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与人的发展关系探析*

2010-08-15 00:43陈用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世界生态

陈用芳

(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思维方式与人的发展关系探析*

陈用芳

(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思维方式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先验的思维方式,它从外在的力量出发去理解人的发展,因此,就无法真正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置于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统一中去考察。当今生态思维方式又将人的发展放在整体视角下考察,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思维方式;实践;生态思维;人的发展

思维方式作为人们理解自身的一个立足点,对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对客观世界与自身关系的认识不断地由浅入深,从必然走向自由之时;当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处于种种困惑,旧的思维方式无法应对新的问题之时,思维方式就必然在自然科学成就的推动下或参照系转换中形成“飞跃”式转变。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以后,人们就必然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把自身发展与新的实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目标和新的价值选择,进而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因此,在认识思维方式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对人的探讨及其局限性

本体作为标示世界的存在、本质存在以至终极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古往今来哲学关注的最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之一。本体论思维方式就是贯穿在本体论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它着眼于“存在者之为存在”,也就是“是”的思考。在古希腊哲学最初发展时期,人们共同的思维前提是“无中不能生有”,因而必须超越变动不居的感性世界,为在思维中把握世界寻找根基。从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本原”到其他哲学家们所提出的“数”、“气”、“火”等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理解世界的本体问题,自从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概念以后,哲学思维就开始摆脱感性物质的束缚走向了抽象的思维,于是,哲学家们就开始以“存在”、“是”、“有”去追问世界的本体,形成了一种朴素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及事物的一种特有方式,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哲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在这其中,虽然经历了神秘主义﹑机械唯物论﹑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等发展阶段,似乎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观念:人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对象并非真实的存在,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作为它的基础的超感官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存在,这就形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本体论。

本体论哲学就是要超越现象世界去寻求隐藏在其背后的世界本体。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溯本追源的思维方式,当人们要对整个世界作出理解和说明时,就要从某种先定的本性去演绎和推论关于世界万物的各种属性,它最看重的是关于世界及其事物的“第一原理”,认为世界及其事物总是从“第一原理”出发,依照一种先验的演绎模式,“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整套有关世界和人的知识。这种本体论哲学的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追求世界的终极本原。它认为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或派生的,从它自身并不能说明它的本质。世界万物既从终极存在所出,最终又复归于它,它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源泉。在这种本体论下,人只能是“上帝的奴仆”、理性的工具或“客观精神”的外化,因而也就不能揭示人的丰富性和能动性。第二,追求知识的最高统一性。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虽然是不能回避的,但本体论又把对人的认识放置到对知识的追求中,并且认为作为事物最终原因的基本原理是人类全部知识得以生成的终极根据,哲学的任务就是探究这个本原。这样也就不能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上把人的论题与知识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三,追求意义的终极价值。这种本体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对终极存在的追求和对世界终极解释的占有,奠定人类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揭示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因此,它或在理性的逻辑下,或在“绝对精神”中体现着对人的命题的解答,但不能从现实生话的矛盾中认识人的复杂性,并且以否定的方式对人作出能动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科学理解和真实把握。

这种本体论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虽有一种独特的理论魅力,但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理解的人,不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理解人的存在,因而是一种理性的或先验的思维方式;虽在其中也包含了人的命题,但又无法把人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进行把握,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这种思维方式不能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上认识人的命题。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既有其现实存在的肯定的一面;又有超越的对现实批判的否定的一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反映了人的现实性和能动性。但是,在这种外在的本体论视阈中人只有肯定的一面,因此人也就不是能动的,因而在本质上是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和驱动的。第二,这种思维方式致力于追求终极价值的存在和超验的本体。人是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是在改造现实的活动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的。虽然人的发展也应有终极价值的引导,但又不应以终极价值否定当下的创造活动,更不是要服从自身之外的一种更本体的力量的支配,因而这种对本体的追求也不能说明人怎样才能走向理想状态的问题。第三,这种思维方式不能正确地探求人的现实存在和应然状态之间的关系。人的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展开的过程,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和社会生活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都是相对的。因此也就在卑下与高尚、困惑与自由、现实与理想交织的状况中,把一切好的东西交给外在力量或推向彼岸,进而形成外在本体对人的控制,这也无法在“实然”与“应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预成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它在实际生活之外为人确立一个抽象的理论根基。人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在与对象的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他的生存和发展既要依赖于他之外的自然界,又要超越自然界并使之成为“为我”。正如高清海所说的:“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存在物。他既要依赖自然,又在不断否定自然;既来自于自然,又叛逆自然,既是自然的儿子,又是自然的对手;既属自然存在物,又具有某种超越自然的性质。”[1](P252)要解除人的这种矛盾的状况,只能求诸于实践。

人的发展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双重维度,实践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实践”范畴的发展沿两条路线行进。一条是突出经验,从经验主义出发判定事物的合理性;另一条是突出理性,强调人的自主创造性。但二者又有相当的不可兼容性,因为经验主义注重事实真理,而理性主义重视逻辑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超越了二者,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即一方面,实践具有很强的主观目的性;另一方面,实践同时又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样,实践就成为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现实统一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P59)列宁认为,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等于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3](P310)“实践=要求+外部现实性。”[3](P229)毛泽东则进一步把实践简要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4](P445)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首先是指人们变革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这种感性活动,意味着实践既是一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单纯的观念活动,同时它又是实现人的目的性的活动。人在生产活动中并非仅仅使自然物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而且要在自然规律下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它又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和单纯的实体性运动。人类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使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基础作用与人的创造性发挥结合起来。它是面对着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同时又是人类能够获得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力量、方法的源泉。

把人的生存与发展放到实践中去考察,就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所谓实践思维方式,就是把实践视为解决哲学基本命题思维方式,也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本性及其展开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以实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认识、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一方面,首先要看到客体对主体、客观对主观、手段对目的、现实对理想的制约和决定作用,由此形成客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和现实主义原则,亦即唯物论的实事求是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主观对客观、目的对手段、理想对现实的改造、变革、统帅和超越作用,并由此形成能动性的主体原则,亦即辩证法的否定批判原则,这种“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P218)实践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实践思维方式既承认客观必然性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思维方式是一种现实的、感性的、批判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理解的人,既是实然的、受动的,同时又是一种追求应然的能动的存在。人的实践不是按照预先设置的“规律”复制现实的过程,而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展开的能动性创造过程。因此,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外部世界的现状,并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深化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然后根据对必然性的把握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这其中,人就可以摆脱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的束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不断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变。人的发展正是一个通过自身实践,不断地从实然走向应然,不断地自我追求、自我创造,自我超越,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第二,实践思维方式认为人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有价值取向的。用实践思维方式理解的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说明:一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具有的价值维度,它是每个人称其为人而具有的最基本的价值性肯定。由于人的存在具有社会性,所以,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人类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二是人作为自我存在而具有的价值维度。实际上,人的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证明,而是体现在对自我的追求。实践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蕴涵的其实就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关怀。实践虽然有目的性,但也有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只有树立一种价值准则,自觉地坚持价值理想,才能不断加深对必然性的认识。

第三,实践思维方式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其中就彰显了人的选择、人的自由创造、人的主体性弘扬的意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选择、自由、主体性就成为是人类把握自己命运过程中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法则。把实践视为动态性过程,就有利于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推动着人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生态思维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

任何思维方式总是植根于一定历史时代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土壤中,是一定历史时代实践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和实践方式而改变,根据一定的时代课题的转换而更新。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P284)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深刻体现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指导、坚持实践思维方式。在这30多年中,实践思维方式不断演绎着其深刻的批判与辩证否定的精神。

从历时形态看,一定时期人的实践是与阶段性目标相联系的,因而实践批判可分为:实践前的批判、实践中的批判和实践后的批判。就中国而言,这三种批判就为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保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行反思和批判中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保证了它的有效发动和展开。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逐步展开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预料,实践前的批判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一旦开始了现代化建设,还必须保持一种批判精神,以保持理性的、分析的即批判的态度,并根据其发展趋向、效能和效果在实践中进行反馈调节。这种实践中的批判既要检讨以前提出的目标和路径,又要重新审视以前确立的行动原则,确立宗旨和核心理念。“三个有利于”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实践中批判的成果。实践后的批判即事后的批判,也就是历史的反思,它既包括对经验的批判性总结也包括对未来的规划。这种事后的批判虽然不能改变既成的实践结果,但它又是正确地总结经验,把认识提高新的境界,把实践提到更高的水准,保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新的局面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地由浅入深,实现由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地展开,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中共十七大在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的任务,这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观和执政理念上的创新,又体现着思维方式的变革。生态思维方式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既是对本体思维方式的超越,又是对实践思维方式的发展。

本体论思维作为一种探寻世界本源的思维方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把整个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并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认识的任务就在于揭示现象世界背后的绝对本源,确定整个世界的“阿基米德支点”,力求从中解决一切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简单性和确定性的追求。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因此,本体论思维无法反映世界的真实面貌。经验性的思维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从而在工具理性之下形成单的维度的发展理念,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而生态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是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强调要从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中认识各种现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存在具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和真实性,人和自然客观存在的关系是同格的,人类与大自然中的万物是共生的,因而对人和自然、主体与客体应该一视同仁,以实现共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思维是对本体论思维和经验思维的超越和创新。

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建造了一座桥梁,是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思维方式。生态思维既具有实践思维的基本特征,又从总体的有机性上坚持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生态思维由于其强调开放性和共生性,就深化了实践思维方式;由于其前瞻性和现时针对性,就使实践思维方式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并具预见性;由于其和谐性和共生性,就比实践思维方式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在现时代的发展。

生态思维为解决人类生产、生活和交往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一,生态思维在克服生态危机的同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形成了人在征服自然中生存和发展的思维,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置的于对立的境地,陶醉于人对自然的征服,并没有看到人类自身也是自然存在。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支配下,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和无节制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灾害频发、疾病流行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生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改造自然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善的生活,这就要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为克服生态危机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为人的发展创造着条件。

第二,生态思维在解决精神危机中使人诗意地生活成为可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由于理性主义的日益张扬,人们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人们不再去信仰不能被经验和逻辑所证实的观念;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世界不断地被物化,生活的极度扩张使人们失去了自由的精神空间,精神家园走向了荒芜。这就必然造成信仰的失落、失去安身立命之所,使人成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诗意地生活是人类此在应有的状态。海德格尔提出过“四重整体”存在的概念,即“天、地、神、人”的统一,使人生活在诗意的自由之中。这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抗议,又体现了对人的自由的追求。生态思维要求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从生态思维出发,必然要求坚持道德与知识并重、物质与精神共生、理性与信仰同在;反对人的片面发展,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创造。同时,生态思维以和谐作为自己的致思目标,必然要反对灵与肉的分裂,致力于人的身心和谐,消除精神危机。生态思维为解决现代精神危机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并使诗意地栖居成为可能。

第三,生态思维是要求在利益协调中形成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利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差异的扩大是导致利益冲突的前提。片面的、功利性的和短浅的思维方式则是利益冲突的一种助推力。从根本上讲,人类的利益冲突源于人类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但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由此形成的线性思维方式,只能加利益冲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无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思维是一种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依存和良性互动,致力系统的稳定,发挥出系统整体的功能。它以和谐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运行原则,强调系统各个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有机共生,因此,生态思维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了保证,也就可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新的时空。

[1]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4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Abstract:A 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human p ractice manner,thinking mode is closely connected w ith human development.Different kindsof thinking mode have different effect on human development.The thin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ontology is a p rio r thinking mode that studies human development from exterio r factors.So it can not really solve the p 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The p ractical thinking mode studies 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p ractice and investigates it from the unification of ideality and realism and from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ty and p racticability.Today the ecological thinking mode studies the human development under an overall point of view and opens a new path for the f ree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Key words:thinking mode;p ractice;ecological thinking;human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杨 敏]

An Investigation i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M ode and Human Developmen t

CHEN Yong-fang
(School of Business,Wuyi College,Wuyishan City 354300,China)

B804

A

1009-1734(2010)05-0057-05

2010-08-14

陈用芳,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本体论世界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