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新实践美学的几个关键命题

2010-08-15 00:54:39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张玉对象化异化

侯 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再论新实践美学的几个关键命题

侯 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新实践美学自出现伊始,便不断遭受着各方面的诘问和质疑,但是,新实践美学以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的观点为哲学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在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接触中,国内一些青年学者接受了这些思想并以之为武器对新实践美学发起新一轮的攻击,但新实践美学也在讨论中不断得以反思和发展,变得更具生命力。在几次论战中,更是坚定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观念以及将实践划为三个维度,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的思想。新实践美学的生命力就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上。

人的本质;美;实践;话语实践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实践美学凭其开放的、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且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体系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随后就一直受到后实践美学和其他保守派学者的质疑,对实践美学的关键性命题,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张玉能先生领军的新实践美学提出的实践有三个维度观点的不遗余力的攻击,但是事实真的是像那些批判者所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践踏”吗?事实绝不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并且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更是创造性地把美放在对象化实践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实践美学的学者们通过对《手稿》实践的理解,丰富了实践美学的内容,更在论争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修正,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使新实践美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以及现代性阐释,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新实践美学的中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在对象与主体的实践关系之中,在实践创造的自由之中,辩证而又全面地揭示了美和审美的存在本体。因此,要了解美的本质,首先应该先正确理解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含义较为宽泛,但总体来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的本质的内在层次即人的需要。只有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人不至于饿着肚子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发愁的时候,才有能力和精力去欣赏自然界的美,去赞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去感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第二层是人的本质的核心层即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所提到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一般的、决定人的本质的劳动,并不是指“异化劳动”,是那些具有实践创造自由的本质的“一般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着上人的色彩,从而与人发生审美关系,而这样“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第三层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层即社会关系的总和。“美和审美也是在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对象化,用一个现在比较时髦的术语来说就是‘主体间性’的对象化。”[1]马克思十分重视人与人、人与他人社会关系,并把社会关系看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美和审美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社会关系的自由实践或实践自由的表现就是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一切人的感觉,包括美感能力,都是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历史地形成的。所谓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实践作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符合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也在《手稿》中强调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必要性:“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2]83美就在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对象化使得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自然、社会、人本身)之上就是美,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人的意识之中就是审美(美感)。所以,美必定是对象性属性。然而,美这种对象性属性又是离不开人、人类社会的存在的,因此美又是关系到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属性。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因此,章辉在论文中对蒋孔阳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进行批判也是没有道理的。[3]

二、实践的三个维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19“改变世界”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实践。自古以来的哲学家们总是从某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前提出发来解释世界。一部分认为世界是某种精神的存在,如柏拉图的“理式”,黑格尔尊崇的“绝对精神”;另一部分则认为世界是由某种物质构成,如古希腊毕达哥斯拉认为的“数”,德谟克利特认为的“原子”。然而,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理解世界并将世界看作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重要基础,实践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所有的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分界线。实践究竟是什么呢?章辉认为,实践仅仅是一种现实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但这种理解实际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变成了跟以往的机械唯物主义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论,完全忽略了实践活动中人的作用,仍然把实践归结为物质活动,对实践中的精神性因素视而不见,这种理解是狭隘的,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神。任何一种人的物质生产劳动都蕴含着某一特定人类的精神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始终伴随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不但包含了人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活动,还包含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升华自己生命境界的精神活动。

更重要的是,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怎么可能会只局限于单一的物质生产活动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实践又包括生存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就将实践的内涵由单纯的物质生产扩展到包括精神生产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事实上,实践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实践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三个层面构成实践整体。张玉能教授在《新实践美学论》中指出:“人类的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因此,实践也理应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5]20对于新实践美学的质问主要集中在是否应将“话语实践”列入实践范畴。

20世纪中期出现“语言学转向”,语言由以往的媒介或工具上升为文学的本体性属性,语言的能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研究语言哲学、语言学的论著,但是我们可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语言论维度的时候,以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为指导,充分吸纳西方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成果,来建构起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语言论维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话语的重要性。“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也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一个接一个的清晰的音节。”[4]81“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6]377就这样,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语言作为实践性的活动(话语实践)——一种中介的身份沟通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一方面,语言(话语实践)是一种“实践性的”意识;另一方面,语言(话语实践)又是一种直接实现思想(思维的成果)的实践(活动)。同样,语言一方面具有物质的形式,“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另一方面语言又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因此,语言(话语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具有实践和精神、物质和意识的二重性的活动(实践)。[7]因此,话语作为一种实践,是可以成立的。

三、新实践美学应对挑战

新世纪之初,围绕着新实践美学的前途与发展,美学界展开了讨论,但在讨论中时常有“实践美学终结论”、“告别实践美学”等不负责任的言论出现,不少指责者其本人并没有对实践美学的理论及著作进行深入了解和研读就进行“为批判而批判”,不是很令人费解吗?杨春时在他的《走向后实践美学》中按照自己的理解阐释了张玉能关于实践的内涵,已经是歪曲了实践在新实践美学中本身的含义,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并没有深入研读蒋孔阳、张玉能的著述就提出质疑:“非本真的实践的两重性,即它一方面是异化劳动,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美。他(指张玉能)似乎在说非本真的实践既是异化劳动,又不是异化劳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8]杨春时振振有辞地提出这样的诘问,显然是没有真正理解蒋孔阳和张玉能的关于异化劳动与美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异化劳动与美是完全不能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概念,然而,在认真研读马克思的《手稿》时,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深刻揭露、鞭挞私有制社会的罪恶。“但是,我们从他和其他的著作中,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看到他和恩格斯极其重视人类全部的文化艺术的遗产,重视从希腊奴隶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珍贵的文学艺术遗产,而这些遗产,大多数都是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怎么能说,马克思不承认异化劳动能够创造美呢?”[9]238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虽然是不自由的,无法支配自己的劳动,但是支配他的人却能让劳动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劳动,改造自然,创造出新的产品。在被异化的劳动中,劳动者虽然感受不到美,可他们在主人的意图下,创造着美的产品。纵观世界文化史,那些壮伟的古代建筑、奇丽的人文景观无不是在这样的异化劳动下产生的。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无不印刻着统治者残酷剥削的罪证,但同时,它更是作为人类文化美的结晶而存在着。章辉在他的文章中认为张玉能教授的新实践美学是“误解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对于美学研究的意义,直接将哲学命题当作解决美学问题的法门”。[10]234章辉并未真正正视实践内涵的丰富性,也并未在开放的视域内理解实践概念,因此,其结论有失偏颇。

诚然,实践美学在体系和理论探索上仍需继续完善,但是绝不能因其在当前有些许问题还未解决就妄下断言。实践美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这样不断自我超越的实践美学还将会是新世纪美学的重要流派。

[1] 张玉能.人的本质力量与美[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章辉.实践范畴与当代中国美学[J].学习与探索,2009(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张玉能,张弓.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08(5).

[8]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9] 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0] 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ts occurs,it was subjected to many questions,however,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use Marxism Practical Materialism and Practical View as its philosophical basis,reflect the Marxist aesthetics’s vitality.When the 21st century comes,with the west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t thought contacts,the domestic young scholars accepted these ideas and use it as a weapon of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and to launch a new round of attacks on it,but new practice aestheticsand are also gets benefits from these discussions.and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become more vitality.In several controversies,we strengthen the concept which“Beauty is the objector of human essential force”,and divide the practice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material production,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discourse production.The renewed spirit of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shows on promoting and persevering Marx’s Practice Aesthetical thoughts.

Key Words:human nature;aestheticsand;practice;discourse practice

A Further Study to the Key Proposition of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Hou 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

B83-06

A

1671-2544(2010)02-0023-03

2009-09-30

侯 芳(1986— ),女,天津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龙 娟)

猜你喜欢
张玉对象化异化
热喷涂技术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及其工艺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汪仁斌、张玉设计作品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4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