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建民,朱丹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明代大山人王穉登
伏建民,朱丹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系,安徽 淮南 232001)
采用古代文献考证的方法研究王穉登生平,如总角之年中秀才,交游乡里名儒;弱冠拜文徵明为师,学习诗文、书画;而立北游京师,入太学;而后,重返故里著书立说,吟诗赋对,交友亦广,影响亦大的人生历程,进而了解明代中晚期山人的状况。
明代;大山人;王穉登
王穉登(1535-1613)[1],字百榖,号半偈主人、广长庵主等,长洲人。王氏祖上本姓乌,因其五世祖从利城(江阴)迁徙到毘陵(常州),入赘王家,始改姓王,自此以后世世经商。王穉登父亲王守愚共育有两子,长子王穉丰,次子王穉登。王穉登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二十二日。幼时随父举家迁徙到长洲,家资甚丰。王穉登少时顽劣,但聪颖过人,“四龄能占对;五龄诵诗;六、七龄为擘窠书;九龄能赋五、七言”,[2]267他读《小学》时,学长们学习《四书》、《五经》,他好奇去偷听,不想不久后就能倒背如流;见别人做公车文,他也学着作。一位过路的屠先生发现后非常惊讶曰:“此驹汗赤,曷不就衔橛”[2]267,便跑到王穉登的家中把此事告诉其父,父亲才开始请私塾先生教他《毛诗》,不想王穉登竟然一日背下五千言。凭着聪明才气,他在总角之年就考取了秀才。他花团锦绣般的时文也令乡里的大儒称赞不已,就连当时的名流薛应旂、吴仲、陈崇庆等人也都折节下交,称他为小友[2]268,王穉登小小年纪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华跻身地方名流的行列。嘉靖三十三年(1554)冬,雪后放晴。在虎丘,二十岁的王穉登陪同已是八十六岁高龄的文徵明赏雪游玩。[3]回家后王穉登作了《冬日斋居奉怀文待诏先生》《人日雪中放舟奉寄文待诏先生》两首诗以纪念此次出游经历。自此后,王穉登优美的诗篇受到文徵明的赏识,在文徵明的扶持下,于吴门中渐渐崭露头角。
但是,王穉登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通过游学增长自己的见识,于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他与当地诸缙绅从扬州出发北上至京,此时的王穉登踌躇满志,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展露自己的才华,实施自己的理想抱负。入京不久,他就入太学学习,准备科举考试。然而,出乎王穉登意料的是,在文人荟萃的京城,却很快得到右相袁炜的赏识,并投靠到袁相国的门下,[4]630-632并以应对命题诗《紫牡丹》,得到袁炜的欣赏。袁炜甚至在初入翰林的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面前击节赏之,王穉登就此一日名动长安。[5]543春风得意的王秀才此时三十岁,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但是却能跻身于京城文人、显贵之中,这足以说明王穉登文采确实出众。王穉登心里清楚若不是遇到袁炜,也不可能有今日之地位。当时,有些人为了自己私欲的满足,极尽讨好官宦,王穉登自然成了他们讨好袁炜的工具。在袁炜过55岁大寿时,就有人持五十金求王穉登的文辞,以奉承袁炜。然而王穉登却说:“吾立身,有本末,岂与钱通人。”[5]543严词拒绝了对方的请求,表现了一个书生的耿直个性。
不久,王穉登在袁炜的关照下到史馆校书去了。然而,王穉登与同僚们一起出去游玩时,大家对他的阿谀奉承,令他生厌。感叹到“燕风日靡,无古昔慷慨悲歌之气。”[2]268史馆中本来就枯燥的工作与王穉登性情也极为不合,不久后,王穉登的父亲去世,他就借回乡为父奔丧为由,离开了史馆。申时行在为王穉登写的《墓志表》中有“先生不屈为书佣染指,而罢试于京”。[5]543由于这段入馆校书的经历,此后人们常称他为“王校书”。
嘉靖四十三年(1564)六月二十四日,王穉登的父亲因病去世,王穉登离开京城,回乡奔丧。王家虽五世行商,但王守愚并非守财奴,而有着疏财仗义、侠义之心。据王世贞所撰《明处士王守愚暨配蒯孺人合葬志铭》记载:曾有一位姓赵的将军打了败仗,带领兵将路过王守愚家,其他邻里都紧锁院门,怕兵役骚扰,而独王守愚洒扫庭庑,热情款待。家里有一奴仆生病,王守愚不但没有把病仆赶走,而是留在家中好生关照[6]283。王守愚一生乐善好施,天性笃厚。王穉登也深受父亲品行的影响,有着古道侠义,救人于危难的品性。
隆庆元年(1567)秋,王穉登丁忧三年期满,计划再游京师,黄姬水等人为其送行,在赠别诗中有云:“华京遥负笈,晏岁肃征騑。文艺诸生上,才名六馆飞。当惊长卿赋,不叹彦先衣。莫以无南雁,经春信息稀。[7]341但是,这一次去京已是今非昔比,由于袁炜在世时为人桀骜,得罪了很多人,现在,门客都因他的离世而散去。有人劝王穉登不要提过去做过袁炜门客的经历,以免得罪权贵。王穉登却说“主臣有之,庶几冯骧、任安,知我哉!”[8]不仅不加掩饰与袁炜的交情,而且后来还将这两次游京的相关诗文刊刻成《燕市集》《客越志》,以纪念袁炜在世时对自己的赏识之恩。如此做人坦荡、不忘故主的行为迅速在文人圈内流传,大家纷纷作文、作诗赞誉王穉登的品行。朱察卿在《燕市集·序》称赞王穉登有“慷慨不平气”。[9]童珮在《客越志·序》评王穉登不顾路途遥远,亲赴宁波奔丧不负故主的行为是“过于古之人也”![10]
王穉登第二次离开京城(1567)后,没有再去过北京,而是归于长洲长春里的吴筑小园读书,交游官宦、文人,据王穉登的外曾孙文楠的录文记载,归吴后的王穉登可谓是“郡侯邑宰,与夫驷马星车之过吴者,莫不式其庐。”[4]630可见声望之大。他在乡里除了以诗文著称外,还喜谈剑术,好侠义。李维桢在《王百榖先生墓志铭》里这样评价王穉登“生平周人缓急,尤笃于故旧”[6]283。王世贞与王穉登友善。万历十八年(1590)王世贞病逝后,其仲子士骕中蜚语连染,入狱。王穉登为救出狱,变卖了家中财产,倾身救援;王世贞外甥曹某临终,将外孙女托付给王穉登,他不嫌弃孤儿无靠,娶为孙媳;同门钱榖,家贫无以为食,王穉登衣食救济,三十年不懈怠;吴孝廉牵连文祸,判死刑,逃亡外出,王穉登助其逃藏而被牵连,幸得常州郡丞凌迪知周旋,方免于获罪;友人黄清甫贫病而死,王穉登出资为他成殓,买地为其安葬,逢年过节,家中祭祀,更不忘友人,酹酒祭之。
王穉登侠义的行事风范广为流传,被人称道,以为是有古人风义。他在自撰的《生圹志》中,描述自己的一生时有“中年好侠”之言,然笔者认为,他的“好侠”行为主要是从中年后开始,直至终老。
王穉登在《广长庵主生圹志》中云“少年好儒,中年好侠,晚乃好墨”,是他对自己一生恰如其分的概括。
[1]关于王穉登的卒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据李维桢《大泌山房集·王百榖先生墓志铭》记载,王穉登卒于万历壬子年(1612)十二月十六日;另一种是,夏树芳《王百榖先生诔·序》中认为是万历癸丑(1613)十二月乙巳时卒。根据汪世清先生所著《艺苑疑年录丛谈》,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2][明]王穉登.王百榖集·广长庵主生圹志[A].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 175[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67
[3]据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载,“文徵明八十六高寿时王穉登已游文门。”并有按语,王穉登的两篇时作是可以证明其二人最早交往的文献材料,二人交往的具体时间不可考。本文从此说。
[4][清]黄定兰.王穉登·卷二[A].明代名人尺牍选粹·第四册[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630-632
[5][明]申时行.赐闲堂集·王征君百榖先生墓表[A].钦定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52[C].济南:齐鲁书社,1997:543
[6][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王处士墓志[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53[C].济南:齐鲁书社,1997:283
[7][明]黄姬水.白下集·送王百榖北上[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86[C].济南:齐鲁书社,1997:341
[8][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王校书穉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82
[9][明]朱察卿.燕市集序[A].四库禁毁书丛刊·王百榖集·集部175[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0
[10][明]童珮.客越志序[A].四库禁毁书丛刊·王百榖集·集部175[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19
J03
A
1009-9530(2010)06-0089-02
2010-09-18
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WK12)
伏建民(1975-),男,甘肃天水人,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硕士,从事中国书画研究。朱丹(1977-),女,吉林四平人,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硕士,从事中国书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