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讨

2010-08-15 00:44汪慧英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大众化大众

汪慧英

(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益阳413000)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讨

汪慧英

(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益阳413000)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具体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为此,必须探寻提出有效的新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马克思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的。它体现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映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内在要求。”[1]“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2]

一、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里的大众化是指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群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掌握到多数人掌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中国人民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是与大众化相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很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掌握,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联系在一起的。

当前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和变革,其一是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大众化的实践成果,都很亲近民众,所以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是中国主体文化的改造。马克思主义重塑了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文化的创造中融入了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得劳动人民真正成为新文化的主体,尊重劳动、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大众精神面貌的重要特征,并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面对观念变革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新环境,要大力弘扬主旋律,让多元价值观在实践中去伪存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永久魅力。

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只有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主导思想转化成为主体认同

作为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既要有理论魅力,又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学理支撑,也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人民群众既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象存在,同时又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而存在。”[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使之成为人民大众的政治信仰和精神武器,就要首先搞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由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精神武器,且使人民大众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也是为人民大众立言的,它具有大众立场,实现大众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指出的:“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4]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上,必须系统总结、反映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合理地评估当前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意义及其后果,阐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解答人民群众种种思想疑惑。在实践上,关注和改善“民生”,正视和消除政策调整对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总之,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倾听群众呼声,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充分反映民情。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理论诉求转化成为实践诉求

“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也可以大众化。”[5]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6]在学风问题上,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倾向,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要警惕经验主义倾向,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指导。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7]中国共产党敢于提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勇气的体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这是信息时代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的迫切要求。学什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和治国之策。我们不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更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和研读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还要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和最新科技知识,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世界最新文明成果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8]实践特色是大众化的本质诉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依靠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注重人民大众的实践诉求,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实践进程。因为,人民大众往往从他们关切的利益问题出发,以一种理论的实践效果和经验感知为根据,来决定是否接受一种主义或理论。由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努力通过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好的效果。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政治话语转化成为大众话语

话语问题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的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这不能成为排斥大众化的理由。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圄于书斋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晦涩难懂、食洋不化等话语或现象,是与大众化的要求相违背的。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拥有和掌握大众,“马克思主义必须因时而动适当改变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谋事策略,以实践中的人民大众为核心,让理论成为人民大众手中威力无比的精神武器。”[9]我们需要注重并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话语。就是说,我们需要把停留在政治文件和报告文献中的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易于被人民大众感觉、理解和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语言表述转化成为大众语言表述。即就是运用通俗易懂、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符合大众思维方式、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艾思奇在总结写作《大众哲学》时曾感叹:“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必须要在社会上或群众中广泛传播和普及离不开大众的话语。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单向灌输转化成为双向互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化大众”与“大众化”的双向统一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和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两个内容。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10]理论掌握群众,实质上也就是理论从外在于群众不断转化为群众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成为内在于群众精神的内容,成为与群众生存、命运直接相关的理论,成为群众用之改变自己生活的精神武器,从而自觉地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本质上讲,“大众化”终究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和思维原则内化为中国人生活的精神指针,变成大众身体力行的现实力量。在人民群众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生活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和真正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化作人们生活行动的具体价值准则,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沿着人道、和谐、正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挺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思维原则和辩证方法论将会在思维路径、方式上确保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的正确性和进步性。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向人民大众单向灌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必须的,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单向灌输,还必须采取理论工作者与人民大众对话交流、理性的理论教育与感性的榜样示范结合、高深的理论学习与人民大众的讨论联结等长效良性互动的方式。只有这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才能顺利进入大众文化的场域,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使人民大众主动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国内目光转化成为全球视野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就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同人类文明、时代潮流和世界未来联系了起来。在全球化的历史新格局面前,各种文明和制度相互碰撞,不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行为方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呈现扁平化、无界化、即时化特征,使传统的信息舆论引导调控手段相对弱化。特别是随着即时通讯、手机短信、新闻聚合、博客播客、搜索平台的发展和宽带、无线接入的普及,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获得者、发布者和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具备世界性视野和历史前瞻性,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把握住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辨清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趋势,积极参与全球性多元社会交往实践,合理应对全球化中的诸多矛盾问题,以全球性文化大视野对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利用国际舆论与全球思想对话、交流来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球性的思想空间。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和国家建设的稳定器。面对新的复杂形势,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破解难题中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1]谭献民,唐政.试论建国后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特点[J].湖湘论坛,2010,(2).

[2]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48.

[3]覃正爱.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M].红旗出版社, 2005.512.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5][8][9]林国标.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J].湖湘论坛,2010,(4).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4.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D6

A

1009-3605(2010)06-0037-03

2010-09-12

汪慧英,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黄有泰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大众化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设计为人民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