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考
《咬文嚼字》2006年第 5期登了篇《称谓十二问》,其中提到“老九”,第 6期对“老九”的来历作了“参考答案”,笔者认为这一答案不确切。
将知识分子称为“老九”古已有之。据元代郑思肖《心史》记载,元朝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把臣民细致地划分为十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知识分子)、十丐。
贺祥麟在《北京文史资料》第 64辑上撰文(《西南联大教授礼赞》)说,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薪水极少,时人谓之“薪水低于舆台(原指古代奴隶,后泛指从事艰苦体力劳动者)”,大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名次排在了国民党兵之下,有人把国民党兵痞叫作“丘八”,大中学生则被称为“丘九”,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排在社会阶层的第九位。
在“文革”时期,受极左路线影响,人们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划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知识分子名列第九。持极左思想的人认为“老九”还不足以表达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蔑视厌恶之情,就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臭老九”就成了知识分子代名词。梁漱溟先生曾写过《咏“臭老九”》,诗曰:“九儒十丐古已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如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假若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
随着国家结束动乱,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老九”、“臭老九”被人民彻底弃入“历史垃圾堆”,成了历史名词。
(西门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