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以走向自己的反面

2010-08-15 00:48张爱国
湖北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强迫性灌输创造力

◎/张爱国

著名学者南怀谨先生曾说过:“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残害我们的幼苗!”对此我也深有同感。现有的应试教育把我们的孩子害得很苦,而许多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无意识地充当了帮凶。以发展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扭曲,而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教育何以成为生命杀手

活泼好动、贪玩爱闹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快乐的心情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可是我们的教育却使孩子们陷入日复一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他们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生活里充满了劳累和辛苦。这些都源于家长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孩子上了重点小学才能上重点初中,然后才能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才有好工作、好未来。因此,从上幼儿园开始,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学业优良,能读重点学校,所有的期望都变成了孩子无形的压力。

儿童、青少年时期,人的可塑性、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都很强,是人的最佳发展时期,但是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因此,发展的程度是有限的。如果制订过高的发展目标,儿童、青少年被迫接受超大量、超时限的学习内容,就会长期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和生理负担,会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乃至全部生命力量进行强迫性透支。

“我们不喜欢这个世界。学习的压力真的很大,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希望你们能够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将来,不要像我们竟输给了学习。所以,我们必须选择离开。”2004年3月11日下午,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的两名女高中生,在写下上面这些遗言后,拥抱着从楼顶跳下。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为什么她们年纪轻轻却选择了结束生命呢?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重压使她们感到忍无可忍,是因为精神的折磨使她们感到度日如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沉重、灰暗和绝望把她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生命的留恋遮蔽得无影无踪。

教育,应该是生命成长的雨露阳光。如果一种教育走向了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对立面,甚至成为生命的直接杀手,那么,它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它的道德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受到质疑呢?

应试教育迫使孩子透支健康和生命

儿童、青少年应该是与“朝气蓬勃”“生龙活虎”“花样年华”这些美好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无处不在的应试教育迫使孩子们透支健康和生命,导致中小学生体能素质不断下降,花样年华黯然失色。

中小学生在学校整天忙于上课,写作业,很少参加运动。有时候,体育课还会被文化课挤占。每天必做的课间操,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只是随便地挥舞一下手脚,根本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休息时间,很多学生都被送进各种培优班、特长班和兴趣班,还要写各种课外作业,经常夜深人静还不能睡觉,基本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根据人的生理需要,小学生每天应该睡10小时,初中生睡9小时,高中生睡8小时,否则,就会影响肌体的修复速度,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在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难以摆脱这种状态,其结果,导致中小学生近视眼、肥胖症患者比例逐年上升,肺活量大幅减小,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等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有人曾说,一个人没学好文化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而身体不好则是废品,此话不无道理。对于个人而言,身体不好是人生之不幸。但是,如果一种教育会摧残学生的身体,那么它就有可能将所有学生都变成身体素质差的“废品”,这将是国家之大不幸!

应试教育降低人生的幸福指数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及个人追求成名成才的期望愈加直白、社会对人才判断标准的愈加功利,导致了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影响了孩子潜能的全面培养,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疲劳感(审美疲劳与学习疲劳)、厌恶感,甚至恐惧感,最终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急剧下降。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应试教育环境中,疲劳感、厌恶感,恐惧感将会转化成孩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生活态度,成为定势,进而转化成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有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心理灰暗,甚至悲观厌世。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孩子的亚健康心态长期得不到化解,消极情绪日积月累,还会转化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演化为极端行为,从而危害社会,损害家庭,自毁前程。

也许家长和老师都会说,让孩子们拼命学习,是为了使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这无异于向世人昭示:他们要以牺牲孩子现在的快乐和幸福为代价,去帮助孩子追逐未来的快乐和幸福。我认为他们难以如愿以偿。因为透支健康和生命的教育过程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大大降低了成长的幸福指数,违背了自然法则和人的成长规律,甚至摧残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孩子处于亚健康心态,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知识淹没智慧,创造力奄奄一息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至理名言,但我却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全面地、普遍地实行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超大量、超时限、超深奥、超单调的知识灌输,即强迫性知识灌输,将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严重抑制了创造力的自然生长。知识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异化力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是一个不完整的、失败的教育过程。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而智慧是创造力的启动、凝聚和扩张力量。可惜,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日子里,在被强迫性知识灌输狂轰乱炸的校园生活中,知识犹如滚滚洪流,将智慧深深掩埋,或将其冲刷得千疮百孔。在此情况下,智慧无力引领和组织知识做合理、有效地排列和组合,所有的知识都急于在孩子的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争先恐后,急急忙忙,跌跌撞撞,让发育中的大脑感到苦不堪言,不堪重负。

强迫性知识灌输对创造力的挫伤,起源于它对好奇心的无情扼杀。缺少好奇心的引领,没有求知欲的驱动,没有主动的探索和思考,没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思维方式在被动接受中成熟,行为方式在消极应付中定格,年轻的心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未老先衰……

有识之士纷纷大声疾呼:“当教育也成为了批发市场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个性和创造力呢?中国现在的教育就是流水线和批发市场,教师追求的是规模效益,所有的个性和创造性经过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加工’都变得荡然无存,这也是我们空有大批的博士硕士,却没有像样的科技成果的症结所在。”

为什么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我们身边出不了大科学家和大师?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不接着追问: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基础教育是不是不利于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呢?回答是肯定的,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基础教育,在抑制创造性人才成长方面,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猜你喜欢
强迫性灌输创造力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关系: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