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朝䶮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甘肃庆阳 745000)
简析马斯洛的创造理论
吕朝䶮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甘肃庆阳 745000)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不是新成就的诞生,不是理性工具主义的产物,创造性的问题首先是创造性的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就必须承认人的创造潜能,必须尊重人的个性,必须使人获得人性的丰满或自我实现。这种创造性只有经由原初过程、次级过程、整合过程才能充分实现。
创造;丰满人性;自我实现;过程
胡锦涛 2006年 1月 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为基础,只有有了充足的创造性人才,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有望实现。那么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呢?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关注和借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创造理论。
创造,首先有一个着眼点的问题,即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人的身上,还是放在物的身上?更进一步讲,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创造性的人格上,还是把重点放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上?虽然这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但在实践上,人们对它们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重心放在了创造的最终成果上,由此,创造就变成了专家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开发。马斯洛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创造观,并对这种创造观展开了批判。
1.1 创造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到底谁具有创造性?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创造只属于科学家、发明家,因为只有他们才研制出了新东西,发明出了新事物。但马斯洛认为,从根本上讲,创造来源于人的天性,是人的自然潜能的迸发,因而人人都具有创造性。如果我们把创造性仅仅局限在少数所谓天才人物身上,这不但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创造潜能的极大抹杀,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和歪曲。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创造潜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人性就不可能达到丰满的状态,也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地步,同时,又由于把少部分人固定在创造的位置上,使他们的人性单极化发展或畸形发展,从而使人们认为“天才”就是疯子,就是不正常的人,这样,也造成创造之人的不健康人格或病态人格,最终丧失创造当中的人性因素和人性的光辉,使创造也变得危险,乃至危及人自身。因此,马斯洛得出结论:“创造性的问题既不是创造产物、创造行为的问题,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1]157
1.2 创造不是新成就的诞生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创造一定是新成就的诞生,没有新成就的诞生,就不能算是一种创造。马斯洛认为这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因为创造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最终显现出一定的成果,把这种成果和这种过程相比,这种成果是微乎其微的;二是创造一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完成的,要得到创造性的成果,就必须先培养创造性的人,如果人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创造性的成果。所以,从根本上讲,创造绝不仅仅是新成就的诞生。正如马斯洛所说:“不能简单地以成就的多少衡量创造性的高低,亦不应将创造性研究限定在某些传统的领域,看成少数人具有的特权。”[1]158
1.3 创造不是理性工具主义的产物
按一般人的见解,创造就是人的理性思维作用的结果,由人的理性参与对事物的认识并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创造性的结果。马斯洛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在他看来,人之所以有理性的执着,并不是出自理性本身,而是丰满而健康的人性孕育的结果。他指出,仅仅抓住人的理性单指创造性的结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或“原子式”的做法,它在完整的人当中只取其一部分官能发展,这只能造就分裂的人格,而不能指望带来创造性的成果,不但如此,还会给人带来这样一些恶性的结果:主体性的遗落,个体性的丧失,人的整体性的消解[1]79-80。他还警告说,单凭理性,这是一种“科学的客观”,它只强调价值中立、情感超脱,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科学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可以同样被好人或恶棍利用,纳粹的集中营就是一个例证”[1]19。所以,创造绝不是理性工具主义的产物。
抛弃了创造就是物质成果诞生的论调,马斯洛就把目光放在了人身上,试图从人身上来解决一切创造性的问题,从而也形成了他较为完整的创造性人格理论。
2.1 创造人性的设定
马斯洛的创造性人格理论是从最基本的人性开始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谈论人的创造性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面对一个问题:人的创造性是天然地就蕴含在人的本性当中,还是通过后天的训练附加在人的能力当中?尽管人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马斯洛直言不讳地回答:“创造性的问题首先是创造性的人的问题。不能脱离创造性的人孤立地谈论创造性的本质。”[1]158-159创造性天然地就包含在人的潜能中,“个人朝着心理健康或人性充分发展的方向每前进一步,都会附带地使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有创造性。”[1]163对这种创造人性的设定,马斯洛是按这样的逻辑推理的:首先,“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高于一般动物的,实质上是生物基础的内部天性,这种内部天性是似本能的、内在的、特定的、‘天然’的,即有一种可觉察到的遗传决定性。”[1]202其次,“这一内部天性是热爱、创造性、娱乐、幽默、艺术的根基或源泉”[1]203。再次,“有了人性潜能的实现,有了人格的健全发展,知识的获得,能力和技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均会作为副现象散发出来”[1]239。所以,马斯洛坚信人的创造潜能,要求人们必须承认人的这种潜能,强调“一定不要忘记自主的自我和纯粹的心灵”[1]230。
2.2 个性的尊重
按照马斯洛对人性的设定,既然人的本性天然地就蕴含着一定的创造性,那么,只有我们善于保护这种潜能,善于挖掘这种潜能,人的创造性才会显现出来。如何达到这种目的呢?马斯洛认为,根本的办法就是尊重人的个性。今天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明天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凸现。他说:“由于人的这种内部本性是好的,或是中性的,而不是邪恶的,所以最好让它表现出来,并且促进它,而不是压抑它。如果容许它指引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成长为健康的、富有成果的和快乐的人。相反,如果人们的这个基本核心遭到否定,或者受到压抑,那么就会引起疾病,引起成长或自我实现或完美人性的不足。”[1]203-204所以,尊重个性本身就是尊重创造。他把这种尊重渗透在了各个方面,他说:“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只要我们放弃对他们应该如何的规定,我们就能把他们视为美丽的,非凡的,可爱的。”[1]199我们“要倾听自己内在冲动的呼唤”,“要倾听自己兴趣、爱好的呼唤”,“让自己的天性、潜能自发的显现出来,使之成为行动的最高的法庭,而不是倾听父母的教训、倾听教会的、长老的或权威的、传统的声音”[1]155。在教育方法问题上,他主张抛弃强调外部灌输的“外在教育论”,实行能够尊重学生个性的“有帮助的任其自然”的“内在教育论”[1]236。
2.3 丰满人性或自我实现的获得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创造性的问题上马斯洛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人的创造性更多的是由人的人格造成的,是自我实现人格的副产品。他指出:“随着自我实现者人格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的成熟或表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会像副产品一样产生出来,并会投射、散发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某些产品或成就上。”[1]159很明显,只要有了丰满人性或自我实现的获得,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创造性。马斯洛说:“例如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主妇和母亲,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极平凡的工作,如果用陈腐的观点看,也许没有一件可以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但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全都是独立的、新颖的、精巧的、出乎意料的,因而可以称她是有创造性的。”[1]157他也猛烈地抨击了那些一味强调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的纯科学教育的观点和做法:“教授事实有什么用?事实多么快就变得过时啦!教授技术有什么用?技术也很快就过时啦!在教育上我们应尝试去创造一种崭新的人,他能随遇而安,能以变化为乐,能即席创造,能满怀自信、力量和勇气对付他毫无思想准备时面临的情境。”[1]163也就是说,创造性的发挥,根本途径在于有创造力的新人的培养。
虽然马斯洛非常肯定创造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人的创造性与丰满人性及自我实现密切相关。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仅把我们引导到发掘人的创造性的正确轨道上来了,但在这个轨道上,我们如何把人的创造潜能真正挖掘出来,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所以,马斯洛在解决了创造到底应该放在人自身内,还是放在外物上这个问题之后,就开始研究人的创造力形成问题,由此也形成他较为系统的创造过程理论。他把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区分为三个过程:
3.1 原初过程
又称初级过程、原发性过程,这是弗罗伊德首先提出来的属于无意识范畴的一个概念。弗罗伊德认为,这一过程具有非理性、非逻辑性、形象性(非言语文学性)、非现实性、矛盾并存等特征,非常不好。马斯洛对这一概念作了修正,认为原初过程作为人的无意识潜能并不像弗罗伊德说得那样恶劣和危险,相反,他认为:“人的无意识潜能作为人性的底蕴或人的深蕴的自我在本质上是健康的,他远比弗罗伊德说的无意识本能广阔,其中也包含着真善美等高级价值的追求。因此,原初过程主要不是本能欲望的满足的过程,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即感知和思维的无意识过程。”[1]160“我们的欢乐、幻想、欢笑、游荡的能力和对我们最为重要的创造的能力,都是出于这一无意识,出于这一深蕴的自我,出于我们自己的这一部分。”[1]161如果我们一改过去对它的压抑、防御的态度,“允许无意识潜能自由地表现,所带来的将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迸发”[1]162。正是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创造性灵感阶段,才构成“新发现之源、真正新事物之源”或“离开现存东西的新思想之源”[1]161。
3.2 次级过程
又称继发性过程、二级过程,这也是弗罗伊德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弗罗伊德认为这一过程是自我为压抑、降低需要的满足而使用的心理过程,它处于前意识或意识领域内,其活动受到现实原则的支配,继发性思维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性、逻辑性、抽象性 (言语文学性)等特点。马斯洛指出,人对创造性的发挥不单是依赖原初过程,还必须依赖次级过程,即合理运用意识、理性、逻辑、思维等的作用,因为“伟大的作品不仅要求思想的闪光、灵感、高峰体验,而且也要求艰苦的劳动,长期的训练,不客气的批评,以及完美的规范。换句话说,继自发性之后是深思熟虑;继完全认可之后是批评;继直觉之后而来的是缜密的思维;继大胆之后而来的是谨慎;继幻想和想象之后而来的是现实的考虑”[1]162。有了次级过程,人在原初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灵感、思想的毛坯才能被加工成具有创造性的成果,人类绝大多数伟大的思想和发明创造都是在次级过程中通过艰辛的理性劳动完成的。
3.3 整合过程
虽然人的创造性过程要经历原初过程和次级过程,但把二者彼此分割开来,只依赖某一个过程不但不能完成人的创造性活动,而且极有可能酿成病态人格:“要么如强迫型患者般不能坦露自己的天性,在理性、逻辑、秩序的高度控制下丧失一切诗意、直觉和幻想;要么似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般没有一点控制、理性、秩序和逻辑。”[1]162-163所以,我们要真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就要充分发挥人的整合能力的作用,进入发挥人的创造性的第三个过程,以整合的目光看待二者,让二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二者才能都健康成长,在各自的水平上增进人的创造性。马斯洛指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能够高明而有成效地融合和综合二者,“他们既能很好地沉迷于现在,在创造性的灵感阶段能较少控制、批判或注重理性,任由灵感、直觉、新思想的火花、人性的底蕴自发而自由的表现,又能在必要的时候进入到次级过程,让灵感或高峰体验的被动性和感受性让位给主动性、控制以及艰苦的劳动。正因为如此,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整合的创造性才作为其成熟人格的副产品,广泛投射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散发于他们的一切行动、思想、经验之中。”[1]163
总之,人的创造性过程就是由原初过程、次级过程、整合过程构成的。我们只要让每一个人既能在原初过程发挥人性无意识潜能的底蕴,又能在次级过程重视人的理性作用,同时又能在整合过程有效的使用人的整合能力,人的创造性就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1]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Analysis ofMaslow’s Theory of Creation
LU Chao-ya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and Admonition of Economy,LongdongUniversity,Qingyang Gansu 745000,China)
The famousAmerican psychologistA.H.Maslow thought that creativity is notminority’s franchise nor the birth of new achievements,and is not the outcome of logos instrumentalis m.It concerns greatly with personality.He also thought thatwe must admit human creative potential,and respect human personality,and make personality full as well as self-actualizing.So as to make full use of people’s creativity. In the same time,he thought this kind of creativity can be realized only through prime course,second course and integrity course.
creativity;personality;self-actualization;course
G40-01
A
1671-6876(2010)03-0272-03
2010-04-15
吕朝䶮 (1965-),男,甘肃合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和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