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花
(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塔文保所,河北 定州 073000)
浅谈定州在北宋初期重要的军事地位
王丽花
(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塔文保所,河北 定州 073000)
北宋初期,定州地处宋辽边境,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本文从定州的位置、频繁的战事以及诸多高级将领驻守定州等几方面来进行阐述,集中反映定州在北宋初期重要的军事地位。
定州;北宋初期;军事地位
北宋初期,定州地处宋辽边境,为兵家必争之地。宋朝廷曾以数十万军队驻守定州,诸多开国大将、高级将领、皇亲国戚等多曾任职定州,并于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在定州城内修建了气势雄伟的“料敌塔”,以观望敌情、“料敌”致胜。现笔者就北宋初期定州所处的重要的军事地位谈一些粗浅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宋史》记载:“唐室既衰,五季选兴五十余年,寓县分裂莫之能一。至时天下既一,疆理畿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1](P5458)早在后唐时期,节度使石敬瑭借助契丹力量,灭了后唐,称帝后,其政权就是历史上的后晋。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每年给契丹布帛 30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燕云地区地势高峻,历代被中原政权倚为险阻,辽国得到这些地方,俯瞰中原,黄河以北地区便无险可守。北宋建立后,每代皇帝均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当时虽然群雄割据,但宋朝廷一直将契丹作为首要大敌。此后,“每灭一国,都将收缴财物运回京城,单独存放,称为封椿库。曾言:数满三五百万,就遣使者到辽国赎回幽燕故土,倘若不允,当在战场上兵戎相见”。[2](P165)太宗赵光义先后两次大举攻辽,曾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雍熙北伐”;景德年间,辽国倾国出动,真宗御驾亲征,双方激战,终于签下了 “澶渊之盟”。宋初三朝,宋辽战事不断,定州遂成为两国交战的主战场。
北宋初期,定州北邻强辽,南拱京畿,为河北重镇,天下要冲之最。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下,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定州战事连年,硝烟弥漫,逐步演变成为抵御辽军的军事重地。民国本《定县志》记载:“定州西临云代,东接沧瀛,凭镇冀之肩背,控幽燕之肘腋。是以中山虽小,犹能倔强九国之间。慕容以险而都之,拓跋建行台以镇之。故裴行俭有云:欲固河北,先扼云蔚,欲扼云蔚,先壮定州之局鐱。定安则河朔安,定危则河朔危之……”[3](卷一P2)宋定州知州宋祁亦在《论镇定形势疏》中言道:“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 (正定)定 (定州),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定州当时为河北西路,与镇 (正定)、高阳为北宋抵御辽国重要的军事屏障。咸平二年 (999年)宋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傅潜拥步骑八万众。景德元年 (1004年)闰九月八日,契丹倾国出动,当时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拥兵十万驻守镇、定二州,以牵制敌人。从两组数字可以看出定州曾驻扎有数十万军队,也由此说明北宋初期定州为北宋重要的军事要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宋史》、《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等诸多记载宋朝历史的文献中,“定州”频繁出现。北宋初期,定州烽烟四起,战事频繁。
显德七年 (960年)正月文武百官朝贺,镇 (正定)、定 (定州)二州驰奏契丹入边,朝廷急派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率兵抵御。当赵匡胤赶到陈桥驿,被诸将皇袍加身,拥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由此开始了赵宋320年的统治。开宝二年 (969年),契丹复救北汉,朝廷猜测契丹兵必然经过镇、定两州赶赴太原,于是,急调开国名将韩重赟兼程到达定州,陈兵于嘉山。契丹到达定州西,望见旗帜飘扬,大惊,欲要撤军,韩重赟乘势大破契丹军,擒获首领三十人。开宝三年 (970年),契丹聚骑六万以报定州之役,朝廷命令田钦祚率兵三千予以抵抗,并责令 “敌众我寡,背城待战,勿与追逐”。[1](P1050)田钦祚顺利突围攻出,朝廷予以褒奖。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皇帝自范阳到达定州,命令大将孟元吉屯兵留守。次年 10月契丹围攻瓦桥关,皇帝派兵屯于关南,并设定州都部署镇守定州,又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屯兵急护定州。太宗雍熙三年 (986年)雄州知州贺令图等伐契丹,欲取燕云故地。特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五月召曹彬、崔彦进、米信回朝,又命田重进将大军屯扎于定州。端拱元年 (988年)11月,契丹兵进犯定州,并攻下祁州、新乐,纵兵大掠。李继隆在唐河以北与契丹大战,契丹大败,宋兵追赶到曹河。宋咸平二年,辽国大举南下,当时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傅潜拥兵八万众,却畏懦不敢战。辽军一路烧杀,给宋朝以很大打击,宋真宗亲自迎战,当攻到大名府,辽军已自退。宋咸平四年 (1001年)契丹再次南下,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在遂城大败辽军,俘获敌兵三万计,斩获裨王骑将十五人。咸平六年 (1003年)4月,辽朝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南下,在定州望都县与辽将萧挞凛一起活捉宋高阳关副都部署王继忠。景德元年(1004年)冬,契丹倾国出动,朝廷上下无不震惊,在宰相寇准的坚决请求下,真宗御驾亲征。当时契丹兵来势汹汹,真宗驻驾韦城,距离契丹兵占领的德清军不过百余里,快马不足半日的路程,真宗犹豫不敢前。寇准上奏:“准固请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摄。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 (定州),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肋,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不进。”[1](P1070)同年宋与契丹讲和,大赦天下。景德三年罢诸路行营合镇、定两路都部署为一。
自北宋建立至“澶渊之盟”的订立,宋辽连年争战,契丹兵多次骚扰至定州腹地,城内百姓常年饱受战乱之苦,在保存下来的宋代碑刻中仍有这样的记载 “愿四方无征战之劳,满国有丰年之润……”①由此表达了当时定州百姓对和平安宁的向往,也给今天我们研究定州历史、追溯定州作为重要的军事重镇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依据。
《定州志》十九卷中金石篇《富郑公阅古堂序》记载:“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就其中又析大名府、定州、正定府、高阳关为四路。惟定州最要,定为一路,治所实天下要冲之最。知是州者兼本路兵马都部署,居则治民,出则治兵,非夫文武材全望倾于时者不能安疆场屏王室也。”②“中山 (定州)于历代为北方重镇,名公循吏独多于他县。”③
北宋前三朝曾先后驻守定州的名将就有 70余人,其中位列三衙都虞候及以上将帅的就近 30人,他们或为开国元勋,或曾为潜邸亲随后官居显位、倍受朝廷信任的高级将领,甚至皇亲国戚等等。
开国将领及其后代曾镇守定州的有韩重贇、韩崇训、崔翰、刘廷翰、米信、田重进、田钦祚、杨信、杨嗣、石保吉、曹彬、曹玮、李允则、李允正、荆嗣等。其中,韩重贇为宋朝著名开国将领,曾于开宝二年 (969年)大败契丹于定州;韩崇训为韩重贇之子,是太宗、真宗年间较有名的边将,咸平六年被授予四方馆枢密都承旨,命为镇、定、高阳马步军都钤辖屯兵定州;太平兴国五年命米信与郭守贇等屯兵同护定州,六年秋改为定州驻泊部署;田重进于雍熙中出师北征,率师驻守定州,后迁为定州驻泊兵马都部署;杨嗣曾为高阳关都监及缘边都巡检使,咸平初以其练达边事,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后阵钤辖,又被委任为定州副都部署,在御辽战争中军功卓著,享誉一时,业绩与当时的杨延昭齐名,史称“嗣与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时谓之二杨”;[1](P1011)曹彬深受朝廷信赖,曾两为枢密使,官至使相,可谓极武将之荣,曾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钤辖,后知定州;曹玮为曹彬三子,为真宗朝西北前线大将,年仅十九岁便与父亲开始长期驻守边关,“玮习知河北事以为真定路都钤辖”,[1](P1007)后曾为真定府定州都总管,史称“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1](P1008)堪称北宋一代名将。
遗臣故将及后裔驻守定州的有吕端、张美、田绍斌、梁迥、孔守正、张思钧、吴元辅、吴元扆。枢密使吴廷祚在宋初得到留用,其长子吴元辅曾累任至定州钤辖;三子吴元扆为宋太宗四女儿蔡国公主的驸马。咸平三年任定州知州时,王超、王继忠欲与辽作战,吴元扆猜其必败,急发州兵护住河桥,王超等果然败退下来。辽人追至桥头,见宋兵甚盛,于是离去。任满离开时,州民上表赞扬他在定州的诸多功迹,朝廷下诏予以褒奖。
曾为潜邸亲随,后显居高官名将的有太祖朝时期的杨信、米信、田重进、史珪,太宗朝时期的王显、周莹、傅潜、王超、戴兴、王汉忠、张凝、王能、王昭远、王荣、葛霸、安忠、裴济、尹憲、刘用,真宗朝时期的王继忠、夏守恩、夏守贇、张耆、王继英、蔚昭敏。王显“初为殿前司小吏,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1](P1036)后以相使身份成为河北前线的统帅,史称 “显自三班不数年正枢任,奖擢之速,时无儗之者”。[1](P1036)王显是太宗倍受信任的旧僚,太宗朝只有一人任枢密使,即王显,且任枢密使一职达八年之久。于咸平三年春,改授山南东道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州路行营都部署河北都转运使兼知定州,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傅潜亦为潜邸背景而位居枢府长贰,咸平三年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王超为宋初著名将领,咸平年间被命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镇州行营都部署,又帅镇、定、高阳关三路。《宋史》记载“宰相言超材堪将帅,遂以超帅定州路行营,王继忠副之,寻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密遣中使赐以御马弓矢许便宜从事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1](P1036)王继忠于真宗朝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钤辖兼河北都转运使、定州副都部署等,咸平六年,与契丹交战于望都,兵败被俘。夏守恩于咸平间为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
外戚成员镇守定州的有杜彦圭、李继隆、王贻永。杜彦圭,乃杜审进 (杜太后之兄)之子,宋太祖朝曾从征太原,后驻屯中山及出知定州,官至观察使。李继隆,为皇帝外戚,太宗即位后,先后出任侍卫马军都虞候、都指挥使等禁军将帅之职,获节钺,多次以大帅身份统帅大军出征和屯守。曾历任定州驻泊都监,知定州,后又任真定路都部署。李继隆死后,其作为唯一的武臣与已故宰相李沆、王旦同配享于宋真宗庙,可见其被视为一代最重要的军事将领。
此外,还有高级将领高琼、高继勋、范廷昭、张昭远,普通将领袁继忠、呼延赞、白守素,军班行伍出身大将魏能、张忠、周仁美、钱守俊、张思钧,名宦王继恩、秦翰、张继能,文人为将的张昭允,藩将田仁朗等等亦都曾镇守定州。
由上可知,北宋初期,大批的武官多曾镇守定州,从官员的级别、数量及屯兵的规模都反映出定州作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前沿,深受朝廷的重视与关注,而且在这些官位显赫的官员中,多为开国将领或深受皇帝信任的高居显官的大臣,这说明在宋辽几朝经历的战争中,定州作为当时边陲重镇,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定州开元寺塔座落在定州城南部,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高 83.7米,共 11层。塔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站在塔顶,百余里风光尽收眼底,为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也是同时期同结构最高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当时修建这座古塔朝廷先后派一百名官员来此督建,共花费三百万吊制钱,修建了整整五十一年。当时定州连年战事,硝烟弥漫,宋、辽两国正处于紧张对垒时期,那么为何在这样一个特殊情形下,却要大规模地修建一座宏大的建筑呢?《直隶定州志》卷五载:“塔在州志南,按旧志,开元寺僧会能尝往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诏建增 ……,竟盖筑之以望契丹者,故又名 ‘料敌塔’。”②很明显修建此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修造佛塔之名,行军事之实,可观望敌情,迅速做出反应,以起到“料敌”致胜的作用。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宋辽长期对峙,辽军不断骚扰掠夺边境,宋辽两国关系敏感而紧张,双方均不敢冒然出兵,授人以柄。为迷惑对方,平日开元寺内僧侣吟讼经文,香烟缭绕,香火旺盛,暗地里军卒充当武僧,勤练兵卒,以备边患。此种说法史无明确记载,但建塔“料敌”之用确为实情。塔的二至九层四面辟门,十、十一层八面辟门,站在塔顶方圆百里尽收眼底,其设置就是应军事所需,可于塔顶四面八方观望敌情。塔内现保存的 31块宋朝碑刻中,大量记载当时驻扎定州一带的北宋名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塔内二层功德碑 “山南东道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兼河北都转运使王显、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天平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宁国军节度使观察留后特进检校太傅知定州军州事驸马都尉吴元扆、深州团练使定州驻泊行营马步军副都部署杨嗣、枢密都承旨四方馆使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马步军都钤辖兼定州兵马钤辖韩 (崇)训”等等。①塔内其他功德碑中也大量撰刻有诸多当时驻扎定州的中、低级军官的名字。这为定州作为宋初时重要的军事边陲,众多显赫名将曾任职定州这一线索,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证明。
同时,在走访了定州很多街道,查阅了相关资料,笔者还意外地发现定州辖内诸多街道、村镇名称的取得也多与宋初战乱存在很大关联。如:都府营街,宋为都府治所,故名之;刀枪街,宋朝定州为定武军驻地,该街曾为定武军刀枪库,故名之。此外,还有北陵头村、南陵头村、怀德营村、东车寄村、总司屯等等。
综上所述,定州在北宋初期为重要的军事前沿,深得朝廷的关注。从定州所处的险要位置,发生在定州的诸多战役,从大批深受朝廷信任、官位显赫的武官任职定州,从修建的高耸入云、气势雄伟的“料敌塔”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总之,不管是大量的文献所载、军事遗迹,还是具有历史印迹的地名的取得等等,它们都是历史所传递的一个信号,一个信息。千年后蓦然回首,把它们细细串联在一起,定州作为宋辽边陲,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地位便清晰地展现出来。
注释:
①现存于定州开元寺塔内碑刻
②直隶定州志,道光己酉重修
③定县志,1944年
[1][宋]徐梦萃.宋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王连生.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K928
A
1008-6471(2010)04-0070-03
2010-10-11
王丽花 (1971—),女,河北保定人,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塔文保所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