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酒旗”描写的文化阐释*

2010-08-15 00:52:12吕祥华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酒旗水浒传

吕祥华

(济宁学院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55)

《水浒传》“酒旗”描写的文化阐释*

吕祥华

(济宁学院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55)

“酒旗”作为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俗事象,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被人们所喜爱,以至乐于传承。而《水浒传》中的“酒旗”描写则为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映衬了人物形象。如果《水浒传》中没有那么多的“酒旗”描写,一些人物形象也将会逊色。

《水浒传》;“酒旗”描写;文化阐释

酒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非常悠久。有人说“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有人说“酒作于尧,作于禹”,有人说是神农氏发明了酒,也有人说是“杜康造酒”,但大规模造酒,使制酒成为一门技术,则最多只有五六千年历史。酒的酿制开始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产量很少,只能供于祭祀和庆典,最多是统治阶级上层享用。西周时,酒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政府设立“酒正”掌管酒的政令,还派人专用旌旗指挥市场贸易活动。《周礼·地官》:“上旌于思次以为市。”人为的商业标帜产生了,酒旗也应运而生。《春秋纬》记载:“酒者,乳也,王者发酒旗以布政,施天乳以哺人。”《春秋》上也有类似记载。可以说,这是文献上最早关于“酒旗”的记载,不过这酒旗是“王者”发予的“施天乳以哺人”的标记,不是酒店制作的,也不产生“商品效益”。

酒旗真正作为招徕酒客的商业“广告”的出现,是开始于东周的春秋时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这样的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而酒不售,遂至于酸。”这里的“悬帜”即是悬挂的“酒旗”。《广雅·释器》篇中说:“帜,幡也。”悬幡,即悬酒旗,也就是卖酒的招幌。其实“酒旗”的名称很多,以其形制而言,称酒旆、野旆、酒帘、酒幔、幌子等;以其颜色而言,称青帘、素帘、杏帘、翠帘、彩帜等;以其用途而言,又称酒标、酒榜、酒招、帘招、招幌、望子等。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其中的几种名称:

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复合式通称,指工商业者在自家的店铺外打出的用以广告、宣传其所经营的内容、特点、档次等招徕性信息的视觉标志。从语言的角度讲,“招”的含义是以手示意,或用某种方式招呼对方。东汉王逸注《楚辞·招魂序》时解释:“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幌”,原指用布帛制成的帘幕帷幔,《玉篇》说:“幌,帷幔也。”后来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大概因为最初的酒店幌子是由帛制成的。明清时期的一些风俗画卷中,不少店铺的售货标记及字号就是直接题写在门帘房幔上。

望子:《广雅·释诂》曰:“望,视也。”《诗·卫风·河广》有“跂予望之”句,是抬起脚跟远望的意思。酒家以旗帜为标记,当然要高悬于门外,使往来行人不登高就能远远望见。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秋》里写道:“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1]所以,望子之称是很贴切的。至于后来望子之称渐遁而幌子之称盛行于世,通常被解释为后人混其音儿误称。清人翟灏《通俗编·器用·望子》中说:“今江以北,凡市贾所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讹望为幌,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无商榷之处,因为“望”寓示的是酒旗的涵义,而“幌”则体现了酒旗的特征,以制作材料或形体特点来称呼酒旗是不乏其例的,如郑谷《旅寓洛南村舍》诗:“白鸟窥渔网,青帘认酒家。”

青帘:《广韵》:“青帘,酒家望子。”青帘是周围呈锯齿状的长条旗子。最初酒旗是用青白两色布制作的,后来发展到用五彩酒旗绣上图案或店名。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中记载:“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2]《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酒旗就有青白相间的。为了增加雅趣,酒旗上常写有文字,如有的写上“酒海花宗”,用以表明名牌佳酿,有的则写上“酿成春夏秋冬酒,醉了东西南北人”招徕顾客,这些形式无疑给纯粹的商业行为增添了许多雅致的情调和文化气息。

由此可见,帘、招、幌、幔等皆是酒旗的别称。根据酒店的等级大小,所悬挂的“酒旗”也不同。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曰:“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微者,随其高卑大小。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2]明人周梦旸在《常谈考误·酒幌》中也有类似记载:“卖酒家有揭布帘、挂瓶瓢、标帚杆、系木牌者,俗并谓之酒幌子……”也就是说酒家挂的东西很杂,不管挂什么,门前必须得有招示。《水浒传》中乡野酒店,门前就有挂“草帚”以充当酒旗的描述。

以上我们简单勾勒了“酒旗”的发展历史,简述了其所具有的商业信息和文化因素。那么,在具有“酒旗之海”的《水浒传》中,作者又是怎样描写“酒旗”的呢?它又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在《水浒传》中,我们发现描写到的酒店几乎难以枚数,如从孟州东门到快活林其间距离无非“十四五里田地”,而卖酒的有十二三家,几乎是一里路就有一处酒店,十分地稠密。在小说所描写的众多酒店中,既有位于城市繁华地带的豪华酒楼,也有位于城镇的小小酒家,还有位于乡野中的无名小店。但酒店不管大小,一般都有表示酒店标识的酒旗。据笔者粗略统计,描写“酒旗”较多的章节有11回之多,以第四回、第九回、第二十九回为最多(百回本,以下引文没有特别说明,均为百回本)[3],且“酒旗”的名称各异,有酒旗、酒旆、酒望子、招旗、酒帘、草帚等各色名称,以“酒旗”之名提法居多。关于“酒旗”的描写则大抵是三言两语,但也颇有神韵。如第四回中,鲁智深上了五台山后第一次下山,来到一个山边小市镇,一连走进几个酒店,在第一个酒店口,“见一个酒望子挑出在房檐上”,但他遭到拒售。“行了几步,又望见一家酒旗儿直挑出在门前”,还是遭到拒售。接着又连走了三五家,都以“长老已有法旨”为由不肯卖,于是他又到一个酒店,“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杏花深处,“挑出个草帚儿来”,确实显出一点神韵来。犹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在雪地里觅见小酒店一样,都是精妙文字。林冲觅见的那家小酒店虽在“市井”,实也是村野小集,它的标志物是“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这两处以“草帚”代“酒旗”的酒店,具有它们独特的文化特色。其文化内涵是:“帚是扫帚,古称彗”,拥彗而出在旧时表示欢迎客人到来,这是一种民俗文化的标志。或谓是由杜康制箕帚而来,我们倾向于酒店以帚为标识关合杜康。但上述两种看法中的无论哪种解释,都存雅意。酒店以草帚为标识,《水浒传》中写到的大抵是傍村之家,所以金圣叹批语云:“酒定粗恶矣,不然,何故是个草帚。”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中也说:“村居或挂瓶瓢,标帚竿。”[2]但事实上傍村之家也未必悬帚为识,也有挂酒旗的。“武松醉打蒋门神”那回,施恩陪着武松去往快活林时,在一“不村不郭”处,“望见一个酒旗儿”,近处一看,“却是一座卖村醪小酒店”。由此看来,对“草帚”也不能望文生意。

在《水浒传》所写的酒店中,出现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村酒店”了。对这些不出名的村酒店,作者也往往给予了“过奖”。而“过奖”往往借助于对“酒旗”的描写,描写时或诗或词,或青帘直挑,或酒旆飘飘,衬托出了村酒店之雅。第四回中鲁智深看到的小酒店:“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白板凳铺宾客坐,矮篱笆用荆棘编。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画酒仙。”第二十九回中“不村不郭”的小酒店是:“古道村坊,傍溪酒店。杨柳阴森门外,荷花旖旎池中。飘飘酒旆舞金凤,短短芦帘遮酷日。磁盆架上,白泠泠满贮村醪;瓦瓮灶前,香喷喷初蒸社酝。”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古道傍村酒店的风采,景色旖旎,情调自然,“青帘”“酒旆”,飘飘舞风,好一派恬淡风光。看来作者很懂张弛之道,有了这傍村酒店风光舒缓的描写,才有“大闹五台山”、“醉打蒋门神”激烈的打斗。作者在笔墨的一擒一纵、一张一弛中调整叙事神理,显示出大手笔特有的于力透纸背处见从容裕如。另外,还要谈一个细节,也就是“泥墙画酒仙”。“画酒仙”是在墙上涂饰酒店标识,“酒仙”当即“醉仙”。元人杨显之《酷寒亭》杂剧第三折描写一位“从良”奴隶张保开店卖酒,所唱曲文中有“他将那醉仙高挂,酒器张罗;我则是茅庵草舍,瓦瓮瓷钵”之言,所谓“酒仙高挂”,当指高挂起画有醉仙形象的酒旗。剧中描写张保开的是小酒店,只是“曲律竿头悬草”,这“草”也是草帚一类。

画有醉仙的酒旗,一般见于大酒店,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中有明文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1]此处所说“醉仙锦旆”是指酒旗上绣有醉仙图像,与“花头画竿”相配,正是高等酒店的标识物。《水浒传》中五台山下那家小酒店墙上既画着酒仙,又贴着牛粪,所以显得“堪笑”。其实,高等酒店的“醉仙锦旆”与乡村小酒店描壁酒仙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非是显示酒店的幽雅以招徕顾客。小说中真正涉及“酒仙”的描述,还大多是乡村酒店。第九回林冲、董超、薛霸三人所到的官道上一座酒店是:“古道孤村,路傍酒店。杨柳岸晓垂锦旆,杏花村风拂青帘。刘伶仰卧画床前,李白醉眠描壁上。”第三十二回武行者所奔入的是村落小酒肆,但见:“门迎溪涧,山映茅茨。疏篱畔梅开玉蕊,小窗前松偃苍龙。乌皮桌椅,尽列着瓦钵磁瓯;黄泥墙壁,都画着酒仙诗客。一条青旆舞寒风,两句诗词招过客。”这里,“古道孤村”前的酒店是锦旆晓垂;“颠石乱山”前的酒店是“青旆舞寒风”,景色大有萧瑟之感,而这正与发配的林冲、奔逃的武松当时气氛相符。

《水浒传》不仅善于写乡村酒店,而且一些大酒店也写得别有风味。由于宋元时大酒店多,竞争性强,于是各家酒店在“酒旗”上面大做文章。如施恩在快活林开设的、后被蒋门神夺去的就是一个大酒店,书中描写这个大酒店开设在丁字路口,“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阑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里,店家就利用“望子”做起了“河阳风月”的名酒广告。并且“河阳风月”四个字甚有文化品位。“河阳”切孟州,因为河阳是孟州的古名。“风月”犹清风明月,可喻喝酒,《南史·谢譓传》记谢譓独醉时说:“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那副“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也增添了酒店的酒文化氛围和提高了顾客们的生活情趣。

如果把这快活林大酒店与宋江题反诗处的浔阳楼相比,还欠幽雅,那浔阳楼到底是个名楼,排场就不同了,小说中是从宋江眼里来描写它的:“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只见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这座酒楼酒旗上写“浔阳江正库”,“正库”乃是由户部点检所官营的酒库。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点检所酒库》记载,宋代临安府点检所所属各个官酒库,大抵下设酒楼,如云:“曰东库,清煮俱为一,在崇新门里,有酒楼,名之曰太和。”又云:“曰西库,又名金文正库。清界库在三桥南惠迁桥侧。煮界库在涌金门外,有酒楼,扁(匾)之曰西楼。”[4]由此可知,“浔阳江正库”是酒库名,浔阳楼则是“浔阳江酒库”所属之酒楼,通过酒旗上所写的五个大字,店家是想表明浔阳大酒楼所经营的酒类都是由官营酒库制造的,在质量上是完全可以保证的。粉牌上所写的十个字,所谓“无比酒”,是指当时享誉全国的名牌酒“蓝桥风月”,酒保向宋江推荐的就是此酒;所谓“有名楼”,便是指官营的富丽、豪华的浔阳楼。不仅如此,这家酒店还请名人雅士苏东坡题写店名牌匾,这一切都加深了饮酒活动中的文化底蕴,增加了顾客对它的认同感和归依意识。更何况其上面还有良好的设施和高质量的酒菜,再配有清寂的雅座,加上可以俯视滚滚而来的长江,美酒佳肴、秀丽风光、幽静的环境、深厚的文化氛围四位一体,文人骚客、豪士名人等,岂有不蜂拥而来的道理?

酒旗上写有文字,最有意思的当数景阳冈的那家酒店,请看:“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饿,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当武松问酒家“怎地唤做‘三碗不过冈’”时,酒家解释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 好吃,少刻时便倒。”从酒家的口头宣传来看,这家酒店销售的酒,与一般混浊清淡的村酒无可比性,而可以与闻名全国的绍兴老酒相比美,真像老酒那样醇,透香,滋味极佳;武松吃了都赞不绝口。这家酒店的酒旗,既是招牌,文字又写出了自家所酿老酒的特点,可谓活生生的广告牌。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水浒传》中作者描写酒店,最擅长的不是写大店名楼,而是善于写乡村酒店。当然,不是所有的村野酒店都那样“苦中作乐”和“怡然经营”的,如十字坡酒店、揭阳岭酒店等就不是那样。十字坡酒店是在武松发配往孟州的乡间路上:“土坡下约有十数间草屋,傍着溪边,柳树上挑出个酒帘儿。”揭阳岭酒店是在宋江发配往江州的山岭路上:“背靠颠崖,门临怪树,前后都是草房,去那树阴之下挑出一个酒旆儿来。”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村店里,卖的是人肉包子和“迷药酒”,这种乡间的黑店断送过很多过往客人的性命。有意思的是同为黑店,作者描写不同。前者“柳树上挑出个酒帘儿”,金圣叹批曰“如画”!后者“树阴之下挑出一个酒旆儿”,金圣叹却批曰“画出阴碜”!前者因为武松主动识破了黑店,表现了其精明,所以作者描写时笔调轻松明朗;后者宋江身在黑店而不识,反被麻翻差一点丢了性命,因其德信江湖,名满天下,所以作者描写时笔调阴森黯淡。这里作者用“柳树之上”、“树阴之下”酒旗挑出的不同位置,暗示人物的不同遭遇,甚至是性格,可见作者笔墨变化多端,显示出高超的写作技巧。除此之外,黑店食人肉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也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庄绰的《鸡肋集》中说:“自靖康丙午岁(1126年),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伤,残于犬冢。”当然,我们要把这种吃人的背景和小说中黑店的人肉包子结合起来看。十字坡的人肉包子,更有一种谋财害命的思想在里面,而不仅仅是饥馑的缘故。重视对这种现实的挖掘和艺术描写是《水浒传》的优点,作者是把民俗社会风尚和历史现实穿插到讲故事中去的。

总之,“酒旗”作为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俗事象,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被人们所接受,所喜爱,以至乐于传承。它们内含的雅致意境和浓郁人情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它们蕴含的许多文化因素也是我们应该了解并吸收的。而《水浒传》中的酒旗描写除此之外,还为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环境,映衬了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如果《水浒传》中没有那么多的“酒旗”描写,一些人物形象也将会逊色。

[1]孟元老,撰.伊水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洪迈.容斋随笔[M].冀勤,评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7.

[3]施耐庵.水浒传[M].第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吴自牧,等.梦粱录(外四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The Cultural I nterpretation of Tavern-signs inWaterM argin

LÜXiang-hua

(Chinese Depar tment,Jining College,Qufu Shandong 273155,China)

Ever since it came into being,tavern-signs,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local custom,have been so favor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that they passed down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InW ater M argin,the description of tavern-signs provided typical backgrounds for the characters’activities and it helped set off their unique personalities.Had it not been for so many tavern-sign descriptions,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would have been much less vivid and lifelike.

W aterM argin;tavern-sign description;cultural interpretation

book=7,ebook=213

I207.412

A

1673-2103(2010)04-0056-04

2010-05-19

吕祥华(1969-),山东微山人,济宁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酒旗水浒传
Spring on the Southern Rivershore江南春
水墨上河
诗潮(2021年11期)2021-11-24 17:55:25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8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酒旗高悬迎客来
食品与健康(2019年6期)2019-06-10 08:57:11
风中的酒旗
闲话“酒旗”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