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为孩子一生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2010-08-15 00:44:26七台河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李冬梅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底子读书精神

✿七台河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李冬梅

·什么是语文

我们首先看看对语文的一个定义:语文是以语言教育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为目标的母语教育课程。这是比较理性的一个对语文的定位。

下面我们再看对语文学科的比较感性的看法。语文教师张祖庆这样说过: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语文,就是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这就把语文的功能说得很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一是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庄稼农作物,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也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的追求、文学的审美洋溢其中。可见,我们语文学习的家园,光有田园不够,还得有花园。暂且抛开语文的工具性,那么这座花园的意义是什么,怎么样去为学生建一座精神花园呢?更具体一点说,学习语文过程中如何为学生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呢?

今年黑龙江东部的5个城市中考联合命题,各科的考试说明由5个城市分别拟定。这个考试说明因为是5个城市共用的,所以就要照顾不同版本的教材。因此,有不少教毕业班的语文老师问我:“李老师,我们的教材有新增加的文言文,这几篇文言文考试说明中没有列出来,是不是就不用给学生讲了呀?”我问为什么,他们的回答也惊人的相似:“因为中考不考呀!”我听了真是倒吸一口凉气。我们的语文成了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这是什么观点呀!带着这样的思想去教学的老师,你怎么期望他会给我们的学生那种诗性的光辉、那种厚重的关怀、那种浪漫的情怀、那种崇高的灵魂!

今天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不去在意学生精神底子的铸造,那么我们是一定会后悔的。我先举一个例子:

前不久西安某中学一初三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下个世纪回母校”的命题作文。文中他写到:“2030年,我当了大款,坐着世界上最豪华的轿车回到母校,校长、老师夹道欢迎,漂亮的女秘书为我打开车门,我昂首阔步走进校门……跟老师随便谈了几句就让他们出去了。想到一个同学原来对我还可以,就对他说:‘哥儿们现在发了,少不了你的份,票子拿去!车子拿去!美女拿去’……”

看,我们的学生给自己的未来设计了一条什么样的“金光大道”。

反思这种现象,可以看出我们教育的缺失。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精粹我们的学生传承了多少。我们更关注的是哪个学生中考考出了高分,哪所学校获得了第一名。可是我们注意到学生精神的缺失了吗?因此,我要大声呼吁: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我们,应该力求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有人总结出了4点:

◎留下一手好字;

◎留下一手好文章;

◎留下一身的书香;

◎留下一个健全、完整的人。

对于前两点我不再赘述,我想谈谈怎样给学生留下一身的书香,并成为一个健全、完整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温家宝总理:

香港《文汇报》曾写到:温总理处理外事的风格可用3句话概括:“轻车简从而富有效率;坚持原则且谦逊真诚;不说外语、善引中国经典诗文。”第3句话说明温总理对经典文化的通晓。2004年3月的记者招待会上,对于海峡两岸关系,温总理引用了唐代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对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2005年两会,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借用印度古籍《奥义书》中的诗句,阐释中国政府对和平的企盼与追求,诗词原句是:“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这让向温总理提问的印度记者非常吃惊。他说:“我从来没想到中国总理会毫不回避中印两国间的竞争问题,而且回答得如此优美。”当然,最让人动容的,还是温总理谈到民生问题时曾经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温总理在如此重大的场合,引用如此诗句,表达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抱负,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所肩负的责任和义无反顾的承担,表现出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必胜的信心!

且不说温总理人格的伟大和功业的不朽,单看这满身的书香,我们也要为我们的总理而自豪。这诗词歌赋也是外交,也是力量,也是精神呀!

·怎么才能让学生成为有精神底蕴的人

汉语言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习练“反刍”式。如果其他学科好比马与羊吃草,咀嚼后送入胃中直接消化,语文就好比牛与骆驼吃草,吃进很多,再行吐出,咀嚼一遍,再送入胃中。因此,学生在少年时,要扩大阅读量,背诵经典,增强积累。

◎诵读经典诗文是为学生留下一身书香打好精神底子的重要方法

作家韩石山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我们应该多让学生读经典,因为有些经典,如果小时候不去读,很可能今后就永远不会去读它了。我们的成长是伴随着功利的,越是进入社会,功利性越强。小时候天真无邪,最是读经典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多为他们提供一些阅读经典的机会,读好了经典,也就为打好精神的底子奠定了基础。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始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中一株历久弥香的奇葩。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古诗文经典诵读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了积累的黄金时段。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也会这样问:“老师,你让我们背诵这些诗词和文言文,有什么用?我们现在又不用这些语言说话。”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个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孩子与一个单纯把语文当作工具学科使用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古诗积淀的慢慢发酵,量变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质的飞跃。

我们的古文是那么厚重深邃,简短透彻,这是因为我们祖先对书写的重视和书写的艰难。秦朝以前字要刻在竹简上,费时费力;秦时有了毛笔,字可书写在丝绸上,但这样很昂贵;汉代又有了纸,但又要受书写速度的制约。所以古人写文章特别慎重,即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宋代活字印刷术已经有了,可欧阳修还要强调行文简洁。古人在用字上下功夫,精练用字,力求准确与奇妙。所以多读古文、背古文可以使人深沉厚重。

◎阅读是为学生留下一身书香打好精神底子的主要手段

如果有人想用最小的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容纳悠久浩瀚的人类精神的历史,那他可以为这间屋子精心挑选书籍。不过,把书放在屋子里,并不等于拥有这些书籍,拥有一本书的真正意思是:阅读它,通过阅读使书的内涵进入自己的精神和心灵。

而一个人的心灵有多大呢?在有的人那里,它很小,我们说这样的心灵很贫瘠。可是怎么样才可以做到使一个人的狭窄的心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读书是特别重要的一条途径。

那么,如何指导孩子读书。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打好一个人“精神的底子”的着力点!这应该是老师和家长的共识。很多教师、家长虽然知道阅读很有用,但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却有误区。有人做过调查:

95%以上的学生都是爱看书的。而分成年龄阶段,就会得到这样的数据:3~6岁的城市学生中,95%以上是爱看书的,到了6~9岁,是75%左右,到了12岁右左,这个数值是60%不到,而初中生中,这个数值连40%都不到。

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不爱看书,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在与很多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说孩子不爱看书,但事实是:孩子只是不爱看他们指定的那些书。家长的过多干涉,必将损害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无益。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被调查的40位学生,共有362本课外书,其中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写作类的有257本,约占总课外书的70%。是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太功利化了!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极为不利,而且也会坏了孩子们阅读的胃口。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读书时拿着字典,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求立即查字典;或是要求孩子读书时务必要摘抄好词好句或背诵,或是要求通过阅读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当一种单纯快乐的读书行为,与过多的功利目标相结合的时候,读书还有多少乐趣可言呢?

要记住:读书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们做教师或家长的不要着急,要等待孩子慢慢把吸收进来的东西消化,然后酿出美酒。一开始不妨就让他们从看热闹入手,等他们走进阅读的门槛里,让他们自己慢慢学会选择、调整。

因此,第一,要选择孩子喜欢的书,第二,不要给孩子过早地看那些我们认为不错但不适合孩子的书。当孩子处于一个初级阅读的时期,首先的任务是培养他的读书兴趣。就像吃苹果,孩子看到那儿有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咬一口,很好吃,他就吃了。而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苹果有没有农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品尝应是愉悦的过程,而如果对它寄予太多的功利条件,这一过程将变成一件苦差事。如果有一天,孩子再也不想吃苹果了,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

1998年11有9日,美国犹他州土尔市有一个小学校长路克,竟从家里爬行到学校上班。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竟然在全校师生的集会上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着去上班。路克此言一出,立刻轰动全校。所有师生猛劲读书,连幼稚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读书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有的老师劝路克:“你已经达到了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不用爬了。”可路克说:“一诺千金,我一定要爬着去上班。”于是,路克7点离开家门,开始了爬行。为了不影响交通,于是在路边草地上爬。过往的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跟着一起爬。经过3小时,磨破5副手套,他终于爬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孩子们蜂拥而上,拥抱他,吻他……

新课程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口号,我们无意引导中国教师或校长爬着去上班,但我们能否看到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能让他的学生有读书的热情和兴趣,这位可敬的校长所付出的努力。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看!”父亲说:“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里解救出来而已。”

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话!我们的学生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谁去唤醒他们,让他们醒来——是我们呀!

作为一项为孩子精神“打底子”的工程,教育必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这种精神呢?答案仍然是——读书。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应当做到:丰厚文化底蕴,练就扎实基本功。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先从丰厚老师的文化底蕴开始。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哪有时间读书?其实只要你想读书,就会见缝插针。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休息,一种乐趣。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好处,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读什么样的书呢?一是要读专业方面的书,像吴菲的《不跪着教书》、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周勇的《跟着孔子学教书》、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郭道胜的《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都值得一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全国教育界的名家你不但要知道其人其事,而且要多读读他们的书,多看看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专场报告等。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仅仅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是不够的,还要读一些文学之类的书,经典之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

各年段都有必读书目,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古今中外名著等,每个学期读哪些书教师心里要有数。我们最好能跟着学生一起读,甚至要赶在学生读之前读。

当然,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自觉地把读书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当读书、研究和自我反思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成为一种必需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也就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假如我们的教师都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教师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那么学生的精神发展和成长就不成问题了。

苏格拉底喝了敌人送上来的毒芹汁以后,全身都僵硬了,还是微笑地注视着他最喜爱的黄金花,说道:“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他发光。”希望我们能够对语文的功能和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且会在今后更加关注孩子的精神的铸就和发展,让每个孩子身上的那轮太阳都发出灿烂的光芒。

猜你喜欢
底子读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37°女人(2019年6期)2019-06-10 08:48:11
拿出精神
底子和面子
视野(2016年13期)2016-07-04 19:06:39
我们一起读书吧
金玉良言
视野(2016年9期)2016-05-14 07: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