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臻明
(许昌市博物馆 河南许昌 461000)
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制度
葛臻明
(许昌市博物馆 河南许昌 461000)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洛阳;墓葬
中原地区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后,陷入长期的战乱。曹魏政权实行薄葬,故中原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壁画墓葬。该地区西晋和十六国时期的考古资料尚不丰富,壁画墓葬也十分少见。迁都洛阳之前的壁画墓仅有少量发现,迁洛之后的北朝壁画墓发现数量较多,其中洛阳附近多为北魏墓葬。
一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壁画墓发现的数量也不多,保存部分壁画的墓葬有1974年调查的洛阳向阳村孝昌二年(526年)江阳王元乂墓、1989年清理的洛阳孟津北陈村太昌元年(532年)安东将军王温墓,以及1965、1992年两次调查的洛阳洛孟公路东侧正光元年(525年)清河郡元怿墓。
元怿墓,坐北朝南,砖室墓。长斜坡墓道。设有石门。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四壁明显外弧,穹隆顶,长宽各9米。甬道东西两壁各灰两名守门武士,顶部绘有动物和云气;墓室四壁兔白灰,壁画多已脱落。该墓多次被盗,只发现一佣头。
元乂墓,坐北朝南,砖室墓。长斜坡墓道,未被清理。甬道长7米。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正方形,穹隆顶,南北长7.5米,东西宽7,高约9.5米。甬道顶部和两壁彩绘保存较好,但未作清理,内容不详。墓室四壁和顶部以白灰兔地施彩绘。四壁壁画严重受损,仅上栏存四神、雷公画像残迹。顶部灰有银河与星象,有三百多颗星辰,与实际的星空基本符合。1935年该墓曾出墓志和陶佣60件。
王温墓,方向170度,为单室土洞墓。长斜坡甬道,只发掘了1.8米。甬道长1米。墓室平面近正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3米,穹隆顶。只有东壁壁画保存较好。先在土壁上涂白灰,然后用红、蓝、绿等色绘制画像。中部绘一房屋,右部有直棂窗,右部帏帐下绘墓主夫妇坐像。房屋两侧绘侍者各三人以及树木山石等。墓葬被盗,发掘与收集到随葬品87件,有陶佣60件,陶牛车、仓、灶、厕、磨等模型,陶瓶、壶、杯、盘、器座等。[1](P27)
洛阳北魏晚期壁画墓主身份明显提高,如元怿、元乂都属于王一级,他们的墓为砖室墓,墓室边长5.5米-7米。而异性将军王温的墓为土洞墓,边长只有3米,规格明显不如前二人的墓葬。高道悦的墓室为双室,可能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受有关制度的约束较小,其圆形的平面结构与相近的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家族墓的平面比较一致。[2](P101-102)
洛阳北邙山出土的几批石质葬具,装饰有内容十分丰富线刻画像,可以作为此一时期墓葬壁画的参考。1977年发掘的洛阳北郊上窑廛河东砖瓦厂出土的升仙画像石棺、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升仙画像石棺。从这些发掘来看,洛阳北魏晚期葬具的画像明显反映出一些来自南方的影响,如升仙画像中仙人驾御龙虎的题材应与南京一带南朝墓葬中的仙人引导龙虎的题材有一定的关系,屏风式的构图可能也表现出南方的文化因素,而以大量的树木装饰画面似乎也与南朝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有所联系。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的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如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徐美人墓,墓室壁、顶部都出现了外凸的弧线,墓室四隅都砌除了内凸的起棱线的角柱。除此之外,东汉晚期出现的斜坡墓道发展到西晋时期已经成为大型墓室的固定形制,且更长并呈台阶状收缩,如徐美人墓的墓道长达37.65米,两侧自上而下递减为五层,形成台阶。从随葬品来看,曹魏时期中原墓葬的随葬品既具有汉代的特征,又具有西晋的特征,是东汉晚期墓葬向西晋时期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如西晋时期已经绝迹的案、仓在曹魏墓中仍在使用,而西晋时期新出现的器物如四系罐、双沿罐、帷帐器具、熊柱灯、男女侍佣、武士佣等,在曹魏时期已经开始萌芽,但是在西晋时期典型的多子盒、牛车、空柱盘、镇墓兽等在曹魏墓葬中则没有发现。
出现这种墓葬制度的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于东汉末年社会矛盾达到高峰,导致全国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为镇压黄巾军大起义又导致各地武装割据,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破坏。曹魏屯田制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晋时期占田制,这些虽然使得洛阳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汉代时期经济的发展同日而喻。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产生的墓葬制度,较之汉代有所简化,代表汉代礼制的多室墓葬渐行消失,而代之以较为简陋的单室墓葬,以墓道的长短、台阶的多少且有无墓室门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汉代厚葬的实行是当时以礼治天下的儒学昌盛是分不开的。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以及黄巾大起义对儒学的打击,都深刻地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魏晋时代,以“任自然而无为”的玄学的兴起,当时的名士群体和豪门士族都以老庄思想为依据,形成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目的是为了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追求放任无羁、超然物外的主体精神。体现在随葬品的种类上,以鼎、壶为代表的随葬品退出历史舞台,而反映墓室诸人的生活用具的复杂化,除了沿用汉代的罐、奁、耳杯、勺、灶、井、猪圈、家禽家畜佣外,还增添了极富时代特色的帷帐器具,以及多子盒、牛车、空柱盘、双沿罐、牛车等器物。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也导致西晋时期出现的大中型墓室结构非常精致,如洛阳涧西十二工区82号墓,为了展高望室,接砌了二层墓顶,并在墓室外兴建了护顶拱券以维护接砌的墓顶,墓室内还砌出了复杂的仿木结构。[3]
二
中国的陵墓石兽在东汉时期曾一度盛行,但是由于三国魏晋时期的战乱以及为防止盗墓而在上层社会中流行的薄葬之风,使得那段时期帝王诸侯墓前的雕像石刻极为少见,这可以从目前考古发掘出的三国魏晋的帝王陵墓较少神道石兽可见一斑。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追求奢靡之风再次泛起,于是帝王诸侯大肆修建陵墓,这又使得陵墓雕刻再次盛行。据考证此风开始于南朝的宋,以后帝王相继效仿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礼制,即帝陵为石兽一对(天禄、麒麟),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王公墓则为石辟邪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按照此制度,帝陵前的石兽,头大而颈部略细,有翼有角爪,颌下有长须垂胸,一般来说位于陵前右侧的石兽头上独角名曰麒麟,陵墓前左侧的石兽头上双脚名曰天禄。王侯墓前的石辟邪,皆状若狮子,头大而颈部短粗,有长舌垂胸,双翼披肩,但头上无角,体态高大肥硕,气势宏伟,神态威武。因此南朝麒麟、天禄与辟邪之间的区别在于麒麟为独角,天禄头部饰双角,而辟邪无角,其共同特征是有翼、身似狮虎。
从随葬品来看,中原地区西晋时期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牛车,如西晋时期洛阳北郊出土的墓葬有牛车。该墓为方形单室砖券墓葬,方向175度,由墓室、甬道和墓道组成。墓道长度不详,甬道长1.52米。甬道北接墓室。墓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12米,南北宽3.08米。墓室和甬道底部平铺小砖。随葬品放置在墓室和甬道内。牛车模型情况,原报告将牛和车分别加以描述:陶牛一件,立姿。四肢短粗,贴尾,似作驾辕状。通体施白粉,长23.2厘米,高12厘米。陶车,一件,车厢呈长方形,卷蓬顶,车后开一长方形门,车前有双辕,两侧有轮。长24.4、宽19、直径为14.4厘米。从陶车与陶牛的出土位置来看,二者原来应为一体,即为一牛车。其他重要出土物:陶马一件,立姿。马背配鞍通体施白粉,马鞍以红色线条描绘。佣只剩下头部,2件。[4]
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之杏园34号墓出土有牛车佣群。[5]墓葬形制:该墓为东西向的前室土洞、后室砖券墓。全墓总长33.2米,自西向东可分为墓道、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五部分。牛车佣群出土情况:牛车一件,牛与车分离。牛二角向前,四腿粗矮,牛尾紧贴臀部,似驾辕状。长23、高12.3厘米。车顶呈卷棚式,前出二辕,无帷幔,后侧留出一长方门。左右二轮,无轴,轴可能以木代替,现已无存,车轮上残留孔痕。车长33、宽26.6,通高28.8厘米。此外还有鞍马、武士佣、牵马佣、女仆佣各一件。
洛阳春都路西晋墓出土牛车佣,洛阳太原路西晋墓出土牛车佣群,还有河南巩义市火车站附近出土的西晋墓葬的牛车模型、河南新安县晋墓出土有牛车、河南偃师发掘的北魏染华墓出土的牛车佣群、偃师联体砖厂北魏二号墓葬出土牛车模型等。从以上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根据这些出土的佣来看,可以分为几类:一、侍从佣;二为武士佣;仪仗佣。根据随葬牛车模型、鞍马模型以及伴佣及其组合变化,可以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于的牛车佣群分为三个时期:一、牛车佣群发展的初期为三国两晋时期;二牛车佣群发展的壮大时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三、鼎盛时期为南北朝时期。西晋时期牛车佣群分布的特征是主要集中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区偶有发现。
西晋时期,制度多袭取汉魏旧制。《晋书·礼制上》:及晋国建,文帝又命荀岂页因魏代前事,撰为新礼,参考今古,更其节文,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并共刊定,成百六十五篇。挚虞曰:以丧服最多疑缺,宜见补定。“岂页为百六十五篇,篇为一卷,合十五万余言,……如此,所减三分之一。”又以“所陈惟明堂五帝,二社六宗及吉凶王公制度,凡十五篇。有诏可其议。”“后虞与傅咸績续其事,竟未成功。”晋之名器制度,经历了魏晋之际的薄葬之后,不但汉代以来流行的庖厨、家禽、家畜名器模型趋于衰减,而且铜器罕见,漆器数量也显著减少。但是新兴起了以牛车为中心,包括男女侍佣、武士佣、镇墓兽在内的随葬模式,反映出了当时士族及贵族人物的真实生活。
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1]洛阳王温墓壁画[J].采自文物,1995(8).
[2]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2.
[3]魏青利.洛阳地区东汉晚期至西晋墓葬制度的差异[J].决策探索,2007(3).
[4]参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郊西晋墓[J].文物,1992(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两座魏晋墓[J].考古,1985(8).
Key-words: During Wei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the Northern Dynasty ; the Middle-land; Luoyang; Tombs
The Systems of Mausoleum in the district of the Middle-land During Wei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the Northern Dynasty
The forms and makings of tombs in the district of Middle-land were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of Cao-wei and East-Han Dynasty, the more rooms modeling the systems of palace disappeared, and its marked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ornament with the mausoleums. According to the dug tombs at present during the Sanguo, Wei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the oxen vehicles dug accompanied with the servants or the groups of servants. From the East-Han Dynasty and Weijin on, Luoyang had been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the cultural in the north and the north, thus the tradition of servants and oxen vehicles accompanied with the tombs first gave rise to the period of the West-Jin.
葛臻明(1965-),男,河南禹州人,许昌市博物馆副馆长,馆员。
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