢?

对于汉语来讲,两字一顿是基本的节拍框架。而2—2节拍实际上是【1—1】—【1—1】,隐藏着节拍的层次。而在口语中,这种节奏便逐渐表现为词汇中双音节化趋向(包括简称);同时也表现为现代汉语中四音节几乎独霸成语天下的景象,其中2-2节拍又几乎占80%左右。(范可育、高家莺,1985)四字格体现了汉语的音乐性、平稳性和简练性。音乐性体现了节奏美、韵律美,平稳性体现了均衡美、对称美,简练性体现了形象美、含蓄美。汉语本身的音乐性很强。这种特点,以四字格最为突出。不需刻意经营,就能使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在文章中组织起平仄协调的成语和四字格,或连缀而出、相互配合,或间隔出现、彼此呼应,常能收到很好的声音效果。所以尽管我们可以说成“没头脑、无冤仇”,但平时更常用的是“没头没脑、无冤无仇”。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汉语的“读”,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对汉语的语感便在长期的练习中培养出来,自然而然地可以体会到我们所说的“音乐美”了。

二、从语义角度

1.从语体色彩分析:要研究“没A没B”与“无A无B”,我们先从“没”与“无”两个词入手,看看他们到底有哪些不同。“没”的本意为陷没,后引申为消失、失去。唐宋时,这个意义又由具体趋于抽象,“无”的白读音与“没”相似,“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没”渐取代了“无”成为否定词。渐渐地在口语中,人们使用“没”超过了“无”。

以下以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小羊圈(上)为例:

没:

战争没有吓倒他(祁老太爷),和平使他高兴。

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

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

正说到这里,院里小顺儿撒娇的喊着:“爷爷!爷爷!你回来啦?给我买桃子来没有?怎么,没有?连一个也没有?爷爷你真没出息!”

无:

在他(祁老太爷)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

若实在无词以答,他(默吟先生)也会闭上眼,连连的点头。

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幸免的…

(瑞全)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

冠先生也来得厉害,若无其事的把手顺便送给了瑞宣,很亲热的握了一会儿。

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的露出他们的本色。

他(白巡长)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可以看出,“没”一般用于口语化的句式,常用于生活话语中,第四个句子里小顺儿向爷爷撒娇尤其突出。相对而言,“无”这个词却常用于相当书面语中,很多词都是非常正式书面,比如“无疑”、“无可幸免”、“若无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等。

《现代汉语口语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没”的口语,比如“没鼻子没脸、没边儿、没词儿、没错儿、没法儿提、没命”等等。其中“没A没B”语型有“没大没小、没老没少、没皮没脸、没轻没重、没日没夜、没头没脑、没心没肺”等等。但是并没有收录涉及“无”的口语词汇。可见口语中“没”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无”。

以上内容已分析过了“没”带有口语色彩浓烈而“无”书面语色彩更甚,故而“没A没B”偏向口语化,“无A无B”偏向书面语。

比较《现代汉语词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里收集的相关词语:

a.没病没灾 没大没小 没老没少 没皮没脸 没深没浅 没头没脑 没头没尾 没完没了 没羞没臊

b.无边无际 无大无小 无法无天 无尽无休 无拘无束 无情无义 无穷无尽 无拳无勇 无奢无华 无声无臭 无时无刻 无私无畏无依无靠 无影无踪 无缘无故 无止无尽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没爹没娘”和“无父无母”:

上海人认为我们是“外来人”,也是另眼相看,我们像是没爹没娘的孩子!(http://www.sina.com.cn 2003年 12月10日19:36 新华网)

在故事上,《Oseam》是一对无父无母的姊弟寻亲的过程。(百度Oseam百科)

显然,虽然“没爹没娘”和“无父无母”都表示几乎一样的意思,但是爹娘一般用于口语、地域方言,父母则多用于书面语、正式语,所以两个词语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从感情色彩分析:

(1)“没A没B”多含贬义色彩。

a.“没大没小,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像我这么低调的仙人千百年还是第一个。”(兔子出窝边草《诛仙诀》)

“没大没小”指不知尊长,没有礼貌。

b.“敢在专家面前拿出自己的一知半解的人不是皇帝,便是比皇帝也许更胡涂的傻蛋。冠先生不傻。他是没皮没脸。”(老舍《四世同堂》)

“没皮没脸”谓不顾羞耻,厚脸皮。

c.“恰似孩儿面,一日常数变”,说话没深没浅,想到哪说到哪……(没深没浅百度互动百科)

“没深没浅”表示言行没分寸。

d.“这些人虽常在这里,却是散在各处,这一会没头没脑,往哪里去捉?”(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

“没头没脑”比喻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

e.没完没了的汽车喇叭声在一些城市里仍是很严重的噪音污染。(百度词条)

“没完没了”指无穷尽,没有完结的意思。

(2)“无A无B”可表示贬义也可以含褒义色彩:

a.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无拘无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b.他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百度百科)

“无私无畏”指社会(人物)只有在无私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开一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c.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没有边际。

d.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兆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宇宙之所不知,数量之所不尽,盛乎哉!(《南齐书·高逸传》)

“无始无边”形容没有开始,没有边际,极其悠久广大。

e.一粒种子,可以躺在泥土里无声无臭地腐烂掉,也可以长成为参天的大树。(秦牧《花城·青春的火焰》)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

3.“没A没B”与“无A无B”的开放性和能产性。“没A没B”与“无A无 B”都有很高的开放性与能产性,可以通过格式的形式及意义特点进行类推。我们可以说“没吃没喝”,也可以把“喝”变成“穿”,成为“没吃没穿”。同样可以说“无穷无尽”或者“无止无尽”。我们在口语中甚至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没A没B”与“无A无B”格式出来,比如“没东没西”“没鸡没鸭”“无左无右”“无前无后”等。

他们没年没节,任劳任怨,很辛苦,也很不容易。(《人民日报》1994年第一季度)

我的伯乐——那位十分欣赏我但又无能无力的唱片公司老总,把我推荐给了一位歌坛大哥大级人物。(《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从语义角度进行教学是坚持文化原则的体现。由于汉语词汇十分丰富,来源极为广泛,因此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准确把握同义词之间的词义联系和差别,是学好用好汉语词语的基本功。这两种语型的辨析可从词的语体色彩及感情色彩来进行。所谓选词用词,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从语义表现、句法要求、语用得体性等各个方面,综合权衡已经掌握的词语并最终加以选用,组词造句。可以说,学生用词能力的高低是汉语词汇教学效率高下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三、从声调角度分析

1.从B的声调分析:史有为先生曾在《汉语如是观》中说:“从汉语构造来看,声调恰恰是音节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声调是条锁链,是个框捁,对音节起着锁固作用。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都是作为区别意义的要素加入音节结构之中的。而由于声调的作用才使音质部分被锁固,从而只允许整个音节(而不是一个辅音或元音)成为语素的形式。”声调对于汉语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声调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功效。声调使我们说话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犹如音阶。所以汉语有音乐美、韵律美,声调功不可没。老舍曾这样形容,比如起名,“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便不好听了。为何?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确实四个字都是平,缺乏抑扬顿挫。汉语在构造词语时,词语音节中声调的协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以《现代汉语词林》收录的相关词语为例:

没病没灾 没大没小 没老没少 没皮没脸 没深没浅 没头没脑没头没尾 没完没了 没羞没臊

在表示斥责、抱怨时,在“没A没B”里,最后一个字B为三声(上声),调值为214的较多。

无边无际 无大无小 无法无天 无尽无休 无拘无束 无情无义无穷无尽 无拳无勇 无奢无华 无声无臭 无时无刻 无私无畏 无依无靠 无影无踪 无缘无故 无止无尽

在表示褒义或者中性义时,“无A无B”中最后一个字,即B为四声(去声),调值为51的较多。

“没A没B”常表示抱怨、指责的意思,含贬义色彩。而上声是降升调,首先从2降为1,接着再由调值1升到4,给人感觉比较曲折和扭捏。另外,1934年,白涤州先生早已用实验方法揭示普通话四声的时长。实验表明,上声最长,去声最短。随后的专家学者也经过反复实验证明了这个普遍结论。“B”多上声更能表达那种抱怨语气。

“无A无B”常常含书面色彩较多,使用意境比较开阔、直爽。去声是全降调,从最高值5降到最低值1,在我们听觉上比较直接、豁达,没有什么曲折回环。

2.AB声调规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AB的声调大多都遵循“阴阳上去”的顺序。

没老没少(上去) 没皮没脸(阳上) 没深没浅(阴上)

没头没尾(阳上) 没完没了(阳上) 没羞没臊(阴去)

无边无际(阴去) 无拘无束(阴去) 无情无义(阳上)

无拳无勇(阳上) 无奢无华(阴阳) 无声无臭(阴去)

无私无畏(阴去) 无依无靠(阴去) 无缘无故(阳去)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声调是汉语语音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一方面,不同于西方的语调语言,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另一方面,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不少,但各种声调语言的性质并不相同。像汉语这样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升降曲折之别的很少。到了学习汉语高级阶段,学生的汉语知识有了一点积累,便可加入声调系统来讲解,以便要加深其印象,让学生了解声调与汉语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查阅《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育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在一年级的词汇表中已经出现“没”以及“没意思”“没关系”等简单词汇。二年级的词汇表我们可以看到“无”及相关词语,如“无比”“无可奈何”“无所谓”等。三、四年级的大纲出现了大量“无A无B”型词:“无边无际”“无情无义”“无穷无尽”“无缘无故”。《高级汉语教程》(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在这本供来华留学生汉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的专业教材中,我们也发现了本文要探讨的语型即 “没心没肺”“无缘无故”。这两种语型学生迟早会碰到。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研究清楚这两种语型的相关知识,并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对于学生来讲,声调部分必将是难点,教师应视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首先遇到的是单字“没”与“无”。在这个阶段不应置入“没A没B”和“无A无B”的系统。对于学生来讲过于困难,有可能打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认为中高级阶段展开讲解比较适宜。要想学习词语更牢固就需要提高词语的复现率,不光是整词的,单字的也要。同时使学生对生词进行深加工。这样记忆的效果就会非常好。也就是在阅读中一旦遇到这两种语型便马上展开分析:从结构角度,首先看看AB音节的分裂和压缩是属于哪种情况,AB是词还是语素,究竟是呈现同义、反义还是相关关系,接着分析在句子中所做成分,接着试着拆分和转化;从语义角度,呈现何种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最后结合感情色彩分析声调。平时教师不妨加强学生的“读”的工作,不仅为阅读更要放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慢慢地学生自己便会有所体会。

在教学中对比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到了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学生已经认识了“没”与“无”这两个常用词,然后再接触到“没A没B”和“无A无B”的辨析便会加深印象。同时也应该重视知识的输出。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中不断练习,创造“没A没B”和“无A无B”,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锻炼了学生的构词能力。这适用于汉语言专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所学专业是学历教育,教学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那么便可系统地学习。

对非学历教育学生,如进修班、速成班,则可侧重于整词的教学,重点可从语义角度展开教学,结构和声调部分则为辅助。

我们要根据外国学生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知识在学生意识里系统化,同时也可辅助一些对比练习。

小结

本文在探讨大量语言实例基础上,考察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A没B”和“无A无B” 两个语型的辨析问题,分别从结构、语义、声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两种语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皆可转换成“没AB”“无AB”的形式,且都具开放性和能产性。“没A没B”偏向口语化,多含贬义色彩,“无A无B”偏向书面语,可表示贬义也可以含褒义色彩。“没A没B”表示斥责、抱怨时,最后一个字常为三声(上声),调值为214的较多。“无A无B”表示褒义或中性时,语型中最后一个字,常为四声(去声),调值为51的较多。AB的声调大多都遵循“阴阳上去”的顺序。

但是由于被考察实例的总量不足,并且对数据缺乏科学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的结论,尤其有关与声调方面的考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完善这个课题。

[1]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徐志诚.现代汉语口语词典[Z].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3]蔡富有.现代汉语词林——正反序编排[Z].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4]史有为.汉语如是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7.

[5]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6]文桂芳.没A没B结构的语义及语用修辞价值[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7]李娜.没A没B及其相关格式[J].潍坊学院学报,2007.

[8]朱立奇.没X没Y格式的语形特点[J].安康师专学报,2005.

[9]陈林森.汉语四字格修辞美浅探[J].上饶师专学报,1993(4).

Based on farwarding a large number of proofs and examples, the text is to describe two language patterns of “Mei A Mei B” and “Wu A Wu B” . Beside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fact that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m with ease on Chinese teaching for foreigners,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e their language construct,semanteme, intonation. Both of them could play the part of predicate, attribute,adverbial and also could be changed into “Mei A B” and “Wu A B” . What’ more,they ha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penness as well as productivity. “Mei A Mei B” is often used in the works which are close to oral Chinese and full of somewhat derogatory meaning. On the contrary, “Wu A Wu B”,laying emphasis on written language,is either derogatory or commendatory sence. When there is something to blame for or complain about,the last word of “Mei A Mei B” whose tone pitch is 214 tends to third tone(falling-rising tone).When commendatory or neutral, The last word of “Wu A Wu B”whose tone pitch is 51 is fourth tone(falling tone)frequently. The intonations of A and B mostly follow the order of the four tones of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Mei A Mei B”; “Wu A Wu B”; language construct; semanteme;intonation

李学渊,男,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

2010-09-17

猜你喜欢
声调音节汉语
学汉语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坐着轿车学声调
拼拼 读读 写写
单韵母扛声调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