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2010-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挑战马克思主义

董 凤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淮北 235000)

·哲学政治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董 凤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淮北 235000)

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在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和较量中彰显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影响力;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创新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立足社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建设一支宏大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兼职队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挑战;措施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所谓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信条、行为的准绳,用以把握、规范和指导生活,提升生活境界须臾不可离开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历史背景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应对。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1.全球化的挑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从经济领域开始并日益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全球化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科技和经济占优势的实力来影响和控制全球的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强势必然造成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强势,大力加强文化和意识形态扩张,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直面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的强势,往往以民族、宗教、人权为借口,对我国横加指责和干涉,试图在意识形态上遏制我国,推行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模式,对我国实施西化与“分化”。他们宣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就导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在一些群众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动摇,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二是文化建设的挑战。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一些腐朽文化等负面东西对我国的冲击也随之而来。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态势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统会由于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入侵面临考验和冲击,对主权国实施民族文化的保护带来挑战。对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不去坚持,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乘势而上。三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利己主义和对金钱的贪欲和追求,生活方式是“消费主义”的享乐主义,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我国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交互影响,其消极因素对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挑战。这都表明全球化对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造了困难,而且由于垄断国际主体的强势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就使得我们必须做好打赢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2.网络延伸扩展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以其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使全球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冲突与融合成为可能,其发展正在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其一,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控制力的弱化。网络的延伸和扩展不仅扩大和提升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同时也拓展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扩散能力,大大突破了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和能力,使社会舆论导向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其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凝聚能力下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力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挥有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不同社会群体舆论的引导与整合。网络使不同社会群体舆论具有自主性、分散性和随意性,大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能力。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不同文化层面引导整合的难度加大。网络社会没有中心和层次,上下级关系难以认定,法律和道德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一些不法分子借此传播色情,导致网上色情信息泛滥。同时网络具有方便快捷和难以监控的特点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舆论导向、传播健康文化、整合不同文化的功能带来新的挑战。

3.社会转型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引领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成分和利益追求及社会分配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首先,经济成分的多样化意味着人们对社会生活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多样化。作为变化了的经济生活的反映,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道德观念,急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引导,急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健康的文化导向。其次,分配方式多样化意味着对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如何引导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实现的同时又能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做到既能自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又能使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亦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加以理性引导,通过科学的理论阐释,帮助人民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人们建设社会的积极性。再次,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人们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多样化,文化精神需求多样化,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多样化。这表现出人们眼光的开阔和选择的多样以及信息交流的丰富和行为自主化、独立化、个性化的特征。同时,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又带有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政策,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群众提供精神关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

二、应对措施

对于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不能回避,要勇于正视,积极反思和应对。

1.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在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和较量中彰显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影响力。全球化的浪潮使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传输力、渗透力、吸引力十分强劲。由于多元文化自身的内在矛盾,各种意识形态、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使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变得非常复杂和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元文化的境遇下开阔视野,不再从已有的特定文化模式下进行思维,不再从单一的文化资料中吸取营养,而是站在古今中外诸多文化的交汇点上审视各种文化,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整合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灵魂和主心骨,也是多元文化的灵魂和主心骨。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吸引力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事实,源于对已有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它社会主义流派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批判地继承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社会科学,没有使自己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真正成为挑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就在于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且集时代精华之大成。它不仅全面继承了西方文化中最具价值的科学精神,同时它还科学地批判吸收了以往人类一切重要的思想成果。所以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命题以中国语言来阐释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吮吸传统的华夏文明和现代科学文明的精华,批判地吸收一切优秀成果。对于影响力强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概排斥不行,无条件接受更不行,唯一可行的是通过自身的核心话语对其重新加以理解、辨析和吸收。可以说,能否经过辩论和较量,争得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从而超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决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的一个方面。

2.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创新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成为现实,大众仿佛置于“思想超市”,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从形式和内容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尽管是“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优秀作品”,也会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当然也就谈不上认同了。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抓住战略机遇,创新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一是传播语言要通俗化。一种学说只有简明扼要才能为百姓大众所接受。回顾党的历史,许多博大精深的理论,恰恰是以非常通俗的语言概括其主旨,以非常简明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一个个道理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传播对象要分众化。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要求提供合适的宣传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社会共识。三是传播手段要现代化。先进的理论需要先进的传播手段,大众化工作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使马克思主义更能接近群众的生活、情感、思想。要探索各种符合网络舆论特点规律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互联网开辟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新平台。四是传播方式要形象化。注重用形象化的方式宣传、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心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电视理论专题片、讲坛、理论访谈、通俗读物等理论宣传品牌,用深入浅出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清新精致的画面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邃的思想具体化。五是传播方法要典型化。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和群众的榜样,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群众比单纯讲道理更富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树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3.立足社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立足社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要全面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充分了解群众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关注民生、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疑释惑、疏导情绪、统一认识、凝聚力量。要研究人民群众的语言习惯,反映大众生活,契合大众心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取得实效。

4.建设一支宏大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兼职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到底要靠班子、靠队伍、靠人才。要把培养中青年理论骨干作为重点,特别是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长期性决定的,我们应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保证这支队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其次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使其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论创新能力,掌握必备的宣传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鼓励和号召这支队伍经常深入群众,从群众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根据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心理认知水平,探索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要建立和完善理论政策宣传普及专家库,广泛吸收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参加理论宣传普及活动。要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职工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理论宣传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专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队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为大众普遍认同、接受和自觉实践的过程,而理论的大众化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我们必须遵循理论大众化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界的共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任重而道远。

[1] 唐莉.信息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2] 刘立红.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3] 刘建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4] 孙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3).

责任编辑:石柏胜

A81

A

1671-8275(2010)03-0110-03

2010-03-17

本文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2010—A—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董凤(1966-),女,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众化挑战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52Q 迈向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