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初探

2010-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高职

刘 嵘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教育研究·

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初探

刘 嵘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引导学生成功就业已是高职院校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力现状的分析,从企业进入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教育几个模式就如何提高学生就业力提出了一些对策。

高职学生;就业力;培养模式

在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以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收比例在高等教育中日益扩大,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热情,是基于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的高期望值上的。若是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家长对教育的巨大投资得不到回报,“望子成龙”的愿望难以实现,他们对高等教育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政府的“抱怨”之声。根据统计,近几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低10个百分点[1]。对照以往三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可以说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上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有30%以上高职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队伍中缺少就业竞争力,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弱势群体。因此,如何培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成了高职院校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现状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国内对就业力的研究,普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获得工作”这个层面上。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就业力不单单是指狭义的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毕业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说到底,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

我校开展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现将我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就业质量不高

从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中发现,70%以上毕业生都去民营、三资企业从事最基础的一线操作,仅有5%左右的学生进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关,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都放弃了专业、放弃了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病急乱投医”,就业质量较低。

(二)就业心态呈现矛盾

在就业竞争意识上,高职学生既想主动竞争获取理想的职业,但由于自身在学历、观念上的原因,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在调查中30.9%的学生有意在事业单位工作,13.6%的学生希望在国家机关工作,二者相加占了44. 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倍受毕业生的青睐。从中可以看出,稳定、体面、高报酬成为很多学生的择业标准。受这种择业观的影响,找工作一味“求高、求稳、求好”,对工作环境稍差的岗位便不闻不问,于是就错过了一些就业机会。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是高职学生,害怕和其它本科院校的学生竞争。有38.2%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信心不足;另外有近10%的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十年读书无人晓,,考上大专也无名”。不少同学不敢面对社会的竞争,缺乏自信。有较多的毕业生始终不敢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表现为盲目、自卑、焦虑、懈怠等心理,这种不良心态与当前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格格不入,极大程度地削弱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薄弱

高职学生与其它高校毕业生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高职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一颗法码,但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环节中缺乏对实践教育的充分引导和重视,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较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同样缺乏必备的职业素养。这些同学表示“: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太缺少应用性了,工作的时候感觉有20%能派上用场就不错了。所以我们觉得我们主要是吃亏在不知道就业到底需要哪些能力,企业用人的兴趣点在哪里。”大多数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遇到了这种情况“学”与“用”结合不起来,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吃了很大的亏。

二、几种提高就业力的新兴模式

随着社会对学生就业力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能有效提高就业力的模式开始出现、兴起,甚至流行。这些模式成功与否,需要时间去做评判,但我们却不难从中琢磨出一些闪光的东西。

(一)企业进入高校

1.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2007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与中央百货新亚商城的一个合作项目“新亚班”正式开班:商城在全院学生中挑选出一部分合适人选,对其进行商场方面的专业培训。此项目旨在为商场培养合适的管理成才,学生毕业之后通过考核者便有机会留在中央百货新亚商城工作。“新亚班”开设后,企业甚至自己聘请专家教授给学生上课,给学生提供众多的实习锻炼机会,以补充大学生所欠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合作,已经深入到大学的肌理!校园成了一个个庞大的自助餐厅,企业们充当食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在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11个院系近200个专、兼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了95名,其中50名是公司老总。该学院连续6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双师型”教学队伍功不可没[2]。首先,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校外信息;其次,这种模式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兼职、实习甚至直接录用的机会。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国外职业规划教育开展较早,至今已比较成熟。特别是在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逐步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近几年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改变以往单纯的信息发布和只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引,开始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从刚入高校的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实行。同时,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始介入高校教育,知名企业的 HR们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其实现方案。

2005年4月,中国就业力高峰论坛,一个中国大陆最权威、前卫、最新锐的顶级高校就业指导论坛开始在深圳举行,为中国高等院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广阔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来自人事部以及相关省市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和英国国际管理协会等权威机构的代表,中兴通讯等国内国际100多家知名企业 HR代表,清华大学等100多所高校就业指导专家、领导汇聚一堂,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及企业用工模式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思想碰撞,校企互动,该论坛为校企实现人力资源教育沟通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和实施管道。事实又一次证明,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介入高校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一种崭新模式[3]。

(三)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

从全社会看,基层是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地方,大学生到基层去,不仅能解决刚走出校门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而且还是大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好去处。2005年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并提出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政策措施,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创业教育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利用理论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还利用实训周的时间,让经济贸易系全体学生参与“校园模拟市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了分析市场、调研、联系货源、组织销售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形成实训报告。通过这样,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销售的不易。

在就业难的今天,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更能够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自主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国家为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制定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学校也开始尝试开展创业教育,开始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和创业能力。

这几种模式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结果,它们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但是,这些只是外因,在拥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的时候,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努力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就业力不足是形成“就业鸿沟”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 楼锡锦,周树红,吴玉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2] 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3] 梁丽华.高职生如何应对就业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责任编辑:海 蓝

G473.8

A

1671-8275(2010)03-0062-02

2010-03-1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 09SJB8800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刘嵘(1983-),男,江苏盱眙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