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中职生自卑心理及干预初探

2010-08-15 00:47:13莫千军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自卑

莫千军

(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广西 桂林 541300)

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自己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有自卑心理的人自我评价偏低、胆小怕事、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克服自卑心理,使之习惯化、巩固化就会造成个体性格上的重大缺陷,严重者,会发展到自暴自弃,甚至自毁的地步。自卑心理不仅影响贫困中职生的自我评价,还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帮助贫困中职生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中职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1)家庭经济原因。物质生存需要是个体最原始也是最起码的需要。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基本的物质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心理上会缺乏安全感,形成焦虑和失落的心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容易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

(2)父母的弱势导致孩子心理的弱势。父母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社会评价等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身体不健康或有缺陷,会使孩子对生命本体的敬畏感和自豪感消失,从而没有了优越感,产生自卑心理。据调查,有65%的中职生在小的时候很在乎父母的外表,有45%的大学生很在乎父母的形象和社会评价。如果父母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都比较弱,也将会使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信心减弱。

(3)父母的心态与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贫困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其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缺乏科学性,这些会对他们早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即使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得自信、乐观,同样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而如果父母总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采取忍让、示弱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性格。

2.社会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自我认知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改革开放以后,分配机制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弱势群体产生弱势心理。有研究表明,“高收入家庭孩子的一般社会活动能力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说明社会活动能力与心态有较大关系。

(2)他人的态度。自卑往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如果一个孩子无论多么平凡,但是他一来到世上就受到家长的呵护、肯定,亲戚、朋友的赞美和老师的表扬,他就会充满自信;反之,本来是优秀的孩子,如果父母嫌弃他,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否定他,甚至贬低或打击他,久而久之,内心深处的自卑将就会长久伴随着他。许多贫困生愿意接受来自于国家的资助,而不愿接受个人的资助,尤其是熟悉的个人,他们认为接受个人资助会使其产生心理负担。

3.个人原因

(1)能力差距。贫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往往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到了中职学校,许多学生开始反观自己,产生自卑倾向。曾经有贫困生说,入校以后,让他们感到强烈自卑的环节,一是迎新晚会上坐在台下观看别人表演时的自愧不如,二是新生入学后,学生会、团委、记者团等各个社团招聘各种人才时,让许多贫困学生望而却步。这些能力上的差距,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2)期望过高。有些中职生在初中时一直希望能上高中然后考大学,家庭对他们同样也抱有极高的期望,但现实却事与愿违,由于中考发挥不好,家庭经济困难,只好选择上中职学校,这种强烈的反差,极易使其产生自卑。

(3)攀比心理。中小学时,同学之间所面对的客观环境差异不大。上了中专后,同学之间在地区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条件、文化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彼此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比较,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家里贫困而产生自卑。

二、自卑的不良后果

1.自卑导致人格障碍

(1)敏感多疑。疑心病的根源是过分自卑。大部分贫困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无端地多愁善感,庸人自扰,总是用显微镜看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越看越多,越看越大。当自己偶尔做错了一件事,便耿耿于怀,不仅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凡事都要对号入座与自己联系起来。特别是当看到别人三三两两聊天说话时,总以为他们在谈论自己的不足,于是与别人格格不入,孤僻不合群。

(2)狭隘偏执。另类的处境使许多贫困学生过早地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他们对人对事显得狭隘偏激,缺乏宽容和理解。在他们的观念里把人分为几类:有钱的与没钱的;城里的与乡下的;看得惯的与看不惯的;谈得来的与谈不来的;等等。对于看不惯的人一律不交往。

2.自卑导致交往障碍

部分贫困学生因为自卑而在平时的行为表现上显得拘谨、胆怯、害羞、行为畏缩。瞻前顾后,与其他同学相比,思维上缺乏敏捷性,行为上缺乏果断性,意志上缺乏坚韧性,生活上缺乏激情和活力。人际交往上的闭锁和敏感,使他们常常怀揣着对别人的戒备,不轻易向他人坦露心迹,显得比较保守和封闭,同时,又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3.自卑导致情感障碍

生活困难常使中职生产生心理挫折感。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丧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等都漠然视之,对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遇到问题时常常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往往不愿参与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做事情总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情感表达方式稍显被动和冷漠,对人、对事缺乏热情。

三、对贫困中职生自卑心理的干预

1.转变观念,辩证地看待家庭和自己

(1)辩证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不要总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要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贫困生虽然客观条件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学会尽量列出自己的优点,就会发现自己的一些优点别人是不具备的。贫困生应该客观认识自己在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一些优势,应发扬这些优点,同时,要善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扬长避短。贫困生大可不必把时间花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上,时时处处与别人看齐,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每一次成功都会强化和巩固自信心。

(2)用精神上的富有去战胜物质上的贫困。贫困生应该认识到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贫困,一种是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进取和学习的能力,因此,要让贫困中职生懂得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拥有知识、拥有青春,精力充沛,意气风发最重要,物质的贫困是暂时的,家庭经济贫困不应该成为自卑的理由,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2.通过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1)给予更多的关爱、鼓励和支持。主要是通过与他们谈心,发现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靠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力量给他们以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减少烦恼,看到希望,增强勇气和恢复自信。

(2)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

(1)知荣明耻,提倡艰苦奋斗,杜绝攀比。学校要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发展的氛围,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要让全校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贫穷与富裕,不以穷耻,不以富荣,坦然面对贫困与富有。尤其要让贫困生能够正确面对贫困,努力学会自立。在学生中提倡艰苦奋斗,不允许奢侈浪费,反对一味追求名牌服装,反对讲吃、讲排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贫困生能够安心学习,不再感到压抑。

(2)营造互帮互助的环境氛围。学校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所提供的岗位应尽量是劳务型和智力型的组合,使他们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获得无偿援助而过度伤害了自尊,另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自我肯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3)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创业。学校应该加大对贫困生自立自强榜样的宣传力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宣传倡导自立自强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贫困生从专业或兴趣出发学会创业,由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通过创业教育,让贫困学生懂得生而贫穷不是耻辱,只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完全可以成为财富的主人,从而增强贫困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自卑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30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28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自卑的地方
商业评论(2014年4期)2015-02-28 15:33:42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3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