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学
(菏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菏泽274000)
关于《水浒》中几位主要人物形象的评析*
张德学
(菏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菏泽274000)
施耐庵在《水浒》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宋江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悲剧,也是一种历史悲剧。林冲的人生历程和命运告诉世人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松对猛虎与恶人的胜利代表着人间正义的伸张,是老百姓的心理慰藉。李逵的悲剧告诫读者人不但需要健康的肢体,更需要智慧的头脑。出身草根又回归草根的阮小七潇洒坦荡、笑傲人生,值得赞叹。鲁智深因是仁人、智人、勇人、圣人而被一代代人咏唱。
《水浒》;宋江;林冲;武松;李逵;阮小七;鲁智深
在《水浒》中,作者施耐庵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梁山起义首领形象。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评论,成为《水浒》评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论者立场、观点或角度的不同,致使在《水浒》人物评论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阅读诸家之见,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试对《水浒》中的6位主要人物形象作一粗浅评析,以求教于大家。
《水浒》中梁山起义首领宋江,古往今来是一个最受论者争议、褒贬不一的人物。其中十分重要的缘由,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行为呈现出了较为复杂多样和立体性的特点。
明末清初时期两位非常著名的《水浒》评论家金圣叹和李贽,他们对宋江一褒一贬,其观点最引人注目,影响极大。金圣叹夹批《水浒》,曾把梁山农民起义首领宋江针砭得一无是处。他一条条罗列了宋江罢吏为盗、唆人落草等十大罪状,把宋江的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一概视为权诈虚伪、笼络人心,最后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腰斩为七十回,编造了卢俊义惊恶梦让宋江等人死于朝廷刀斧之下。而李贽在加序评点《水浒》中,却高度评价了宋江,称他是“忠义之烈”,甚至连他的投降朝廷、接受招安也大加赞扬,认为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招安是为了思图报国。金圣叹与李贽,就他们的阶级立场来说,都是意在维护封建统治而极力宣扬忠君报国思想,而他们的区别则在于:金圣叹认为宋江是封建朝廷的叛臣逆子,对这样带头起义造反的人应该坚决除之而后快;李贽则认为宋江是封建朝廷的忠臣孝子,他的起义造反只是曲线效忠朝廷,后来的主动接受招安就是明证,所以应该大力褒扬。
近现代和当今的论者谈及宋江,大都是把宋江作为一位正面的农民起义领袖来褒扬的。一般褒扬者都认为,在《水浒》书中,宋江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正直仗义,扶危济贫,排难解纷,好交朋友,人称“及时雨”,种种优良品质是值得加以肯定的。宋江起义后,他凭着较高的社会威望和政治影响,吸引四方豪杰如百川入海汇集梁山,在起义军内部也善于团结人,讲民主,带领着起义军杀贪官、斩污吏,掠州府、败官兵,对梁山起义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这同样是值得赞赏的。当然,褒扬者也明确指出,宋江在梁山起义正值胜利高潮之际却主动投降朝廷,接受了招安,打了方腊等农民起义军,这表现了他作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型农民起义首领的思想妥协性、斗争不彻底性以及历史局限性。
十年动乱中,“四人帮”利用毛泽东同志一段评《水浒》宋江的话大批投降派,虽已根本不属于学术范围,但影响还是较大的。综观那些关于宋江的针砭评论,关键问题集中在如何看待宋江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和接受招安、投降朝廷上。有的针砭者认为,宋江自始至终都把起义造反看成是犯上作乱、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迫不得已上了梁山后,立即改聚义厅为忠义堂,篡改了农民起义的路线和宗旨;并在起义军节节胜利、形势大好的时刻,主动联系招安,为达到目的不惜取悦妓女,献媚奸臣,一副奴颜卑膝之态;当上朝廷的命官,打方腊不惜余力,双手沾满了同类起义军的鲜血;最后明明知道自己遭到奸臣的陷害,喝了朝廷送的鸩酒也死无怨言,愚忠达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因此,他们认为宋江这样一种人,绝少有什么可取可赞之处,称之为农民起义的投降派是并无不妥的。
其实,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接受朝廷招安,它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表现形式和具体原因,我们应当对此类事件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首先,在封建朝廷的引诱、收买和分化政策下,起义队伍中投机分子的出卖叛变,是造成诸多招安事实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农民起义军濒于失败对斗争失去信心时,容易发生受招安一类事情。再次,起义军对封建皇帝抱有某种幻想,一旦封建朝廷受到沉重打击被逼作出让步表示,起义领导人也极易产生妥协思想,停止斗争接受招安,如此等等。而《水浒》中宋江的接受招安,正是出于最后一种原因。关于他为何接受招安,书中已有十分明确的描述。梁山108位起义英雄聚齐排座次时,宋江说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所以,宋江受招安是源于对封建朝廷认识错误,是幻想在朝廷领导下实现儒家出力报国的政治理想。他虽然被招安投降了,但并不是怀着阴险恶毒目的蓄意出卖农民起义的叛徒内奸,他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与他的接受招安一脉相承,是革命不彻底性、妥协性、改良性的表现。宋江的悲剧,既是他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总而言之,《水浒》中的宋江是一个立体性很强的艺术形象,是一位具备许多优秀品质、领导才能,同时又存在不少缺点、弱点、错误和局限性的农民起义领袖,人们完全可以就其某一方面深入研究并作出评判,但是却不可以以偏盖全,一叶障目。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告诫我们,研究问题必须提到一定的时代范围之内,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那种将古今简单比附的做法也是不足取的。
金圣叹评《水浒》时指出,一部《水浒》,开篇不写梁山108人起事,而写高俅发迹,何也?这意在阐明“乱自上作”,也就是说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他对《水浒》行文布局的理解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而关于农民起义引发的原因,倒是说得十分精准的。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昏暗统治和残酷压迫,不但将广大农民逼入生活绝境而揭竿举事,统治阶级内部的中下层人士也由于受到迫害打击而无奈参加农民起义以求生路。一个“逼”,道尽了千古历代农民起义的真正动因。那么,在《水浒》梁山起义108人中,体现“逼上梁山”最彻底,写得最真实、最生动、最感人的是谁呢?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林冲。
林冲这个人物,在当时的宋代社会里本应是一个打死也不会起义造反的主儿。说起原因,起码有三:第一,林冲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书中写林冲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虽然这是军队里的技术职称,政治地位不高,但他却因拥有教头头衔、武艺高强、浑身本事而社会脸面大,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第二,林冲有着舒适的家庭生活。京城禁军教头起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正高职称,工薪待遇应该是不菲的。他家有娇妻婢女,生活温馨而富足,无疑早已达到小康境况。第三,林冲具有卑恭谦让的思想品格。他正直、仗义而有教养,逢人讲平和,遇事忍三分,受到上司的欺压甚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这在书中已有详尽入微的描述。正是如上的原因,决定了林冲是绝不会和起义造反的事有任何瓜葛的。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十分特别的变故而揭竿起义,那么除非他脑子里进了水。然而,施耐庵在《水浒》书中,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写作艺术,向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林冲一步步走向起义造反的人生路程,从而突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提升了《水浒》全书的思想意义。
综观《水浒》,描写林冲“逼上梁山”的有关章节,是全书写得最真实生动,最精彩感人的篇章之一。作者通过描写高俅之子高衙内意欲霸占林冲的妻子,步步相逼,务取林冲性命,把封建社会一些中下层人士遇事软弱怯懦的思想性格、遭受打击迫害的悲惨遭遇,以及统治阶级伤天害理祸及无辜的罪恶行为、为所欲为穷凶极恶的卑鄙伎俩,阐发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书中,作者分了这样五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渐深入,从而揭示了林冲“逼上梁山”的必然性:第一,高衙内竟敢于公众场合调戏林冲的妻子,而林冲怒冲冲拳头举上去一看是自己顶头上司高俅的儿子,“手先自软了”。第二,林冲的朋友陆谦为了攀附权贵而出卖林冲,假意相邀喝酒,而腾出时间让高衙内欺侮林夫人,幸亏丫鬟机灵报信使林夫人幸免,对此林冲只能再一次忍气吞声。第三,高俅等人为了让儿子霸占林冲妻子的阴谋得逞,以要看林冲新买的宝刀为名设计把他骗到军机要地白虎堂,然后扣了个刺杀高俅的罪名发配沧州。林冲遭受陷害又百口难辩,无奈只能任人宰割。第四,高俅等人买通押解差人,要在荒郊野外的野猪林结果林冲性命,谁知鲁智深如同天降救了林冲并一路护送。此时林冲仍然心存幻想,盼望刑满释放回家与妻子团聚。第五,在野猪林没能害死林冲,高俅等人于是又派陆谦、富安二人赶往林冲服刑的草料场,务必取林冲性命。大雪之夜,他们一把火想将林冲烧为灰烬,庆幸的是林冲因屋塌移居山神庙躲过一劫。至此,高逑等人的穷凶极恶、赶尽杀绝,致使林冲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善良懦弱、委曲求全的林冲,他终于猛然觉醒,快意恩仇,枪挑了陆谦等三个帮凶的性命后,义无反顾地奔向梁山。林冲的“逼上梁山”,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致发生冲突的一个缩影,林冲这样的统治阶级中下层人士的命运尚且如此,更何况身处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呢!
林冲“逼上梁山”后,又得知妻子自缢身亡、岳父悲愤病故,这样,就进一步逼得林冲处于与封建统治阶级誓不两立的地步,使他成为梁山起义军中十分坚定的造反派。由于《水浒》是为梁山起义英雄集体塑像,林冲上了梁山就由“浓墨重写”逐渐转为“轻描淡写”,但尽管如此,在书中我们仍然会时不时地看到这位被封建统治阶级逼为坚定造反派的身影。他火并心胸狭窄的白衣秀士王伦,奠定了梁山起义事业初创的基础;他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是一位少有的“常胜将军”。林冲的人生历程和命运转折告诉人们,为何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会星星之火骤起燎原之势,为何性格怯懦之人也会成为斗争勇士。物极必反,置于死地而后生,恐怕道理正是如此。
《水浒》描写的108位梁山起义首领中,武松无疑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受读者推崇喜爱的人物之一。说到武松的思想性格特点,有人称赞他是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血性男儿,有人赞扬他是崇尚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的肝胆义士。总之,作者施耐庵在书中通过一系列“复仇”的故事情节,让笔下的武松代表人间正义向着社会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毁灭性的打击,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伦理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弘扬,读者阅后,一种畅酣淋漓的快意油然而生。这,恐怕就是人们特别喜爱推崇武松十分重要的缘由吧。
在《水浒》书中,武松第一个复仇的故事情节是打虎景阳岗。阳谷县景阳岗上出现了一只吃人的斑斓老虎,这只老虎有两个特点,一是残暴,它屡屡吃人,伤害百姓,连官府都惊动了,以至贴出了过岗须白天结伴而行的安民公告;二是凶猛,它体型硕大,庞然大物,当地的猎户几次组织围捕都奈何它不得。面对如此凶残的老虎,武松艺高人胆大,偏向虎山行。他不听酒店老板劝告,乘着酒兴月夜过岗,而正赶上吃人的老虎呼啸而至。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终将老虎打死,为民除了一害。武松向吃人老虎的复仇,从表面来看是自己过岗防被老虎吃掉的个人复仇,实际上是代表善良百姓向残害无辜的人间邪恶势力的社会复仇。书中的那只吃人老虎,毫无疑问应该就是动物化的人间邪恶势力。
武松第二个复仇的故事情节是斗杀西门庆。西门庆是一个地痞流氓,是封建腐朽势力的基层代表人物。他作恶多端,危害乡里,与武松的嫂子潘金莲勾搭成奸,并指使王婆将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用毒药害死。这种情状让武松知道后,指望昏庸黑暗的官府不能解决问题,一场复仇行动就在所难免。狮子楼上,满腔仇恨的武松向着西门庆一阵拼杀,将其扔下街心并取了首级。武松对恶霸西门庆的复仇,既是复的家兄之仇,亦是解的百姓之恨。在封建社会里,平民百姓中很多是像武大郎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既善良本分又性格懦弱的人,他们饱受地痞恶霸的欺压凌辱,而却怯于淫威敢怒不敢言。武松的勇武除奸、快意恩仇,自然是为广大平民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以醉打蒋门神为主的几个故事情节,是武松第三次大的复仇行动。他的这次复仇,从表面来看,与第一次为自己、第二次为兄长不同,是为朋友——报施恩照顾之恩,而实际上同样是对封建邪恶势力的再次勇猛搏杀,因为蒋门神与西门庆一样,都是凌强欺弱、任意胡为的地方霸头。但武松面对这种人见人怕的邪恶势力,正义在身,武艺在手,乘着酒兴一阵醉拳把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霸头打得跪地求饶。只欺别人从未被欺的蒋门神当然不甘受辱,他勾结官府设下圈套陷害武松,而武松又以超常的胆略和果敢的决心大闹飞云浦、血染鸳鸯楼,摧枯拉朽式地连续向封建邪恶势力痛下杀手。彼情彼景,令人读来畅酣淋漓,未免大呼过瘾。
《水浒》中武松正义复仇的一个个故事和情节,都写得文字精彩纷呈、场面激烈紧张,具备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景阳岗上,人虎相博本来就力量悬殊,作者偏让武松酒醉,并且让其手中的哨棒打在树上断为两截而毫无用处,呈现徒手搏虎的情势。当时场面惊心动魄之险、武松艺高胆大之勇、老虎庞然大物之凶,都以特写的笔法向读者一一道来,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听其声。武松复仇的另几个故事情节也是如此,面对孤注一掷、也有一身武艺的西门庆,武松手中的单刀被踢飞;两边尽是悬崖的飞云浦桥头,身系枷锁、赤手空拳的武松面对的是一前一后、手持刀棒的押差;鸳鸯楼上,敌我对阵的形势是三比一,等等。随着故事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从而以神来之笔彰显了邪虽总凶恶、但邪总不压正的历史规律。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正义复仇寄托了农民百姓的一种心愿和理想。因为当时官府黑暗、污吏横行,平民百姓有了冤屈、受了欺压,根本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加以解决,于是只好盼望行侠仗义之人为之抱打不平。而《水浒》中的武松形象,正是人们理想化的行侠仗义英雄,他靠着一种神勇之力,向着人间一切邪恶伸出无情铁拳,使那些平时不可一世的地痞恶霸统统面临灭顶之灾。武松的胜利,是神勇英雄的胜利,是人间正义的伸张,是百姓的心理慰藉,也是他们的精神愉悦。所以,我们感谢《水浒》作者施耐庵,他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武松这样一位理想化的行侠仗义英雄形象,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喜爱推崇、津津乐道。
综观《水浒》描写的108位梁山起义首领,李逵是其中一位造反最坚决、斗争最彻底、作战最勇敢的英雄,连当朝皇帝宋徽宗做梦都害怕他的一双板斧;而他又是一位头脑最简单、行动最盲目、破坏力最大的莽汉,打仗只图痛快胡杀乱砍了不少无辜。他鲁莽率直的思想性格犹如一把双刃剑,指导并引发了一系列或褒或贬的生动鲜活的故事,令读者读出可笑、可气、可爱、可叹而津津乐道。
李逵出身一贫如洗、饱受欺压的农民家庭,本人是一字不识的大老粗,他秉性鲁莽,凡事率直而为,正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如此的一种家庭和本人状况基础,使得起义造反这样关系全家性命的事情在他那里非常容易接受。因为起义造反让他失去的只是受穷、受窝囊气的枷锁,得到的却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活。他根本不会考虑起义造反的个人风险,更多是想到抡起大斧向着社会邪恶势力一阵痛杀的舒畅。一旦决定的事,总会不计利害后果而一往无前。事实正是如此,李逵从踏上梁山举起义旗的那一天起,思想就从来没有丝毫动摇过,而是最坚定、最忠诚的造反勇士,正如他的绰号“黑旋风”那样,身影飘洒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一路拼杀,所向披靡。
起义造反过程中,李逵动不动就说出一句豪言壮语:“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他的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子也不放在眼里的大无畏精神曾被有些论者演绎开来,称其是一条与宋江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相对立的十分正确的造反路线,如果按照李逵坚持的这一路线发展下去,梁山的起义事业就不会导致失败。其实李逵这句名言,正是他头脑简单、无拘无束、率直而为、鲁莽行事的具体体现。在书中,李逵看事判物的标准大多是快活与否,酒场上讲喝得快活,战场上讲杀得快活,上山造反讲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活得快活。谁让他不快活他就反谁。皇帝老儿昏庸,贪官污吏横行,欺压得他不得快活,他当然要反;就连宋江整天嚷嚷着要接受朝廷招安,要大家继续受朝廷的窝囊气,絮絮叨叨让他不快活,他也要反。总之,李逵动不动就反就杀,至于怎么反怎么杀、反后杀后怎么办,他就不清楚,也不可能清楚明白了。
应该说,李逵的头脑简单、行动鲁莽是一种本色、纯正的简单和鲁莽,也就是说,对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青红皂白、是非曲直,他会分得十分清楚,并且会疾恶如仇、抱打不平。他的鲁莽也最多会在与人争执中耍点小无赖、占点小便宜,而绝不会干出助纣为虐、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也即是说他会办错事、傻事,而绝不会办恶事、坏事。有人冒充宋江霸占民女,李逵闻听后怒火万丈,急冲冲一双板斧要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杀掉自己无限崇拜的大哥宋江,但他不清楚事情复杂,会有人冒充。跟随众弟兄救宋江劫法场时,李逵一马当先杀得兴起,胡乱砍死了许多看客,但那是在战场上,平时他也绝不会滥杀一个无辜百姓。所以,施耐庵笔下的李逵,具赤子之心,怀天真之情,秉鲁莽之性,容易上当受骗,经常好心办错事,一不小心闯大祸。
李逵头脑简单,行事鲁莽,率直而为,犹如一匹极具破坏力的脱缰野马,必得有人管得住他,而这个人就是宋江。正所谓一物降一物,李逵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儿不放在眼里,但就怕宋江。特别是犯错闯祸时,在宋江面前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猫,以至说出“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吧”。据此有人认为李逵也具有奴才意识,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他具有一种盲从和崇拜思想。因为在他眼里,宋江是一个对自己有恩有义的大哥,一个江湖上备受敬仰的“及时雨”人物,一个众望所归的起义领袖,只有将才而根本没有帅才、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李逵,不死心塌地地跟宋江走又能跟谁走呢?在生活中,宋江是李逵的思想依靠,更是他的精神寄托,作者这样安排他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符合李逵的性格特点的。
在《水浒》全书的最后,李逵为他的简单、鲁莽和盲从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这位手执两把板斧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勇士,没有悲壮地死在对敌斗争的战场上,而是惨死在无限信赖的宋江大哥手中。当宋江为了一生忠义名声怕李逵再次造反,把朝廷送的毒药分给李逵喝下,临死前的李逵也没有觉悟猛醒,认识到世事的纷杂、人间的险恶,而是长叹一声:“罢罢罢,生时伏待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小鬼。”李逵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古往今来一切简单、鲁莽、率直人们的悲剧,它告诫我们,人生一世不但需要健康的肢体,更需要智慧的头脑。
《水浒》中108条好汉梁山聚义,犹如百川入海,涓涓汇集而至。他们原来的身份或是朝廷命官,或是地方士绅,或是绿林豪强,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百姓,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其中有一位来自草根百姓的人物,虽出场不多,着墨不重,但性格却是异常地生动鲜活和独具特色。他直言快语、放形不羁、忠心义胆、诙谐乐观,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并备受大家的喜爱和推崇。这,就是“阮氏三雄”之一、绰号“活阎罗”的阮小七。
阮氏三兄弟,原是梁山泊石碣村的渔民,平日靠打鱼为生。由于处在天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一方面,他们的生活较为贫苦,穷则思变,不断萌生发家致富的梦想;另一方面,相对偏远的地理环境也养成了他们无拘无束、放形不羁的性格。阮小二老成持重,阮小五精明强干,阮小七快人快语,他们三阮兄弟犹如乡野田间的一道亮丽风景,彰显了草根阶层的豪杰之气。而其中,最数阮小七以放形不羁为著。在书中,阮小七开始出现于吴用动员他们参与劫取生辰纲一节,对于这一弄不好则“灭九族的勾当”,阮小七闻听没有丝毫的胆怯和犹豫不决,而是直言快语、口无遮拦地说道:“若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楞青果敢、义胆忠心的性格和盘托出,以致金圣叹评阮小七时由衷地称赞:“梁山一百八人中,真要算作第一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全都销尽。”
阮小七从踏上梁山的那一天起,就和李逵等草根英雄一样,尽显忠诚梁山事业、敢于赴汤蹈火的豪杰本色,给山寨带来一派义气为先、肝胆相照、同死同生的清新气象,军师吴用称他道:“虽是不通文墨之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他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顽强,不顾生死,像他的绰号“活阎罗”一样,令敌人闻声丧胆。并且他坚决反对招安,戏弄朝廷派来的招安使者,和鲁智深、武松、李逵一样,同是坚定的起义造反勇士。书中七十五回关于偷换御酒的情节,详尽描写了阮小七放形不羁、藐视朝廷最为精彩的表现。朝廷招安使者乘三条大船抵达梁山,阮小七先是机敏地用计向其中两船灌水,逼得他们挤到一条船上。接着,阮小七放掉载着御酒船上的水,招呼士兵们把朝廷送来的御酒揭去封条,畅快地大呼小叫一饮而尽,然后装入一般的低劣白酒,再把封条依旧贴好。梁山寨上,招安使者趾高气扬地宣读完诏书,又把带来的朝廷御酒打开让大家品尝。梁山英雄们搭唇一喝,一股劣质酒气扑面而来。这一下可惹恼了众怒,招来骂声一片,有人扑将上来要痛打使者。亏得宋江等人急忙遮拦,朝廷派来的招安使者才能灰溜溜地落荒而逃。阮小七偷喝御酒戏使者之举,大灭了封建朝廷的威风,让梁山英雄们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梁山英雄们在宋江一意孤行的领导下,最终接受招安归顺了朝廷。但阮小七并没有因此就接受朝廷的管束,而是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放形不羁、无拘无束、敢说敢当、诙谐乐观的草根豪杰风采。《水浒》全书结束时,梁山英雄们损兵折将,最终征服了另一起义首领方腊。胜利战场上,阮小七搜得方腊割据称帝制作的龙衣蟒袍。此时他完全不顾战场上的惨烈,忽起童顽之心,穿了方腊的御衣服,戴了平天冠,嘻嘻哈哈地与将士们嬉戏取乐。两个朝廷派来的监军见此情景,气急败坏地训斥他这是要学方腊造反。阮小七闻言大怒,指着两个监军的鼻子骂道:“你这两个,直得甚鸟!若不是俺宋公明哥哥时,你这两个驴马头,早被方腊已都砍下了。”接着就要与气势汹汹的两个监军火并。此情此景,那种藐视朝廷、独力独行,不受任何窝囊气的铁铮傲骨跃然纸上。
两个监军怀恨在心,于阮小七受赏封官未及数月之时,向朝廷告状说阮小七胆敢大庭广众之下穿着方腊的龙衣玉冠,证明居心不良,反心未除。昏庸的朝廷听信谗言,随即追夺了阮小七的官诰,复为庶民。此时的阮小七仍然一副放形不羁、乐观豁达、笑傲人生的草根本色,并没有把削官为民放在眼里。因为他知道,当人官,受人管,朝廷昏庸,社会黑暗,要当一个好官不易,少不了要受奸佞之辈的窝囊气,而一生耿直、不受约束的自己哪里憋得了这个?书中写道:“阮小七见了,心里也自欢喜,带了老母,回还梁山泊石碣村,依旧打鱼为生,奉养老母,以终天年。”他到了老家,堂前孝老母,泊里打鱼虾,从此告别了战场厮杀的惨烈,享受了渔歌篝火的清闲,活到60岁,得以寿终。
出身草根,梁山寨上不改草根本色;回归草根,石碣村里照过草根生活,坦坦荡荡,潇潇洒洒,笑傲人生,这就是阮小七。为此,我们赞叹阮小七,赞叹阮小七一类的人。
《水浒》梁山108将中,谁是最受人喜爱推崇的英雄人物?易中天、鲍鹏山两位专家学者做客央视《百家讲坛》时不约而同地说是鲁智深。打开网络上的相关网页,网友们答案最多的也是鲁智深。明末清初两位著名的《水浒》评论家金圣叹和李贽谈起鲁智深,均都给予了十分崇高的赞誉,金圣叹称他是“人中绝顶”、“上上人物”,李贽则说他是“大丈夫,真男子”,“仁人、智人、勇人、圣人”。古往今来,为何人们对鲁智深这个英雄人物赞赏有加、推崇备至呢?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唱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这高度艺术概括的梁山英雄精神,鲁智深是最自觉、最坚决的践行者。他正直豪爽,疾恶如仇,抑强扶弱,见义勇为,完全是一位除暴安良、救百姓于水火的世之侠者。书中写道,当他和史进、李忠酒馆开怀畅饮时,几缕哽咽哭声传来,得知恶霸“镇关西”仗势欺压金氏父女,敲诈父亲、霸占女儿,顿时气得火冒三丈。他先是赠银两、救人质,接着又找上门去,三拳把这个仗势欺人的地痞霸头打得一命呜呼。之后他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夜宿桃花村,听刘太公讲述了山大王周通打家劫舍抢亲的事情,义愤填膺地再一次出手相救,力逼着后来也上了梁山的周通折箭为誓,决不能反悔再进村扰民害民。总之,一身凛然正气的鲁智深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每遇邪恶欺压善良之际,则挺身而出,全力相助,动不动就说出“吃洒家三百禅杖”的话来,以致金圣叹评《水浒》时由衷地感叹道:“写鲁智深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梁山108人,出身不同,性格各异。就其中三位佼佼者鲁智深、武松、林冲面对当时社会邪恶势力的处理方式和态度相较,更凸现出鲁智深胜人一筹的侠义英雄本色。林冲的表现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亦能忍则忍不去犯人。因为在性格懦弱、委曲求全的林冲看来,不怕官,只怕管,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高衙内三番五次要霸占他的妻子,杀害他的性命,他却心存幻想一忍再忍,直到火烧草料场把他逼到绝境,才下狠心快意恩仇,最后造反上了梁山。而武松的表现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则毫不留情地犯人。他打虎景阳岗、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对自己、兄长、朋友的敌人摧枯拉朽式地痛下杀手,实施了一系列畅酣淋漓、大快人心的正义复仇。鲁智深与他们两人不同,他的表现是:人若犯我,我当然要犯人,人不犯我,路见不平我也要犯人。受到“镇关西”欺压的金氏父女本与他无亲无故,女儿要被山大王周通抢亲的刘太公也与他只有一面之交,但他认为除暴安良乃英雄使命,挺身而出自是必然。如此看来,鲁智深这位英雄中的英雄千百年来受到读者高度赞誉和推崇就不难理解了。
大家谈到鲁智深,一般都说他粗中有细,勇而有谋。鲁智深粗则粗矣,但他的粗绝非粗鲁之粗,而是性子急、急如烈火。金圣叹曾说道:“鲁智深粗鲁是性急,史进是少年任气,李逵是蛮,武松是不受羁绊,阮小七是悲愤无说处,焦挺是气质不好。”实乃中肯之论。他外粗而内细、有勇有谋,具体表现在书中有着非常详尽的描写。“镇关西”让店小二扣押金氏父女卖唱还账,鲁智深解救时在店里坐镇了两个时辰估计金氏父女走远了、店家追不上了才站身离开。三拳下去,不经意打死了“镇关西”,有了命案为了能从容逃走,就故意说:“这厮诈死,洒家慢慢和你理会。”在桃花村营救刘太公女儿,对山大王周通先设计痛打灭其威,再好言相劝晓其理,最后让其折箭为誓断其念。好朋友林冲发配沧州道上,他为摸清押差意图,又不能打草惊蛇,就暗中跟随,并提前赶到十分凶险的野猪林隐蔽起来,在押差杀害林冲时从天而降。如此等等,鲁智深这样一个性急如烈火、心细如线丝的“智侠”形象跃然纸上。
朝廷昏庸,奸佞当道,鲁智深作为世之侠者,一条禅杖勇管天下不平事,打杀不平人,英雄感到势单力薄的疲惫;上了梁山,起义造反,他作为坚定的革命斗士,面对宋江大哥一心招安、归顺朝廷,又感到大厦将倾的无奈。梁山起义事业正当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全体108人欢聚的菊花会上,宋江踌躇满志地赋诗《满江红》,唱起招安如何如何的陈词滥调,众人皆醉英雄独醒,鲁智深挺身而出,声音一如钟声绕梁:“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佞,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然而,曲高和寡,大势难违,英雄们碍着一个“义”字,终究跟着宋江大哥改辙易帜归顺了朝廷。经过一场场腥风血雨,一次次惨烈拼杀,擒方腊获得头功的鲁智深心疲力尽,萌生退意。当论功行赏要荐他为官时,他异常平静地说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时势天命注定,英雄终将无奈。
随着鲁智深杭州六和寺坐化圆寂,施耐庵倾心塑造的一位高大英雄形象圆满谢幕。而关于这位英雄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颂歌,却被一代代后人相传咏唱。
On the Review of theMain Characters inthe WaterM argin
ZHANGDe-xue
(Heze Journalists’Association,Heze Shandong 274000,China)
In the novel the writer described,in a rich and colorful manner,the striking and vivid images of uprising leaders.Song Jiang’s tragedywas both personal and historic.Ling Chong’s life and fate told the people a single spark could start a prairie fire.Wu Song’s victory over the tiger and the evil persons represented championed justice and was a mental comfort for the masses.Li Kui’s tragedy told the people they need both healthy body and wise head.Ruan Xiaoqiwas born from the grass root and returned to the grass root.He was free,unconventional, frank and open-minded,worthy of praising.Lu Zhishen was praised as a kind,wise,brave saint.
theW aterM argin;Song Jiang;Ling Chong;Wu Song;Li Kui;Ruan Xiaoqi;Lu Zhishen
book=7,ebook=307
I207.412
A
1673-2103(2010)04-0060-07
2010-01-30
张德学(1949-),男,山东菏泽人,菏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研究方向:编辑学,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