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廉政建设的文化学视野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2010-08-15 00:47杨天保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廉政广西文化

杨天保,于 辉

1.玉林师范学院 桂东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玉林 537000

2.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硕士生,广西 桂林 5410001

边疆廉政建设的文化学视野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杨天保1,于 辉2

1.玉林师范学院 桂东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玉林 537000

2.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硕士生,广西 桂林 5410001

加强廉政文化研究,大势所趋。但是,“边疆学”学科体系中的边疆文化研究和“吏治”研究,皆有待转向。考察边疆廉政文化体系的历史构成及其资源特征,这既有助于完善“边疆文化史”,重新发现边疆“文化力”的多元形态及其基层社会的文化生命力,它更能探讨出一条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内生型”现代廉政建设新路。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是建构西南“廉政边疆”的一个极好实例。

边疆学;文化力;廉政文化;广西

前引:“廉政文化”在中国廉政建设虽然是一项基本国策和制度建设工作,但它更是一项深入持久的文化工程。培育一种高效有益的廉政文化,直接关系国民素质,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目前中国现代廉政建设工程已进入新阶段。就学界的总结与反思来看,新资源、新路径、新力量、新机制,决定了此项工程的成败与否[1]。此中,将文化的思考引入廉政建设,无论是进行理论探讨,还是开展实际操作,都已经是一个明显的变动。

例如,贾育林[2]、韩锴[3]、卜宪群[4]等学者……已先后立足于文化的视野,提出了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学术主张。2007年,由中央纪委宣教室与各省纪委联合编撰、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廉政文化在中国》系列丛书,还分别就“为何要构建廉政文化”、“为何要确保廉政文化的先进性”等理论问题作出探讨。尤其是,多种以“读经典”、“学理论”等方式出现的地方性廉政建设活动,亦层出不穷:宁波市2006年出台《中国廉政文化丛书》(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安庆市2007年策划《廉政文化在安徽》、青岛市2008年出版《青岛廉政文化丛书》(青岛出版社出版)、重庆市2009年初完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第1辑(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等……地方性区域逐年扩大,其意图都是尝试在社会基层“自下而上”地闯出一条建构廉政的文化新路。

可以预见,诸多丛书一旦沿着“进地方高校——进地方政府——进企业单位——进街头巷尾——进田间地头”这样一种普及路径,进入大众阅读和理解接受状态,起作用于当地,它最终都会在中国基层社会,再度激活出新一轮的文化热情和自信心。中国廉政建设问题,也就能真正“提升”为一种文化建设问题。

一、“廉政文化”还有多远:边疆地区的文化研究与“吏治”研究

迄今为止,中国边疆地区的廉政建设问题,既未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有效地纳入“边疆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又未曾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式进入边疆建设先进文化的理论视域。

目前,学者较多喜好研究的是边疆文化。例如,梁庭望先生“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周鸿先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与文化变异的研究”及其成果《西南民族现代化与文化变异》[5]等,其主调始终是桂滇黔等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或产业化问题。因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开发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等,皆成一时主流话语。

而廉政建设问题总会因其鲜明的政治性和制度性特征,从来就缺少一种文化学的研究趋向。所以,一旦想要去营造现代“边疆文明”,学者就会不自觉地将边疆廉政建设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及其资源形态,尽数排斥在民族文化或精神文明体系之外。例如,徐仲伟先生“中国西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持系统研究”、李资源先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及其成果《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6]等,类皆如此。而且,即便是杜家和先生撰就《关于边疆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痛陈缺漏,也仍无一字言及“廉政文化”这一独特现象[7]。

不过,近年渐入繁盛的“边政研究”,虽然已将此一问题予以简单的“约化”,转换成为其它类别性质的问题予以讨论,但多少又让人看出些好迹象。其中,通常所见到的边疆“吏治”研究,就大体涉足了廉政建设问题——学者考察历代中央王朝或边疆政治集团的治边理念、经营策略、职官设置和政风习气等,都已或多或少论及边疆社会建构廉政的诸多层面。当然,他们这样做,充其量也仅仅将廉政问题当作吏治研究的副产品。具体而言:

第一,古今封疆大吏,坐镇一方,其吏学思想、整饬方案及管理实践,皆为一时热点。例如,治理新疆的王树楠[8]、抚滇有声的高其倬[9]和梁毗[10];治桂不凡的张鸣岐[11]、在甘肃多年的左宗棠[12]、巡按广东的潘季驯[13]、经略西南的岑毓英[14]等……显是学者喜爱的对象。更重要的是,2006年10月,中国台北举行“中国历代边臣疆吏”国际学术研讨会,既催生出《边臣与疆吏》这一新果[15],又再一次推进了此类研究的深广度。

略就近年的博士论文选题来看,刘本军研究经略西南的鄂尔泰之后[16],王燕飞考察清代云南督抚张允随[17],牛小燕详论治边名臣松筠[18],黎瑛还专就新桂系的行政机制与政府能力做了深入分析[19],等等……彼此继起,其势不颓。其中,研究对象的驭官能力和吏事才干,皆是各自评品边臣边务的重要权衡。

第二,从单个的封疆大员转向边吏的群体研究,又以李大龙先生《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最为突出[20]。此后,因其发端,韩晓燕《齐鲁人与两汉地方吏治》[21]、李桂芳《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吏治与用人策略》[22]、蒋中锋《试论两汉王朝对西北地区边吏的任用特色》[23]、陈武强《试论北宋西北边区的蕃官行政法制》[24]、王敬荣《黑龙江边官边吏评述》[25]等诸多论著……无论是断代考察还是区域研究,皆接踵而来。

第三,从历代治边长策的宏大角度,言及边疆官吏的队伍建设问题,此中尤以云南大学方铁教授最为显著。方教授先后从事“汉代至民国治理云贵川桂地区思想及治策研究”、“古代封建边政与边事——西南部分”、“西南边疆史开发史系列研究”、“历代治理西南边疆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项研究,无一不涉足西南廉政问题[26]。

第四,梳理边疆地区历代职官系统的沿革史,自然也是从制度层面上考察吏治清明与否的有效路径。赵云田先生《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和《中国治边机构史》[27]已有论及。后来,马长泉先生做清代前期巡边制度研究[28]、张翅先生探析西夏监察制度[29]等,集中观测点,直接从巡察系统入手,更显明了。

总之,以上这些吏治研究成果,的确已为考察边疆地区的廉政建设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不过,吏治研究毕竟不能等同于廉政建设的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也不必然就是一种“文化力研究”!

二、边疆廉政文化研究的有效性

转变问题意识,突破边疆吏治研究和边疆文化研究的传统视域,将廉政建设的文化研究引入边政研究,显然有助于完善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完善一部以“廉政边疆”为研究对象的“边疆文化史”。

不难看出,中国历代边疆地区是否就存在廉政建设这一历史事实,以及是否能够建构出一份有供于现代开发利用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问题,对此,多数边政研究者心照不宣。换言之,传统地缘政治生态格局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及其衍生疯长的“汉文化输出论”,一旦提前潜入研究理念之后,中国古代边疆地区建构廉政的历史事实,反而就都成了无须理会的“伪问题”!一旦过多强调吏治研究,结果就会让研究者最终走到历史事实的反面,既难以促成问题意识的转向,又会让中国“边疆学”缺失廉政建设的文化研究,始终难以彰显出“廉政边疆”的历史画卷及其现代意义。

比方说,戴维新先生《民族地区新世纪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研究》[30]、胡月星先生《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展调查研究》[31]等学术成果,显然就缺少一种有效引入边疆廉政的文化学思考。而朱先生考察海南岛的“开疆文化”,并设计出一种现代干部培养方案——“从经济发达地区选派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以及从经济落后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亦仍然没有将边疆廉政视为必然的文化现象[32]。最近,由国家图书馆编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资政卷(图文本)》,更因缺少这种学术研究的支撑,让边疆廉政建设方面的文化内涵依旧付阙。名义上说的是“文化讲座”,但结果却让通晓边务边政的才干韬略,与廉己洁身、人文化之的德性需求,依然流为二事。总之,是否承认边疆廉政的建构历史及其文化形态,已是检验“边疆文化史”的一个有效指标。

第二,彰显边疆“文化力”的多元形态及其基层社会的文化生命力。

吏治研究,说穿了,也就是一种执行力研究。它多半遵循“自上而下”的路径,重点关注国家意志、政府设想、精英理念等,逐一向社会基层有效渗入的深广度。但是,廉政建设除了政治性、制度性特征之外,还极具民间性和文化性,它总还有一个相伴而行的“自下而上”的构建路径。此前,现代中国地方性廉政建设工作总予人以“隔靴搔痒”之感,总与基层民众隔着一层捅不破的皮,其弊症在于,官方的热情努力与民众的自警自觉,一直缺少一种有机的链接。官事与民事,难成一体。

可以说,无论是边关还是内地,中国基层社会中的民俗民情、乡规族约,甚至于禁忌风谣等,始终都是构筑廉政体系的文化母体。就边疆而言,中华“大传统”和边疆“小传统”的文化功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否则,中国历代边民俭朴拓边、精诚守边、勤劳兴边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质,也就无从说起。

所以,一旦将廉政建设问题“提升”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边疆文化的多元形态及其“区域文化力”——边疆社会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基层民众的文化创造力,以及传统廉政资源的现代性价值,就会跃然纸上;边疆地区的这些“后发优势”,也就会经由这样一种文化研究的思路,予以重新发现和利用;巩固边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性、自信心和“在地”意识,也就能获得新的思想养分。但问题恰好就是,一旦我们要考察边疆地区某种文化形态的“执行力”问题,这实乃吏治研究之短,而自非“文化研究”莫属!

第三,寻求“以边疆为本位,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廉政建设新路。

中国边疆地区多属少数民族聚居和移民屡兴之域,其廉政建设的民族性、边疆性和多层次性特色,既是中部和内地所不曾拥有的经历,更是理当予以借鉴的宝贵资源。但是,立足边疆这一特定区域、突出边疆廉政建设紧迫性的研究与学习趋向,尤为少见。李福海先生曾经从事过“中国政府廉政制度研究”,但罕有论述中国边疆。

如上文所述,中国廉政建设工程已进入新阶段,也开始关注到地方性和“内生型”建构问题——立足本土,结合地方实际,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自下而上”地系统性开发、利用地方廉政资源。但是,不可否认,多数依然偏重于“外引”——引入某种“先进”的廉政资源,而热心的依然是实现“外引”资源的“本土化”问题。所以,“内生”模式一直没有新突破。看来,边疆地区创建合理有效的先进性廉政文化,亦只能自行予以突破。

三、广西——建构“廉政边疆”举要

广西地属西南边疆,由于历史原因,区域文化构成复杂,“文化落后说”不胫而走,盛传经年。所以,其廉政建设的文化研究,首当要解答的问题就是:第一,广西是否存在某种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它又是如何建构完善的?第二,其廉政文化的系统构成和资源配置有何特征?第三,如何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这份廉政文化资源?

首先,“因俗养廉”和北“廉”南传的交织互动,总体构成了古代广西整部的廉政建设史。中原政权南征之前,“壮乡”原生态的岭南异俗,即是日后开展廉政建设的最早文化元素。纳土入籍之后,虽则汉人文化席卷而南,移民实边也好,儒学南传也罢,但原有的“壮文化”基因犹在起作用,并不尽然都是“汉文化”独领风骚。2005年由梁庭望等先生整理的《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33],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壮俗”养廉的一个缩影。相较于“革俗易化”的武力与血腥气,“因俗化成”的廉政模式,虽则日被“边缘化”,但仍以“在野”式的文化状态,形成一股不息的社会潜流,左右牵制着广西基层社会和西南边疆的稳定。所以,在“汉化”之外,总还有一个不断自足完善的文化系统规定了广西古代廉政建设进程。

其次,广西廉政文化的历史镜像,一般而论,大体受中原“强势文化”影响,依时间顺序,经历了汉魏清官文化、隋唐贬官文化、岭南科举文化、明清移民文化及商帮文化等诸多形态的演变。但是,理当清醒的是,这样一种镜像系列,说穿了,折射的仅仅只是北“廉”南传史,上演的无非就是广西版的“汉化史”。其实,并行不悖的还有另一种廉政文化生态,它以“失于朝而流诸野”的生存智慧,持久深入地制约着广西廉政文化格局。面临汉文化及其系载的意识形态,壮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确已是一种无奈的“弱文化”。但是,“弱文化”建构边疆廉政的功能,因其原生性、本土性和内生性情结,远非外在性的“强文化”及其“汉裔情结”可追比。所以,重新梳理边疆民俗规约与“廉政世家”的崛起等多元史实,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廉政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路径,这正是今日开发边疆廉政文化资源的关键所在。

最后,今天言说广西经济落后,任何学者都不能抛弃边疆贡献这一主题,更不能以“文化落后”咎责广西。广西廉政文化的长期性存在及其独特构成,既是历代建设西南边疆的必然选择,也是边民应对边务的思想结晶,更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当前,广西既有建设“文明边疆”的重晌,又有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圈”和实施“广西沿海一极”战略的新急务,所以,在廉政建设领域,拓开一条“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的“内生型”发展新路,将直接有助于提升边疆地区传统廉政资源的“文化执行力”,进一步激励和释放出本地区所固有的现代“后发优势”。

[1]李光.当代中国廉政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韩锴.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现代阐释[J].浙江学刊,2006(3).

[4]卜宪群.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道路与历史价值[J].社科党建,2007(1).

[5]周鸿.西南民族现代化与文化变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李资源.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7]杜家和.关于边疆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2).

[8]袁澍.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1)

[9]周琼.高其倬治滇吏治思想初探[J].思想战线,2002(5).

[10]古永继.刚正、清廉的隋代大臣——梁毗[J].云南师大学报,2007(1).

[11]钟霞.张鸣岐与清末广西烬代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2).

[12]马啸.左宗棠在甘肃[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13]韦庆远.“百粤行将遍,三春思转穷”——论潘季驯巡按广东的政绩[J].学术研究,2005(5).

[14]黎瑛.经略西南:岑毓英的思想及实践(1865-1885)[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15《]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边臣与疆吏[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刘本军.震动与回响[D].云南大学,1999.

[17]王燕飞.清代督抚张允随与云南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牛小燕.论治边名臣松筠[D].中央民族大学,2006.

[19]黎瑛.权力的重构与控制:新桂系政府行政机制与政府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0]李大龙.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1]韩晓燕.齐鲁人与两汉地方吏治[J].东岳论丛,2005(2).

[22]李桂芳.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吏治与用人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2006(2).

[23]蒋中锋.试论两汉王朝对西北地区边吏的任用特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24]陈武强.试论北宋西北边区的蕃官行政法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

[25]王敬荣.黑龙江边官边吏评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6]方铁.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

[27]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8]马长泉.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2).

[29]张翅.西夏监察制度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7(2).

[30]戴维新.民族地区新世纪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31]胡月星.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展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3]梁庭望等.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The Construction of Incorruptible Government in Chinese Bor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ology——Taking Guangxi for an Example

Yang Tian-bao1Yu Hui2
1.PHD,Research Centre,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Guangxi 537000
2.MA student,Department of Histroy,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28

With the help of Culturology,it is a obvious trend that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incorruptible government.But,at present,some studies on borderalnd’s culture and official-management have yet scarcely turn their 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In fact,inspecting the inherent cultural system resulted from borderalnd’s incorruptible government,including its historical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will be contributive to perfectly research borderalnd’s cultural history and to refind the strong power with a wide range of forms.Moreover,a endogenous new way originated in native place and ai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corruptible government,also come into being.For example,Guangxi is ca good case.

Borderland study;cultural power;incorruptible culture;Guangxi

C912.4

A

1673-8861(2010)01-0001-04

2010-01-18

杨天保(1971-),汉族,男,湖北黄冈人,玉林师范学院教授,硕导,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桂东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献整理工作和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现已在《浙江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合著《近代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对外关系》,获第九、十届广西社会科学优秀论文论著三等奖和第四届广西青年学术二等奖。于辉(1986-),汉族,山东青岛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廉政广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谁远谁近?
廉政之歌
广西尼的呀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