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草纲目》看药物命名与修辞

2010-08-15 00:45:07周臻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本草纲目李时珍比喻

周臻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20)

从《本草纲目》看药物命名与修辞

周臻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20)

药物命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中名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概括的药物名为基础,整理其所反映出的修辞现象:比喻、夸张、借代、避讳、摹拟和用典。为从一个新的角度

《本草纲目》;药名;修辞

《本草纲目》是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历时二十七年,编著而成。《本草纲目》共有52卷,分为16部、60类,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它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巨大。

药物命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中名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名称中存在着大量的修辞现象,但很少被人们研究和探讨,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整理了每种药物的“正名”,广泛查阅各种医书古籍,还包括引用训诂学专著,对“释名”提供了详实的例证。本文试归纳整理书中药物名反映的各种修辞现象。

药物命名运用的修辞格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借代、避讳、摹拟和用典。

1.比喻

比喻着眼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关系,借彼喻此,以他物状此物。运用比喻修辞,名称中必须要有喻体,本体倒是可有可无。如:鹿蹄草:“鹿蹄像叶形”。在“鹿蹄草”这个比喻词中,“鹿蹄”是喻体词素,“草”是本体词素,本体喻体都出现。牛膝(草类):“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在“牛膝”这个比喻词中,就只有喻体词素而没有出现本体词素。比喻所喻指的本体“茎”游离于词外。

比喻修辞在药物命名中应用非常普遍,大致分以下三类:

1.1 以非生物为喻。“钗子股”,其开的花形就像古代妇女头上插的金钗一样;“覆盆子”结的子似覆盆之形;“悬钩子”茎上有刺如悬钩;“马兜铃”“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海带”出东海水中石上,“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壶卢”:“壶”,本是一种酒器,“卢”是古代盛饭的器皿,“此物各像其形”。类似的还有枇杷、金盏草、玉簪、刀豆、壁钱、马刀、海月、赭魁(酒器名)等等。

1.2 以生物(包括肌体的部分)为喻。“木狗”的样子像黑狗一般;“蜘蛛香”是“草根也,黑色有粗须,状如蜘蛛”;“蜗牛”“形似瓜字,有角如牛”;“海马”的形状就像马;“地蜈蚣草”的叶子“左蔓延右,右蔓延左,密而对生,如蜈蚣形”,这种草的穗也很长,俗称“过路蜈蚣”,连到树上的就叫做“飞天蜈蚣”,这都是非常形象的比喻。

除了直接以生物个体来比喻的药名以外,还有很多是找到与生物的局部相似处进行比喻。比如“狗脊”,“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猪腰子”是因“蔓生结荚,内子大若猪之内肾,状酷似之”而得名。类似的还有虎掌、麂目、虎耳草、狼牙、乌头、鼠尾草、鹿角菜、羊蹄、狗尾草、马齿苋、狼尾草、土马鬃等等。

1.3 以人为喻。“葛上亭长”是一种卵生类昆虫,此虫“黑身赤头,如亭长之着玄衣赤帻(头巾)”;“人参”的根如人形;“白头翁”是一种草,“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蜣螂”这种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

2.夸张

为了突出一个事物或特别地表现一种思想,而采用一种极度夸大的说法,这种极度夸大的说法,就是夸张。它的最大特点是:实际上不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通过夸张却能显现出来,陈望道先生在谈到夸张修辞时,认为它的特征是“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人们为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有意识地采用夸大、缩小、超前等手段,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然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又是建立在客观事物基础上的,是对其某一特征的凸现,并非毫无事实根据的夸饰。鲁迅先生在谈到漫画的夸张时,曾经做过这样的论述:“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他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在中医学里,虽然药物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使用不能有半点疏忽,但也丝毫不影响采用夸张的手法对药物本身的形状、药效进行一定的描写。

2.1 对形体的夸张。《本草纲目·草部》的“马蓼”,是蓼的一种,高四、五尺。李时珍特别注明:“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马的个头很大,用马来修饰一株草,特别表现其形体之大,确实有些夸张。类似的还有马兰、马槟榔等。“百部”的根部很发达,“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

2.2 对性状的夸张。有一种植物叫“千年蘽”,因为它一年常青,即使在冬季也没有多少凋落的痕迹,仿佛能一直生存下去而不枯坏,于是人们给了它生长千年的美好祝愿。“石长生”(草类的一种)、“千年艾”都是如此得名的。还有一种鸟叫“百舌”,从名字上看,并不是说它长有那么多的舌头,是因为它能“反复其舌如百鸟之音”,就是说它的声音多变化,能仿效很多种鸟的鸣叫声。诗人王维曾有一首《题百舌鸟》描写它的这种特征:“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2.3 对药效的夸张。“千里及”是用来治眼病的药,药名是想极力表现使用此药后的效果:视力范围可达千里之远。李时珍介绍“返魂香”时,引了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武帝时,西域月氏国,度弱水贡此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椹。值长安大疫,西使请烧一枚辟之,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疫死未三日者,熏之皆活,乃返生神药也。”“返魂香”确实具有去腐生肌的奇效,但说其有还魂的作用,就是夸大了。

3.避讳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物,改用别的语言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叫做避讳。在中国古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老百姓是不敢冒犯的,所以忌讳提皇帝的名字。因此,避讳的修辞格就用得很普遍,药物名也不例外。

有一种植物叫“延胡索”,本名“玄胡索”,为了避宋真宗讳(宋真宗认道教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祖宗),遂改“玄”为“延”。“罗勒”是属于荤辛一类的菜,在中国的晋代已经有记录了。李时珍引用了当时陆翙的《邺中记》一书来说明它的命名:晋朝时的后赵时期,有个叫石勒的皇帝。“罗勒”因为名字有个“勒”字,为了避讳,被改名为“香菜”。

4.借代

借代是“借彼物之名代此物”,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管是哪种药物,当它与其他事物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关系时,就容易借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称。借代最重要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本体同借体之间是相关关系,二是借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具有相关关系的事物在物理世界中无处不有,但需要人们去发现和认可。同时,这种相关关系在经过文化世界的筛选、过滤后,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4.1 以生长时间代药物。药物“半夏”,它生长的时间在五月半,“盖当夏之半也”。后来人们用生长的时间来借代这种植物。

4.2 以使用者代药物。“何首乌”本是人名,因此人偶然服用了一种在中医典籍里没有记载的植物后,让人们了解了其功效,于是给这种药物命名的时候,不是从其本身的特性、特征出发,而是借药物的发现者来代药名。有一种药叫“徐长卿”,来源于一位叫徐长卿的村医,他常用一种草药治邪病,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药物。

4.3 以作用代药物。“羊踯躅”是一种毒草的名字,羊吃了它的叶子,就会踯躅而死。它的得名就是人们用药物的药效来代指药物本身。中药“防风”的功效是“疗风”,治疗各种风病。“远志”具有“益智强志”的功效。“当归”调血,使“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能使气血各有所归”。

5.摹拟

摹拟是对事物从状态、声音、颜色等不同方面进行摹仿性的描述,以显示事物的特色。无论是摹声、摹色、还是摹状,其目的在于绘声绘色地将事物展现出来,使这些呆板、僵化的药物变得形象、逼真。

5.1 摹声。摹声是对客观事物声音的描摹。从上面的药物命名分析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动物名字的由来是通过摹拟它们的声音得来的。当然,由于语言、语音规律的制约和人体发音器官的生理限制,摹声词的语音形式和动物发出的声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它不可能是对自然声音镜子似的反映,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描摹。它选用的字音也可能只是近似。如:蝇,发出“营营”的声音;“木虻”,“以翼鸣,其声虻虻”;“蛴螬”,“像其蠹物之声”;“蚱蝉”,“蚱,音窄,蝉声也”;“蟾蜍”,“其声詹诸”;“青蚨”,“其名自呼”。

5.2 摹色。摹色是对看到的各种药物颜色的形象性描绘,使其具有强烈的可感性。在中医药物中,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矿物、服器,它们都是具有一定颜色的,用了摹色的修辞格,使我们未见其物,已知其色了。表现颜色的词在药物名中也运用很多。包括赤、黄、白、碧、青、紫、朱、赭、玄、绿、仓、乌、蓝色等等。运用这些颜色的药物如:赤土、黄矾、白及、碧海水、青鱼、紫石英、银朱、代赭石、玄参、绿盐、仓鸡、乌韭、蓝蛇等。还有一些药物本身的颜色被人们在运用中约定俗成,也专门代表了一种颜色。如桃花本是桃树开的花,《本草纲目·金石部》有“桃花石”,这种石料的颜色正如桃花一般。此时,“桃花”已专指一种颜色了。又如,我们知道胆味苦、色绿。有一种药物叫“石胆”,正是取了胆的颜色而得名;“金”本是一种矿物,颜色非常明亮。有一种植物叫“金橘”,果实最初是青卢色,等到变黄熟了的时候,颜色就呈现“金”色。

5.3 摹状。摹状是摹拟事物的形态或动作状况。这主要是凭借视觉和触觉所看到或感觉到的形态。它的特点是给人以立体感。如《本草纲目·菜部》的“翘摇”,“翘”+“摇”两个动词组合构成的药名将其茎叶柔婉,翘然飘摇的形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蚺蛇”的得名是因“此蛇身大而行更纡徐,冉冉然也。”

6.用典

用典是一种修辞格,药物名用典也很普遍。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人学者将采自民间的有关药物的传说、故事进行加工,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笔记、稗传,从而使药名的来历得到社会公认,医药学家又将其收录于医药著作,成为正宗的药名来源。月桂:吴刚伐月桂之说起于隋唐小说,月桂落子之说起于武后之时。相传有梵僧自天竺鹫岭飞来,故八月常有桂子落于天竺。鬼车鸟:鬼车,妖鸟也,取《周易》载鬼一车之义。晦暝则飞鸣,能入人家,收人魂魄。相传此鸟昔有十首,犬啮其一,犹余九首。太一余粮: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师,即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尝服之。刘寄奴草: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获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傅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

“越王余筭”在《本草纲目》中归在草部下的水草一类。李时珍引用魏晋南北朝刘敬叔的《异苑》:“昔晋安越王渡南海,将黑角白骨作算筹,其有余者,弃于水中而生此。故叶白者似骨,黑者似角,遂名之。”另有:柽柳、杜鹃、禹余粮、使君子、钟馗、盐龙、仲思枣、天师栗、何首乌等。

药物千姿百态,自然属性极其丰富,人们抓住最有特色的一点,对该事物最鲜明、最强烈的感受,在融合了不同的社会内容后,可以构成不同的美的形象。如以上对药物命名类型的归纳和修辞格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在纷繁复杂的药物特征和特性中,比喻、夸张、摹拟的运用,使其变得形象可感。《本草纲目》就草部一项就有611种草,要将这些草都一一区分出来,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药物形象、功效是非常必要的。在运用比喻时,不论是非生物,还是生物和人,只要找到与所要命名的药物的相似点,就可拿来表现。对声音、颜色、形状的摹拟,更使要传达的特征直接被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所捕捉。中医药物名称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药物名生动、形象、具体。

[1]李时珍.本草纲目[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李钟文.李时珍对本草学整理方法的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1984(1).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鲁迅.且介亭杂文——漫谈“漫画”[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周臻(1980-),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研究实习员,重庆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2010-03-19

猜你喜欢
本草纲目李时珍比喻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 06:56:32
解码李时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比喻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中国药神李时珍
比喻最爱
到底谁骗谁
小小艺术家(2016年4期)2016-07-23 03:10:44
什么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