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2010-08-15 00:50梁捍东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梁捍东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1)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梁捍东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1)

互联网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社会化、个性化、生活化、制度化的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诸多严重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视现实,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利用这一新载体和新手段,不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积极应对和赢得这场挑战。

新形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诞生刚整四十年,但却在最深的意义上改变着这个世界,改变着这个世界的一切。网络的强大功能和独特魅力,使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技术革命的范畴。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快捷便利和信息的海量涌现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受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战略机遇,带来极大便利,也提出严峻挑战,带来诸多问题。

一、网络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尺度。传统意义上,工具是人肢体器官功能的延长和扩展,而技术是这种能力得以显现价值的物质依赖和精神凝结。网络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远远超出“工具”、“技术”的意义。它以史无前例的规模、速度和深度改变着人的交往方式、社会行为、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世界。这种工具和技术可以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也在化金为铁为石甚至于腐土。异质的主体和异质的使用方式获得和产生异质的结果。冷眼旁观,网络触角现在已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演并将长期占据历史舞台。人类在自己创造的历史中改造着自己。

(一)网络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的主体性扩展。

无孔不入的网络触角四处蔓延,早已宣誓一个时代的到来。处于网络化时代的人的生存方式在悄然中趋于重构,且以对人的主体性的充分释解与巨大促进为特征。网络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它是人自身的创造,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的人的主体性扩张;而网络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则充分彰显了人与社会关系维度上的人的生活体验与思维方式,开辟了凌越时空、超越文化、跨越民族的自由沟通平台,实现了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对接。它在虚拟中演绎着“咫尺天涯”和“天涯若比邻”的现实,以超越具象的绝对时空让主体得以自由放大自己的生命体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的主体性发展途径。

网络生存方式在极大推动人的主体性扩展的同时,也必然改变着网络化境遇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交往、教育活动等社会运作方式。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泛滥”,也使人的主体性在极端化的境遇中面临着主体性畸变、主体批判性的缺失以及主体被奴役的危险。因此,越是现代化,人的素质越重要。而在人的综合素质中,首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爱恨交加的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得不直面的新课题。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特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信息化时代为适应以数字化、全球化、交互性和虚拟性等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其二,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受众全面客观的接触和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过程与规律、途径与方法均表现出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

一般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网络化生存方式下的价值教育形态,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差异。网络信息环境与网络化生存的特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亦即,网络化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的主导性、支配性与控制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弱化甚至消解。同时,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在主客体关系中却发挥到了极致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当前,在网络推波助澜下的社会潮流涌动、时代激烈变迁的深刻背景下,我们应当大力倡导社会性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与反哺。学校、家庭、社会而言,社会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而却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影响最复杂。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直面社会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新观念,落脚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着力于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念觉悟的整体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即相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共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都充分反映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或者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内在要求,都是一个适应社会与发展改造社会的过程。差异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注重形而下的具体践行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注重形而上的宏观导向问题。两者可以理解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一种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程,以适应、发展和改造社会,进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完美社会化目标的有效方式。

二、网络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分析。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的趋势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网络以其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可以传播最优教育资源,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独特优势,将担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由于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它在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高效手段的同时,也给人们思想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消极影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价值

1、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满足网络带来的人的主体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人的发展早已与网络密不可分,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网络的洗礼和影响。在网络之弥天大网的笼络下,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变成了与网络具有难解之缘的“网络人”。“网络人”的素质构成同样包含两个基本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导向功能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把网络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网络人”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提高了自身的组合、联结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传送到教育的客体,把日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更强大的社会整体,从而完成新的社会整合。

2、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了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开放性愈加明显,易变性更为活跃。一方面,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的内容。网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第四媒体,其便捷性与高效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生动性与交互性以及信息的丰富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特性,使得媒介环境的影响力大为增强且更为持久。

另一方面,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得以强化。虚拟环境的出现,影响着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从而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其具体表现在:虚拟环境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自发性与导向性;虚拟环境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渗透性与驱动性;虚拟环境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直观性与感染性。

3、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合网络社会中人的社会本质的新特点。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网络使得传统的社会关系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人的社会本质有了新的特点,如网络在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在传统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受到压制和隐藏的;网络使得交往的群体性与社会性变得松散和无序,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等等。这些新的特点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建立在原有社会关系基础上种种规律的同时,正视现有改变,不断调整思路与举措,增强有效性。

4、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合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与扩展的需要。

环境的改变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结果一定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构成要素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性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虚拟时空;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具有客观性和选择性;同时,教育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信息的冲击。

(二)网络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与耗散。

1、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淡化。

互联网的网络结构特性,决定了没有人可以统治它,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世界的一部分,都是自己的主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只要你自己肯定的,什么都是可以的”。这样以来,造成“个人至上”,“绝对自己”等错误思想充斥着网络社会。而且,“网络人”可以完全隐藏真实的社会身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任何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因为在网上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网络的高度自由很容易使“网络人”放纵自己的行为,忘掉自己真实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化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道德价值取向错位。

信息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际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交汇,造成不同的文化、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谁是谁非一时间很难让人有个清醒的判断。而且,互联网的大多数软件系统和信息是由西方国家发布或助推的。这些国家凭借网络技术和信息的优势,极力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妄图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渗透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对我国的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等造成暗潮涌动的侵蚀。“网络人”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留恋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可能导致部分“网络人”道德价值取向错位。

3、色情信息损害“网络人”的身心健康。

网络信息不好设防也防不胜防。网络的国际化使一些国家的合法色情信息毫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网络上的黄色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网上,要得到含有色情内容的图片、数字影像、文字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些网络垃圾对“网络人”的身心健康,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青少年大约五亿多,他们中有的生理发育还未成熟,即使生理发育成熟的青年,在心理方面也不成熟,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足,浏览了不健康的信息,极易在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产生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色情信息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亵渎了人类文明,对“网络人”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使一些辨别能力差,自控力弱的“网络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4、网络影响“网络人”的道德人格修养。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来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那些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年龄、性别、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网络技术得到隐匿和篡改,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戴上“假面具”。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要受到道德规范社会传舆论、风俗习惯等的约束。这两种存在之间有着十分巨大的反差。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空间,就有脱离社会现实而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必然会影响“网络人”道德人格的形成,使人格发生扭曲和异化。由于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网络人”与其他人直接交流机会较少,长期缺乏沟通与接触,势必形成孤寂、冷漠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懒得表露自己的情感,更不愿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和思想交流会被忽视,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会对现实中的人际交际产生抗拒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网络还可能导致人格虚伪,甚至造成人格分裂,出现道德人格的双重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中的创新理路。

网络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及精神世界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在网络技术迅速兴起的新的条件下,以网络为手段和载体,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机制、新方法。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探究网络本质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它有着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体的一些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匿名性、平等性、信息海量性、多媒体性、互动性、跨文化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特点,造就了网络舆论空间的超脱,它几乎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更加活跃。这种无障碍的网络舆论,打破了思想的屏障。人们在网络中的话语权是平等的,所以网络舆论也就能更加真实地表达出现实的舆论。相应的,网络舆论也就会对人的思想生活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疏导结合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意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软力量”,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接受科学发展观,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真正掌握并不断增强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主动权。坚决抵御封建文化糟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对于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网络提供基础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我们只有准确预测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网络只是任人使用的工具、手段,谁掌握它就可以加以利用,为自身利益服务。江泽民指出:“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鉴于网络对“网络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面对西方反动思想的渗透和腐朽文化的侵入,我们应该报以正确引导、积极构建的态度,来占领网络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面对网络传播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急剧变革,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研究并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把握信息网络发展动向,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途径上不断创新,发挥网络舆论导向优势,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强势,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网站。努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强有力的舆论环境。

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一方面,在宏观上,国家要积极组织中华优秀文化上网,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积极开发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就的网络,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有使用价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鼓励,支持和帮助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建立自己的网页,通过网络传播主流价值文化,陶冶“网络人”的高尚网络品德。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针对网络违规、失范现象,开展网上大讨论,设立专家热线,进行专题点评等,使“网络人”在开放、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分清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及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四)努力提高网络主体的主体性,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素质教育规划中。

提高网络主体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受教育者信息甄别能力,积极挖掘教育对象的潜能。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根据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科研方向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合理地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划;加大网络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突出强调和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把网络道德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系统中。在大中小学校的德育课和远程开放教育以及各种类型的成人的思想政治课中,增加网络操作的“网风”和“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网络人”对全球文化的识别警觉力、自律力和免疫力。在实践中改造自身,把网络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自我完善的追求,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网络道德建设,实现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

(五)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完善网络法制和网络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强化网上管理和监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化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促进宣传思想教育的有序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

健全队伍,加强领导。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努力探索网络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式。从现在起,必须明确具体部门负责,把队伍的培养放在紧迫的战略地位来抓,切实抓出成效来。

维护好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借助制度的强制性。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管理网络,预防、遏制各种不良行为的关键。

(六)网上网下结合,网上疏导与解决网下问题同步推进。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治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时效性和影响力;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到各项业务信息中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各项业务工作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让网民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但网上功夫还要和网下功夫结合起来,“言为心声”,网下功夫做扎实,心声问题解决了,就等于釜底抽薪。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已经并将继续迅猛的改变人类世界。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网络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充分认识网络宣传教育的新特点,开辟宣传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在运用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G41

A

1009-6981(2010)01-0080-05

2009-10-16

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0902005)。

梁捍东,男,法学硕士,河北体育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文化。

〔责任编辑郭清梅〕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