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铭,徐伟龙
(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太极拳以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思想为理论依据,不论是在技术体系方面还是在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方面,都贯彻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技术体系讲究以静制动、后发优势,文化内涵方面讲究谦和忍让、兼容并包。作为肢体文化符号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合体的太极拳文化从拳术、拳理、拳道方面,推崇和谐而被世人喜爱,使得太极拳在当今信息社会成为促进世界多元文明和谐对话的文明使者。
太极拳源远流长。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众多璀璨明星的一颗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起源,普遍认为是源自于《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武术上的体现。后经历朝历代不断深化,尤其从南北朝开始,历经唐代、宋代、清代,太极拳理论日臻完善,经过张三丰、王宗岳、陈王庭、杨露禅、武禹襄等拳界名师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现代太极拳。太极拳拳名始于永年武式第二代传人李亦畲的手订稿《老三本》。所以,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中国功夫的一朵奇葩。在传承过程中,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宗旨相通、拳架区别的不同流派,如陈、杨、吴、武、孙等流派。
太极拳内涵丰富。太极拳是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是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的科学健身并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古代武术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
太极拳锻炼不仅能够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得以提高,还能够面对信息爆炸、社会浮躁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通过太极拳以其入静、放松、入意的技术方法,使得习练者可以消除紧张压抑等心理病症。太极拳肢体技术体系是集人体生理结构、力学原理及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于一体的运动。在练习过程中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在生理方面能够提高身体各大系统的机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使各种不良症状得以缓解。通过锻炼在心理方面使练习者继承了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开阔了胸襟,培养了意志品质,精神得到了激励,减少了心理压力与负担。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能是利己的,通过利己实现利民,通过利己传播中华文化思维方式。
太极拳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太极拳的习练人群不受国情及地域的限制;不受性别、年龄、职业、体质的限制,体质弱者练习太极拳能够祛除疾病,促进血液循环,使各大系统的功能均有善于提高;体质健康者练习更能够增加身体的抵抗力,提高自身的机能,老幼病残皆宜;更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和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即使风雨天气也可足不出户进行锻炼。
“会通”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原文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会通”精神是我国古代哲学包含的基本精神之一。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岂之主张“会通”,并认为是中国优秀文化里面一个核心的东西。太极拳肢体技术体系和文化理论体系方面的“会通”,则是结合了儒家思想精髓得以体现。“会通”顾名思义就是融会贯通,是在“贵和谐讲中道”的中和性和兼容并包的包容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太极拳的肢体技术体系语言文化的交流使得不同的文明文化之间可以互相认知、理解、吸收。通过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理论方面运用对立统一辩证法,以达到不同文化间相互的否定之否定。在技术和文化理论体系方面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本土文化保持其自主性的基础上,彼此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完善,促进了由于历史传统、国情及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价值观的差异,而造成各国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使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完善,从而使各国间不同的本土文化避免冲突得以沟通对话,以促进各国间的多元文明的和谐发展。原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曾讲道:“太极拳作为信息社会的今日运动,如今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世界太极拳的交响曲正在奏响。太极拳是个极好的医疗体育运动,她可以补充西方现代体育之不足。成为世界的今日运动,是当之无愧的。”这足以说明太极拳是推动、促进世界多元因素和谐发展的文明使者。
周恩来曾经说过:“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着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习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太极拳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列,使其技术体系和理论文化体系得以整理、继承和发展并广泛流传。太极拳的灵魂在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哲学伦理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动静、开合、刚柔、虚实等阴阳变化文化内涵是太极拳的思想核心;礼仪当先、尚武崇德、团结宽容、重诺诚信是太极拳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哲学思想伦理方面体现在遵循易经的阴阳学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杰出代表。李小龙的截拳道功夫使中国武术震惊世界,而今太极拳风行全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众多国家一亿多人口在习练太极拳,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是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象征,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则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深受不同文明文化的接受和欢迎。正如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讲道: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文化事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不相称。在当今世界,中国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对世界作出贡献,更要在文化发展上对世界做出奉献。贸易顺差,文化赤字就是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现状的一个形象表述。邯郸学院正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为解决“文化赤字”问题探索一条路子,作出一点贡献。
为适应世界多元文明对话的时代潮流,邯郸学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组建了全国高校首家太极学院,设立太极拳学科专业,逐步实现太极拳由社会民间传承到学院式传承的转变。课程设置为七类:一类是大学生必修课,如哲学、马列、计算机等课目;一类是体育类大学生的必修课,如运动力学等课目;一类是国学,如《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国学课目;一类是国粹,如国画、书法、戏曲、中国乐器、针灸、中医保健、中餐烹饪等课目;一类是外语,按培养方向设置各国语言课目;一类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目;一类是太极拳拳道、拳理、拳术。共约六十多门课程,经过四年本科教育,培养能与世界多元文明对话的复合型人才。
到国外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与渠道,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多元文明对话的重要贡献。邯郸学院太极学院将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教学工作。太极学院培养的学生完全符合孔子学院派遣教师的要求。邯郸学院太极学院主动申请国家汉办,争取每一个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配遣一名太极学院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担当文明使者,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现孔子学院的宗旨。
邯郸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文化底蕴丰厚。数千年的文明史形成有10大文化脉系。如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邺都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梦文化、太极拳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对国外游客有强烈的吸引力。
邯郸广平府(今永年县)是“太极拳”称谓的诞生地,是杨氏、武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历史悠久,发源地纷争不断,但“太极拳”一词得到国家认可,确实是在河北广平府。《清史稿》卷五百○五《艺术四》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这里的河北就是指广平府太极拳,这是最早见于官方史书的记载。
目前,在我国被武术界认可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等 5家,邯郸独占两家,即杨氏和武氏太极拳。在全世界一亿多人练习太极拳的人群中,有 80%练的是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非常适合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国家颁布的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均简化于杨氏太极拳。邯郸学院太极学院就在这片沃土上诞生。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它地处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以灿烂的中华文化课程设置招收留学生,传授太极拳文化,为世界多元文明对话、和谐共处、共赢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