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1中学 李小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入选了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根据教材中注释,该文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中有句“但愿长醉不用醒”,笔者以为“不用”有误,应该予以指出,以利后学。
查阅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的《国学经典文库系列光盘——唐诗备览》一书,李白的《将进酒》共出现两处:《全唐诗》卷017_021.【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李白)中该句为“但愿长醉不复醒”。卷162_008.【将进酒】(李白)中为“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种版本皆没有“不用”一说。
崇文书局(2005年1月第一版)出版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一书中《将进酒》原文为:“但愿长醉不复醒”(唐诗篇p71)。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一书选《四部丛刊》影明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中该句为“但愿长醉不愿醒”。朱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是目前大学中文系普遍采用的教材,具有普遍的权威性。
另外一些版本考证中也都只有“但愿长醉不复醒”和“但愿长醉不愿醒”两种版本,而绝无“但愿长醉不用醒”一说。
从诗词的意义角度来讲,“不复”是指“不再”、“没有第二次”等意。“不愿”是主观情感上不愿意,不想。“但愿长醉不复醒”是强调一种客观的结果,并且前面有“但愿”二字,可见诗人是希望自己就此醉去不再醒来成为一种事实,与全诗的意境浑然一体,表达极为准确,也符合诗词语言讲究凝练的特点,并且“不复”在李白的其他诗中也有体现。意义均与“但愿长醉不复醒”句相似,例如,《杂曲歌辞·北风行》:“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此外“不复”在李白诗中别无他意。
“但愿长醉不愿醒”,显然“但愿”与“不愿”都表示主观意愿,前一个“但愿”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不愿”,两个“愿”字相呼应,从而在情感上加重了“不愿醒”的程度,也有希望自己的愿望成为客观现实的含义在里面。李白在《舞曲歌辞·白鸠辞》中:“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表示自己不想为官作臣,摧眉折腰,只想“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志向,所以“不愿”倒也贴切。
而“不用”一词在唐朝诗人的诗词中也出现较多,但是多指“不需要”、“没必要”。例如,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武则天《早春夜宴》:“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顾朝阳《相和歌辞·王昭君》:“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张籍《杂曲歌辞·春日行》:“不用积金著青天,不用服药求神仙。”
既然“不用”是“不需要,没必要”之意,那么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认为,自己没有醒来的必要,反正自己没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就此醉过去就算了。这显然带有埋怨和不满的情绪在里面,有报国无门,以酒解愁的无奈在里面。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来看,这首诗大约作于天保十一年(公元752年),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作者游历祖国山水,早已洗脱红尘俗念,对官场早已看透,了无尘心,并且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全诗抒发的也是诗人洒脱不羁的个性情怀,毫无悲观失望之意,用“不用”不能体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情怀,反而带有一点郁郁不得志的无奈。
以此观之,笔者以为,“不用”不符合《将进酒》的整体诗词意蕴,应该是误用或版本错误,特与方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