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行机制研究
张华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学生的重视,然而地方高校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制度,打造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学生的重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部属、省属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地方高等院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刚刚起步,只是举办一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寥寥无几。这种状况急需得到改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将承担着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夯实基础、积蓄能量。
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是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其内涵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活动的内涵随着“科教兴国”的提倡得到了全面拓展。
首先是教育的内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教育的内涵是最基本的内涵,这是由创新的主体(学生)所决定的,教育的内涵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区别于其他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
其次是科技的内涵。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乃至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活动的大力开展可以有力的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
第三是经济的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内涵是科技内涵的必然延伸。
第四是文化的内涵。它属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较高层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第五是社会的内涵。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活动可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有力地促进科研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另外,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起到示范推动作用。
第一,活动主体的层次性。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学历层次,同一学历层次内不同年级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也有差别。主体的层次性导致活动及活动结果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第二,活动范围的宽广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园,已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第三,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构成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包括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二是科技的发明创造,包括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制作、撰写学术论文等;三是科技的推广应用,包括开展科技咨询、社会调查、技术开发、创业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学习是基础和前提,发明创造是关键和核心,推广应用是延伸和拓展。
第四,活动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涉及到学习、创造、应用等众多方面,因而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活动牵涉到学校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因而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第五,活动目的的多样性。活动目的是与活动内容紧密相联的。首先是育人的目的,活动着眼于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其次是应用的目的,要求多出科技成果,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第三是文化的目的,活动追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能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理念。
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文体活动众多,开展的如火似荼,但科技创新活动却鲜有亮点,并且活动零散,缺乏整体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联系不够,层次较低。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竞赛”,缺乏计划性,被动应付,科技含量不高。已经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以“挑战杯”、学科竞赛为龙头的校级以上科技竞赛,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的普及型科技活动较少,参与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不到10%。近两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一等奖鲜见地方高校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地方高校积极性,也显示了地方高校这项工作的不足。
领导、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认为这是重点高校学生开展的活动,地方高校的学生做不了,开展了也做不好。学生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专业要求高、实践能力强的活动,自己达不到要求,只有少数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才能够参与,与自己没有关系。
当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往往归口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缺乏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缺乏足够活动经费,缺乏专门政策、措施的鼓励和引导,只是被动应付,没有构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一般地方高校缺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场地和设备。本身学校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学校的资源不能共享,各院系各自为战,很少整合资源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用。学校的此项经费投入也缺乏计划性,存在比赛通知下达后临时申请经费、领导批了就搞的现象。
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一系列旨在鼓励创新的条例和办法,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金,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资助,将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作为考核指导教师工作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生奖学金、评优等挂钩。为了建立学生创新指导队伍,要把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活动明确为指导教师的首要职责,通过工作量补偿的方法奖励指导老师,把指导创新和创新实践与老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
积极组建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如建立创新设计协会和电脑爱好者协会等科技社团。各院系邀请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或个人介绍经验和展示创新成果,加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教育,努力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队伍。同时,通过举办品牌学术科技报告,定期举办各类科研创新讲座、创新实践报告会和参观科技创新成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各院系应结合专业特点,内部挖潜,外争资源,筹建一批培训基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搭建平台。除校内基地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采取多项措施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增加科研立项项目数量,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1]方云东,陈曦.大学生科技创新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陈辉,黄朝晖.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3]张建和.论我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林凌,庄文敏.普通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
责任编辑:陈冬梅
G641
A
1671-4288(2010)03-0133-02
2009—09—1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辅导员骨干专项“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项目编号08FD3053)
张华(1972—),男,山东诸城人,潍坊学院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