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名文化初探

2010-08-15 00:53陈小恒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街巷命名长沙

陈小恒

(浙江省慈溪市委 党史研究室,浙江慈溪 315300)

长沙地名文化初探

陈小恒

(浙江省慈溪市委 党史研究室,浙江慈溪 315300)

城市地名就是一部城市文化史,也是城市居民长期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对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来说,长沙地名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长沙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长沙;地名;文化

地名是个体地域的指称。“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注记地理实体或地域空间的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1]”因为地名真实地反映了城市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态和风俗等。地名被称为文化化石,分析城市地名可以为该城市居住环境变化、历史文化变迁、甚至精神信仰提供有意义的资料和线索。

长沙历史悠久,地名古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旧城建设的改造,许多名胜古迹多次遭到破坏,古城旧貌已经不存在,所幸真迹虽毁,但部分地名还在。这些幸存的旧地名已经成为直观了解长沙过去的重要依据,也给寻幽访古者借以心灵上的慰藉。

长沙地名的丰富是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更替、代谢而逐步形成的。据不完全统计,现今长沙纵横交错有1026条道路街巷,长沙地名以地名的通名作为统计对象,命名为街有218条,称巷的有498条,称路的有420条,称里的有126处,称大道的有8条,合计1270处,占全部街名的60%;其余命名较多的有:称园的52处,称村的58处,称坪的21处,称桥的23处,称井的72处,称塘的14处,称湾的12处,称子的13处,称岭的10处,称头的15处,这10种地名占全部街名21%;其他尚有62街名占19%。长沙街名压尾共76个字,可编成四字韵文《长沙街名联集锦》:“道路街巷,湖井渡塘,里径墅庄,池堤沟湾。阁殿桐魔,台局庙观,牌坑镇站,岭坎坡岗。村桥田山,园圃堆仓,咀口背杆,楼坪壁墙。洲门留香,雷靴边祥,岸城桐场。林侧套峰,厅子岔宫,头址板冲,尾亭港垅。[2]”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街巷地名渊源作系统地分析研究,除有助于考证已废的古迹遗址外,对长沙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当前长沙城市规划建设、对长沙地名的规范,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兹以《长沙市地名志》中所载1万多个地名中的近代地名为依据,对地名的渊源作一些分类研究,从而探求长沙地名的地方特色及其命名规律,窥探长沙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地理环境地名

(一)山岭地名

长沙地名中大部分地名都以山、岭、坡、冲、垅等字作为通名,如岳麓山、窑岭、识字岭、桐梓坡、涂家冲、左家垅等,还有一部分地名名为山岭的如麓山路、韶山路也均因路正对该山、路近该山或沿山麓而得名。这是古代长沙“三面云山一面河”自然环境的反映这些山岭地名为研究长沙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长沙市区有山岭地名95个。

(二)水文地名

长沙江湖相连,河道纵横,水井遍布,“湘水自南来,中贯县境,左靳沩,右浏涝,四水稍大,余皆小流,蜿蜒全境。[3]5”这是长沙多水文的基础。水文地名可分三类:一是江河地名,市区主要街道浏阳河路、湘江大道、潇湘大道都因路沿有关系河湖而名。二是湖塘地名,南湖路,新河路、西湖路、咸嘉湖路、仰天湖路等皆因如此;以湾命名的有12处,以渡命名的有22处,以池命名的有5处,以塘命名的有14处之多。三是井泉地名,市区共计有井地名72个,如伍家井、彭家井、水风井、白沙井等。长沙市区水文地名有196个之多,占总数的25%。

(三)方位地名

方位地名有两种:一是以某一地点或机构为参照物,来确定四周街巷方位,并用东、南、西、北、中、前、后等方位词来命名街巷。这类地名在长沙较多,如以旧城墙为基础的市区主要街道环城路,因各段在长沙城的所处方位不同分称为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等。贡院西街、贡院东街是因路沿清朝时期的衙门贡院的东、西两侧而名。清朝时期的府前街、府后街、府东街;西长街、东长街等都是其例。二是以该地所临山、水为参照物命名,表明二者之间方位关系。如现今人们常说的河西、河东是就湘江而言,岳麓南路、岳麓北路就是以岳麓山为参照系。市区共计有方位地名87个,占总数的15%。

(四)处所地名

以街巷所处某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来命名的地名,这类地名在长沙为数也多。楚湘、碧湘街等因路临近马楚时期的楚王碧湘宫遂袭其名,“五代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在此建碧湘宫,街因宫而得名。[4]85”马王街、马王塘、凤凰台、小瀛洲、王府坪、皇殿坪、三王街等古地名因地处后唐时期的马楚王都住所所在地,“马王街……因五代楚王之庙建于此而得名。[4]84”“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三街在一直线上,原均为明吉王府地名。[4]97”因此,三王街为明吉王府等历代王都的具体位置故名。市区共计有处所地名83个,占总数的15%。

(五)特征地名

某些街巷有其地理上、建筑上、功能上的鲜明形象特征,与一般街巷有明显区别,这些特征往往就成为该街巷的地名,犁头街、箭头冲、明月山、丁字湾、猴子石等因外部形象而得名。再如磨盘湾、草墙湾因其道路特征遂名,坡子街、狮子巷、黄泥街、红石岭、沙坪、流水沟、双井巷、九尾冲、五里堤、金盘路、燕子岭、碧湾街、瓦池等均属此类。市区共计有此特征地名59个。

六、坝闸、津渡地名

长沙地处江南水乡,市内河塘纵多,桥梁、坝、闸、埠、渡遍布,它们与市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其附近出现了一批以坝闸、埠渡命名的街巷名。如新河坝,古代原有新河坝,巷以坝名;长沙地名中以“津”命名的地方一般指渡口,如北津城,也有直接以“渡口”命名的,如朱张渡。“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5]”“灵官”是古代楚国王权与神权合一而形成的官僚系统,楚王是“灵官”系统的最高领导核心。古代河渡分官渡和义渡。驿步门义渡为清代长沙城第一大渡,位于今五一大道湘江大桥东端。“驿步门旧设官渡,因岁岁舟子私以为利,民多病涉。[3]15”故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起,官府倡修义渡,捐田产者甚多,于是设为义渡。“此外湘江上下游各小河上流均有津渡。[3]15”东屯渡、湖迹渡、成功堤、北津城、三汊矶等设名皆因于此。市区共计有坝、埠渡地名34个,占总数的6%。

二、古迹、史迹地名

(一)城垣地名

20世纪20-30年代长沙城垣先后拆除,但城毁名存。在《长沙市地名志》所载20个区片名中,“长沙县城垣……旧有城门十三。[6]”原十三大城门均列其中,即南门口、学宫门、大西门、小西门、小吴门、经武门、福星门、太平门、兴汉门、潮宗街、通泰街、湘春街、浏城桥等,至今仍是长沙的交通和活动中心。还有一批地名是以城墙上的桥及其便河命名,如刘城桥、培元桥、一步两搭桥、文星桥、司马桥、登仁桥、大椿桥、沙湖桥、落蓬桥、便河边等,这些地名勾画出长沙历代古城池的版图与变迁。城垣地名市区共计有36个,占总数的6%。

(二)官署、军营地名

长沙历代以来为湖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五代至宋朝时期又为都城,清朝末年两湖分治后又为湖南省会,官署、军营众多,许多街巷地名源出于此。碧湘街、小瀛洲、明月池、东牌楼、西牌楼、走马楼、司门口、三王街、西长街、藩城堤、老照壁、紫荆街等重现马楚王都和明吉王府的兴废及历代王朝的更迭;巡道巷、都正街、游击坪、县正街、学宫街等使人对长沙古代公署、衙门、学宫一览无遗;府正街、府后街附近是中央官署三省六部所在地,名实由此。藩正街、藩后街的旧藩署是清藩司街门(即布政使署)故地。有关经济机构方面地名则较分散,如盐道坪、粮道街是因清朝时期这里建有盐、粮官署而名;税务局巷是因清代在此设关抽分商木之税而命名。营盘街、银盆岭、校场坪、协操坪、先锋厅等军营地名则使人们联想起曾经波澜壮阔的古战场和威严肃穆的古军营;小营巷街道的银枪班巷是宋禁军银枪班驻地;夭水街道的后营弄则是宋后军步军驻地;银盆岭、校场坪等为清楚军营盘所在等等。市区共计有官署、军营地名75个,占总数的13%。

(三)寺观地名

长沙自古以来佛道诸教兴盛不绝,寺观祠庵遍布,给长沙城街巷地名以深刻的影响。以寺庙命名街巷的如开福寺路、玉泉街、铁佛东街、千佛林、斗姥阁、太乙寺、吕祖巷等均是其例。以观名街巷命名的如雷祖殿、玉皇坪、火宫殿、轩辕殿等等;以祠名街巷命名的有局关祠、青山祠等。市区共计有寺观地名54个,占总数的9%。

(四)纪念地名

长沙有一类地名颇有时代特色,如解放路、民主街等。纪念形势地名与政治关系密切,大多为政府颁发,而且还往往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而改变。长沙历代以来名人辈出,其中还有一种纪念著名人物的,如太傅里、定王台、马王堆、药王街、左文襄祠、中山路、黄兴路、蔡锷路等,这些地名让我们追寻着一个个历史名人的故事。市区共计有这类地名67个,占总数的12%。

(五)行市地名

长沙在唐代时期已“商贾并凑”,清末以来一直是湖南的经济中心。先秦以来,我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结构是一种严密封闭的街区模式。居民区——坊,商业区——市,被严格分开,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形成我国城市传统的市坊制度。工商业的繁荣在长沙地名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如“市”有赛头市、南岳市、暮云市、溁湾市等,坊有翟锦坊(今太平街太傅里)、鸡狗坊、安业坊(今坡子街一带)、升平坊、永丰坊(今五一大道西段一带)、孝顺坊(今黎家坡一带)、金甲坊(今潮宗街一带)、兴仁坊(今南门口一带)等。宋朝以后,市场出现专门市,这点变化也可从长沙地名中反映出来。潮宗街的米市巷南宋开始就是米市所在地;南正街的珠宝巷,清朝时富商所开的珠宝铺;以手工作坊命名的如至清初长沙就有烟墨巷、香铺巷、线铺巷、书铺巷、衣铺巷、当铺巷、肉铺巷、鸡鸭巷、钟表巷、扇子巷、鞋铺巷、面馆巷、茶馆巷、铁铺巷、铜铺巷、草药铺巷、油铺街、稻谷仓街、织机街、灯笼街、菜场坪、玉和园、豆豉园等。市区共计有行市地名126个,占总数的23%。

(六)移用地名

也称借用地名。即移用外地县市地名来命名长沙街巷。从整体看这一类地名在长沙并未有计划的在全市推广,只限于少数地区。借用省外地名的在长沙只有数例,位于开福区的邵阳坪旧时为邵阳商业帮会的驻地而名;同时位于天心区的钟山里、江宁里地名中的钟山、江宁分别为今南京的代称,此两地都曾是南京人聚居场所,故名。同时长沙还有一些地名也可以表明古、近代时期的移民历史足迹,如位于芙蓉区的燕山街,“相传有河北燕山府人徙居此地,故名。[4]217”

(七)人名地名

人名地名在长沙街巷名中为数不少,这是长沙名人辈出的反映。它可分为四类:一是名人地名,是以对国家对长沙有过较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名、号为路名。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以人名为地方命名的情况较少,尽管如此,长沙地名以名人名字命名的有很多,如中山路、蔡锷路、黄兴路等。二是人名地名,这类用作地名的人稍有名声,但其曾在此地居住,如太傅里为原来太傅贾谊故居地,朱家花园为清末民国时期富商朱昌琳的居住之地。三是官宦地名,这是因为该巷历史上曾有官员的府第、住宅,如左宗棠巷为清朝时期左宗棠居住地。市区共计有人名地名188个,占总数的30%。

(八)历史事件地名

地名源于历史事件,长沙有不少地名记载了传说中的故事。长沙县捞刀河从东往西流入湘江,相传河名与三国时关羽南下战长沙有关。落刀嘴、捞刀河、铜官镇、云母寺、半边山、勒马山、吊马界、箭头冲等一系列地名,相传也与关羽南下长沙与黄忠会战有关。长沙市区历史事件地名有35个,占总数的5%。

三、风土人情地名

(一)吉祥地名

也称愿望地名,人们希望避凶就吉,安居乐业,往往选用吉利祥瑞的字眼来名街巷或新建住宅,形成长沙众多的吉祥地名。位于开福区的一路吉祥、吉祥巷。位于开福区的兴隆巷,旧时长沙地铺多喜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以图吉利。古代多富商巨贾聚居,希望广开财路,生意兴隆,故称兴隆。天心区的连升街,地近贡院,取“连连上升”之义,故名。位于开福区的永兴街,表达了人们希望永远安宁,永远兴盛的愿望。地名中常见“安、泰、定、平、宁”等字眼儿,如太平街、永兴街、永安坊、安业坊、永丰坊、升平坊、兴隆巷、清泰祠等亦是如此。可见地名寄托了当时居民的良好愿望,祈盼社会安定,世间太平。市区共计有吉祥地名55个,占总数的9%。

(二)谐音地名

在长沙的街巷地名中,由于方言语音相同或相近,出现同音不同义的谐音地名,久而久之,原生地名却被遗忘,次生的谐音地名却成为通用地名。谐音地名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同音传讹,二是原有地名不吉或不雅观的,有意识地同音雅化,如位于芙蓉区的肇嘉坪为赵家坪的雅化;乐嘉巷为乐家巷的雅化;咸嘉湖路为韩家湖的雅化;阿弥岭原名峨嵋岭。富雅坪后讹传为副爷坪;位于芙蓉区的识字岭也为石子岭的雅化;位于天心区的师敬湾为司禁湾的雅化等等。长沙市区共计有谐音地名35个。

(三)家族地名

以聚居家族的姓氏为聚落命名在长沙较为常见,如家:伍家岭、袁家岭、晏家塘、侯家塘、左家塘、潘家坪、左家垅、蒋家陇、伍家井、彭家井、陈家湖、洪家巷等。长沙市地名以家族为其专名的共计125个,这也是长沙城市地名带有浓郁乡村气息的表现。

(四)村寨里弄地名

在长沙地名中通名以村、里结尾的有32个,如向韶村、望岳村、解放四村、桂花村、又一村;里:桐荫里、衡清里、裕敏里、谦吉里、协和里、锡庆里、堂皇里等,这是长沙农村地名建制的一种沿袭。

(五)景观地名

所谓景观地名,非指今日之风景名胜地名,而是指古代有此景观,后来景废沿用为当地的街巷名。这一类地名在长沙城虽不多,却反映出长沙曾经风景优美,风光无限好,同时为寻幽访古提供线索,如位于湘江中的橘子洲头因橘洲浮碧于湘江之中,因洲上盛产橘子而名,此为古长沙八景之一,地以此名。麓山路因位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岳麓上下而名,荷花池南宋时为府治,内有荷池,芙奠遍开,清初毁于火,建房后成为巷名,万春池又名四方塘,《三蕉余话》载:“万春池,吉王凿,即今大四方塘[4]222”水面宽阔,南有更衣亭,北有梳妆楼,曾为长沙一处名胜。朱家花园、西园、储英园、息机园、梅园、水月林、莱根香、芋香巷、柑子园、白果园、樟树园、荷花池等等都是以古景观得名,引人畅游长沙古代的私家园林和风景胜地。长沙市区共计有景观地名33个,占总数的5%。

(六)道德观念地名

人们为地方命名时,常常在地名中寄托某种愿望和感情,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在封建社会,儒家的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古代官员为地方取名时,使用反映其道德观念或政治思想的词语,如地名中以安、宁、昌、兴、太平、忠、孝、仁、义、信、福、永、和等,如孝顺坊、德雅村、仁美园、仁兴园、里仁巷、敦仁里、成仁街、益仁巷、忠信园、尚德街、永庆街、福庆街等,长沙地名与此相关的地名有46个,占总数的8%,这些观念原是封建的官方阶级提倡的,尽管儒家的政治后来发生了改变,但由于长期的宣传教育作用,它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个长沙市民的思想意识中。

7.民间传说地名

民间传说大多为产生于民间的神话故事或源于真实事件的故事。这类故事代表着老百姓的好恶、理想和价值观念,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寄托和追求的实录,因而体现于地名中便有了很大的稳定性。长沙地名中也有一批地名源自于美丽的传说,如落星田、化龙池、金线街、落星田、灵官渡、平地一声雷、回龙山、落刀嘴、鲇鱼套、宝塔山等,一个地名就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长沙市区这类地名有45个之多,占总数的8%。

“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7]”地名具有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历史文化是靠地名记忆而存在的,城市地名就是一部城市文化史,也是城市居民长期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地名的变迁是城市文化变迁的缩影,“从地名的文化功能看,它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是历史的化石,沧桑的见证,往往寄寓了当地的人情世态,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资源。[8]”销毁古、近代地名等于销毁城市的历史,因此对那些蕴涵健康、称谓高雅、影响久远的历史地名应尽力保留。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留住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强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必须从我们耳濡目染的一字一音做起……

[1]司徒尚纪.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J].岭南论坛,1997,(3).

[2]郑佳明.长沙风物大观[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199.

[3]辜天佑.长沙县乡土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5.

[4]郑佳明.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老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明]雷起龙,吴道行 等.长沙府志[M].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

[6]邹欠白.长沙市指南[M].长沙:和济印刷公司,1934:2.

[7]张晓涛.地名中的文化现象浅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8]刘信.城市发展与城市地名的演变 [J].城市问题,1998,(6).

Prelim inary Study on the Cultureof PlaceNames in Changsha

CHEN Xiao-heng

(Zhejiang CixiParty History Research Institute,Cixi,Zhejiang 315300)

Place namesare culturalphenomena.Place namesare the culturalhistory of the city,and also realand vivid reflection of urban inhabitant of long-term cultural psychology,customs,lifestyle.For a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city ofChangsha,the rich historical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the place namesofChangsha contain isan indispensableand importantpartof the study ofhistory and cultureofChangshacity.

Changsha;place names;culture

G122

A

1674-831X(2010)05-0135-04

2010-05-23

陈小恒(1975- ),女,湖南耒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城市文化史、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胡 伟]

猜你喜欢
街巷命名长沙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长沙之旅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边走边唱
我眼中的长沙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雨中的街巷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