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春
·书评·
科技人员的良师益友
——评《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循环经济科学工程原理》
刘兴春
进入21世纪,人类受益于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能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气候问题等的严峻挑战。如何解决或延缓上述问题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界的历史使命。发展循环经济是延缓乃至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法之一。为此,许多科研院所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相继出版了一批专著。金涌院士与Arons院士编著的《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可以说是这一领域著作的优秀代表。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循环经济的研究人员,能够读到如此内容丰富的专著并从中获益,感触良多。
在科研工作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不只是专业领域的问题,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实施难度、技术整合与优化等,还需调查地区资源、能源、技术力量的分布情况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区优势,还要考虑对居住在该生态园区内人们生活是否有影响,对该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物是否有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在《资源·能源·环境·社会》中都有体现。
该书从经济发展史、科技发展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角度,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领域的重大课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工程科学基础、再生资源炼制、生物炼制、能源与低碳经济等,英文部分则论述了代谢型社会、热力学——能量品质的计量、绿色与伪绿色工艺判别、生物界与工业界能流分析、复杂性等。中英文部分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循环经济的本质与内涵,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
英文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我国科技人员发展的障碍或瓶颈,令人欣喜的是,该书内容安排上中外两位专家分别采用中英文书写,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以为读者英文阅读和写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全书丰富的内容不仅对科技人员的工作颇有启迪,也为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提供了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经济领域的借鉴。
另外,著作中还十分关注科技研究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形成模式。在金涌院士书写的绪论中专门有一节“高素质人才的自我养成”为科研人员成长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在“人才素养四面体”一段中有这样的描述: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构成的四面体之间的关系非常神奇,无论你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在何处,越往上攀登,就可以发现这四者之间在研究方法上都是互通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对于高素质人才养成的过程而言,越早在思想上明确和主动实践上述原则,就会越早达到触类旁通和游刃有余之境界。
同样,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身需要补充自然科学、人文社会方面的甚至艺术方面的知识。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凡是科学艺术大家,无一不是如此,达.芬奇作为一位艺术大师,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造诣有目共睹;爱因斯坦就一位科学大师而言,艺术的境界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我国的科学大师杨振宁不仅在科学领域达到了一定高度,而且文学造诣颇深。
在科技领域的不断提高和坚持,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不断积累,也正是两位院士自身的真实写照。两位院士都已70多岁高龄,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力行,为读者呈现该书,实属可贵。该书中所涉及的工程科学领域的范围非常广,包括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科学等领域,相信,凡是涉及上述领域的技术人员都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