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师群体主观幸福感探析

2010-08-15 00:45杨光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主观

杨光艳

(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 陕西西安 710061)

不同教师群体主观幸福感探析

杨光艳

(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 陕西西安 710061)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国内关于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运用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不同教师群体的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原因,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主观幸福感;教师;生活满意度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阐释和分析了不同教师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特性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进行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主观幸福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性评价。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映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评估和认知判断。[2]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老人,个别研究以大学生和小学生为对象,也有人对教师的婚姻幸福度作过调查,但关于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非常少。杨宏飞等(2002)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呈右偏态分布趋势,总体情况比较好,表现为感到幸福的和比较幸福的人占大多数。男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女教师,但男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差别。他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主观幸福感没有年龄、城乡、婚姻和学历差异,心理越健康,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杨宏飞(2002)的研究显示,不同自我概念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概念越好,主观幸福感越强,自我概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4]

杨婉秋(2003)在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非教师群体。[5]总之,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都比较高,较社会其他非教师群体感到更幸福。

但是高校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却不容乐观。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普通非教师群体要低很多。张河川、李润仙(1997,1998)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中年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较差,主要表现在职称和成就上。职称和成就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较高的相关。[6][7]

为何都同属教师群体,主观幸福感竟然如此迥异呢?

这可能与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所处的亚文化环境不同有极其重要的关联。在高校里,在高学历、教学科研剧烈竞争的特定环境中,代表价值体现的职称与成就就是该人群的重要应急源。在这个群体里,代表最高职称的教授和最低职称的助教之间,无论从经济、地位、身份上都迥然不同,可谓天壤之别。而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需要一个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有的人可能到退休也当不了教授。而且,即使熬到了教授也不是一劳永逸, 教授每年都需要数量不菲的科研成果(论文),否则就得降级。在这样竞争残酷的环境中,代表价值体现的职称与成就理所当然成了该群体的主要应急源,它通过焦虑、愤怒、不适、紧张等情绪作为中介,表现为对工作人际的负性评价和更多的心理疲劳感,从而削弱了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降低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而在中小学里,无论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还是高级教师,只要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他们的待遇差别不会有太大差别,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教师的价值和成就主要通过学生的成绩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劳动成果一般都是通过学生来体现的,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压力也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压力。而升学压力是需要全体教师承担而非一个教师可以承担的,所以中小学教师所要应对的竞争和压力要远远低于高校教师,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管理工作的经验日益丰富,工作上就更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工作上的顺心也会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就会越好,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三、各种理论对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解释

1.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在目标模型看来,幸福就是人生目标的实现,目标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目标阻碍或丧失就会导致不幸或者痛苦。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受到发展阶段,文化和个人需要的影响。[8]因此,深入理解不同人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差异,对于理解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影响我们的主观幸福感。高校中,由于高学历,教学科研的竞争十分激烈,高校教师在他们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阻碍,或遇到挫折。从而影响教师的情绪,而负性情绪可能就会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而在中小学里,教师的目标往往是通过学生来实现,也许学生的一次进步,一个好成绩就会给教师带来许多惊喜和欣慰。

2.期望理论。Wilson(1967)的论文中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当前的一般观点: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主观幸福感相关,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2]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不高,此种现状与该人群受教育程度、社会责任感及成就期望值过高有关,也与他们长期处于事业上至善追求与现实之差,渴望提高工作效率与内耗,希望健康与忽视疾病的矛盾中有关。正是这些社会心理因素降低了其主观幸福感。而中小学教师无非期望学生能有个好成绩来回报自己,或自己能晋升到比较高的职称,这些期望都与自己平时兢兢业业的工作息息相关,而且,较之于高校教师的期望也比较易于实现。

3.适应和应对理论。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9]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种适应、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9]

在中小学里,重复出现的刺激因素比较多,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小学教师不断地迎来一批批新同学,送走一批批毕业生,但其教学和管理学生工作基本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模式,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呼声,我们不能说中小学老师的工作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但他们好的教学风格和工作方式都是可以不断迁移的,也就是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上较易适应或习惯化,而这种适应和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在高校里,科研是教师的重头戏。科研任务的挑战性和求新性等于创造性使得高校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和竞争。也使得教师们工作的适应和习惯化比较困难。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而长期应激会导致负性情绪,从而降低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四、总结展望

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研究的新思路,对现代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型,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体系,在未来的研究中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幸福感研究使得生活质量评估从外在客观维度转移到内在心理层面,从宏观社会层面深入到人的微观心理。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指标,是客观指标的补充与深化,与客观指标一起构成生活质量的完整体系。

但是关于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由于国内研究很少,其理论和实证都极其粗糙和简易化,所以现在就对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盖棺定论未免显得过早或者说是很不明智的。总的来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这个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尚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Diener E,Biswas-Diener R. New direction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The cutting edge.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0,P21-33.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 In: H. Grad,Blsanco A,Georgas eds. Proceedings of thd 12th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ross-cultrual Psychology,1995.

[3]杨宏飞.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3).

[4]杨宏飞.301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5).

[5]杨婉秋.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

[6]张河川.183名中年教师心身健康与生活行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1997(5).

[7]张河川.中处教师心身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1998(3).

[8]Diener E,Diener M. 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P653-663.

[9]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Analysis of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ion, content, character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ummarized the study on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t home. The paper analyzed differ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different teacher groups and also detected its reasons. Expecting offer some ideas for other researchers in future.

subjective well-being; teachers; satisfaction of life

杨光艳(1977 -),女,陕西安康人,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教师,研究方向:临床与心理咨询。

2010-01-16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幸福感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