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成功的关键在创新

2010-08-15 00:44曹桂芝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制度生态

曹桂芝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两型社会建设成功的关键在创新

曹桂芝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应文化的新的社会形态。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创新。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的深刻性、全面性、艰难性与二重性特点。能不能正确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的关系,将直接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

两型社会;创新;生态化

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意味着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要从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要形成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应文化的新的社会形态。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好,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也好,都需要新的策略和思路,需要本质的创新和变化。创新的程度如何,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

一、两型社会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创新的艰巨性

1.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性特征决定了创新的深刻性

两型社会建设之所以是根本性的,一是因为“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特征。保增长是传统发展模式的重中之重,致使中国成了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污染排放国之一。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这条新路必须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实现发展模式的这种根本性转变需要从体制机制、生产技术、观念文化等多方位进行深度创新。二是因为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一个发展中的相对落后地区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如何做到既要确保经济发展又要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仅国内没有经验,国外也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2.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创新的全面性

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其落脚点是“社会”。这就意味着“两型社会”的建设决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内容上看,它涵盖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两型”建设包括了生产的两型化、生活的两型化和文化的两型化;从主体上看,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以及公民个人。这一特性决定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创新必须是全方位的创新,是一个创新性系统工程,不能只局限在某个领域、某些主体身上。

3.两型社会建设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创新的艰难性

两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主体多元、客体多样,客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主客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两型社会中使用的绿色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的生产,还包括了产品的创意、科研、投资、销售、服务、回收等一系列过程,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而各个产业和各个区域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其产业、产品与技术的转移以及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等都会产生相互影响,因而具有系统发展、系统调整和系统控制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改革创新都必须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决定了创新的艰难性。

4.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性特征决定了创新本质的二重性

既要发展又要尽可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创新的本意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谓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因此,发展是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两型社会建设,发展依然是硬道理,任何阻碍甚至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的所谓“创新”都是不允许的,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所开展的任何一项创新都必须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旨归。但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发展又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那种只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的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所不允许的。这就决定了两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与只需注重发展的传统创新有着质的区别,它的题中之义除了“发展”之外还应有“生态”二字,必须是生态化的创新。生态化创新的实质是如何在不增大环境负荷的条件下促进发展。既能促进发展又不破坏生态、既能保护生态又不阻碍发展的创新,是生态化创新的本质要求。只有实现了“发展”与“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化创新才能确保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二、生态化的制度创新是保障,生态化的技术创新、社会创新是动力,生态化的思维方式创新是前提

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系列的创新,而在整个创新系统工程中,生态化的制度创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保障,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化的思维方式创新则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

1.生态化的制度创新

由于制度对人们的观念和行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引导、规范、评价和保障功能,因而在创新性系统工程中,制度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对原有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调整,以规范和引导两型社会建设主体的行为。

一方面,转型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利益关系的社会问题,需要用新的规范来调节地区间、部门间、产业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离开了相应的制度引导和规范,将会导致动力缺失和行为失范,两型社会的秩序就无法形成,地区间、部门间、产业间、企业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最终必将会导致“两型社会”建设的曲折,甚至失败。

另一方面,既然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问题的解决就要先从规制人的行为入手,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其约束和导向作用,限制人们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引导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往我国的制度设计、管理体制都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为导向的,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理性的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当市场主体在生产中能够对所使用或损害的环境资源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而获得差额利润时,他便不会自觉地限制自己侵害环境资源的行为。因此,转变发展方式、限制人们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靠现有制度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重构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在这个框架里,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并且,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中。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其制度创新是生态化的。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一个尚不发达甚至相对落后的地区转变发展方式,靠诱导性制度变迁是不现实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去实现。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力推动者和倡导者,必须靠政府通过制定战略和规划、提出政策和措施去引导和指导两型社会建设。这与发达国家生态化制度的形成过程完全不同,发达国家生态化制度的确立经历的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渐进演变过程,经由民间到政府、由要素到系统、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践到制度的发展过程;而我国生态化制度的形成则是自上而下的突变过程,是由政府到民间、由系统到要素、由一般到个别、由制度到实践的过程。显然,后一种创新所肩负的责任更重大,面临的难度和风险也更大。可以说,政府的制度创新稍有失误就可能导致两型社会建设步入歧途、经历曲折,甚至以失败告终。因此,各级政府能否革除与两型社会要求相背离的旧的制度并制定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内在要求的新制度,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显得尤为关键。

2.生态化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必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首先,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纵观全球,世界经济强国都是技术领先者,其经济发展已不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更多的是注重质的提升,其产业、产品正在向高新、高效、高质和更加集约化、更加绿色化方向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负外部性极小。而以往我国经济之所以表现为一种落后的增长,关键就在于其量大质低,科技含量小而过于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只有全面的技术进步,全方位地进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其次,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技术创新是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往往被用于解决单一的增加经济效益的问题,从不理会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这样的技术创新范式从本质上具有逆生态性特征。生态系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是紧密相连、不能随意割裂并加以处置的,但在近代科学还原论的影响下,传统的技术创新把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分解成彼此割裂的、毫不相干的思维客体,并以单一的、功利性的目标作为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只强调杀虫剂是否能有效杀死昆虫、洗涤剂是否能彻底清洗污渍,而忽视其对所依存环境的现实或潜在的破坏与影响。可以说,自然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介入引起的,以致“科学技术严重地打乱了甚至可以说正在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体系”[1]。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突破这种传统技术创新范式的束缚,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型。所谓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是指符合持续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是能把人类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使创新成果既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又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质量的社会效益的技术创新活动。这样的技术创新活动除了考虑经济价值外,还应考虑资源环境成本,“创新过程和结果都要合理考虑与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技术创新体系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过程”[2]。显然,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并不只是某一类技术的总称,更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战略选择,它超出了诸如污染治理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生态环保技术的范畴,涉及到社会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生态化。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结果应该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创新产品应具有优良的环境友好性,即创新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二是创新产品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生态化的社会创新

如果说,技术创新主要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社会创新解决的则是社会领域的问题。所谓社会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新的社会行为方式、手段和途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用沃尔夫冈·查尔夫话说,就是指“达到目标的新的途径,特别是那些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控制方法和新的生活方式”。它强调的是通过对各种社会力量或潜力的调动来形成新的活动方式以实现原有活动方式所达不到的社会目标。

事实上,在以往的发展方式中,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方式也促长了资源的紧张和环境的恶化。要建设两型社会,就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而且要转变社会发展模式;不仅要形成与两型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技术能力,而且要形成相适应的社会能力。社会创新涉及的面很广,但其重中之重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创新。因为在生活方式上,公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十分淡薄,人们总认为消费什么、怎么消费都只是自家的事,只要自己愿意或消费得起就行。故而,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不再把节约当回事。另一方面,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的不断诱导下,消费者越来越接受甚至追求他们自己当前并不真正需要的消费品,导致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猎奇消费等过度消费行为,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度消费反过来又助长生产经营者不断开发和生产出更新的“过度消费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改变这样的消费行为,不形成与两型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消费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建设好两型社会。

应该说,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是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而忽视人们享受舒适生活的权利和要求;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追求舒适和享受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如何能够建立一种既舒适又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创新课题。”[3]

近年来,“绿色消费”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关于绿色消费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三层:第一,它是一种适度消费。既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也与自身真正的消费需要相适应。第二,它是一种生态型的消费。消费品生产的材料、工艺、生产过程都应该是节能和环保的,消费过程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工作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完成对消费品的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垃圾、噪音、污水、污气等对环境产生压力和破坏的残存物。第三,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和谐的消费,消费结果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在我国公民社会中,绿色消费行为之所以不多见,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缺乏试图这么去做的人或组织,而是缺乏支持这么去做的机制以及缺乏怎样去做的行为规范和渠道。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社会行为方式和交往规范的创新,特别是消费方式、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创新,在公民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共识,养成绿色消费的行为习惯,两型社会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4.生态化的思维方式创新

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固然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条件而言,则是必须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维方式。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首先是从思维开始的,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首先体现着一种思维活动及其定势,是思维活动与思维方式的外现。思维方式也是规定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及其对策的基本因素,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大政方针的调整,都首先标志着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发展。要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首要的前提是必须转变社会思维方式,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人类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演进中,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去行动,总是以功利性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了功利型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只以人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人的眼前利益为关注和思考对象的思维方式。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眼前利益,只关注人自身的需要,不关注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狭隘性、单向性、短视性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在功利型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的一切思维活动及在思维指导下的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最大限度地索取和占有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从自然摄取自身需要的物质利益,人类便不断地对它进行征服和掠夺,这种征服和掠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物质欲望的不断延伸而愈演愈烈。面对人类索取的无限性,有限的生态系统必然会变得日趋脆弱和恶化。人类迄今所普遍持有的功利型思维方式,是当今生态危机发生发展的诸多原因中更深层、更稳固和更广泛起作用的一种原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解决危机无法求助于产生这一危机的思维方式”。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危机是不可能凭借传统的功利型思维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的。只有让思维方式走出“反生态”的阴影,形成新的生态型思维方式,才能彻底消解现代性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型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有机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多样性与复杂性,主张运用生态学知识、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的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与矛盾。整体性、互惠性、长远性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与功利型思维方式有着质的区别。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功利型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对大自然的“征服”,把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推向了极端;生态型思维方式则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主客体和谐统一、共生共荣,强调人类在满足与追求其基本的需要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功利型思维方式在对待发展问题、在制定发展规划、在具体行为中,只是从群体本位甚至个人本位出发,而不是从类本位出发。生态型思维方式则强调,在不同代际之间,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在相同代际之间,既要考虑此地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彼地人的需要。

显然,生态型思维方式是与我们正在建构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建设两型社会所必须有的思维方式。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来思考问题,才会有与两型社会建设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

三、创新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创新,而创新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在创新过程中能否正确处理好如下两大关系。

1.创新与生态的关系

创新与生态的关系可分为四种:非生态导向下的非创新、生态导向下的非创新、非生态导向下的创新、生态导向的创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既不是创新的,也不是生态的,而是非生态导向下的非创新;环境“原教旨主义者”回到蒙昧蛮荒的原始社会的主张,只注重生态而放弃了创新,是生态导向下的非创新;许多传统创新以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是非生态导向下的创新。这些都不是两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对两型社会建设有益的;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保护生态,但并不能一味地为了保护生态而放弃创新、放弃发展甚至退回到原始社会的状态。建设两型社会,决不能脱离生态谈创新,也不能脱离创新谈生态,而是要把创新与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生态导向下的创新。以充分利用劳动力、充分节约资源和充分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创新,才是两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我们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等只有聚焦到生态可持续上,做到了创新的生态化,才能确保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

2.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是一个巨系统,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是这个创新系统中的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内又包含了许多的次子系统或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因此,任何一项创新都不能单打独到。创新固然要从某个子系统、某个要素上开始找到突破口,但一经突破就必须重视相关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配套创新,否则,创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

其次,就某一项具体创新而言,它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但在一个系统内,客体与客体之间有着错宗复杂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我们进行某项具体的创新活动时,思维不能只局限于对象本身去解决问题,必须有联系的、发展的、统筹的眼光和胸襟。否则,创新的结果也许对特定的客体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符合既生态又发展的要求,但是却有可能影响和危害到其他客体的利益,如污水、污气的异地排放等,这就产生了负外部性。这样的创新对两型社会而言只能算是“伪创新”,它无益于两型社会建设甚至有可能让其最终成为一句空话。

[1]弗·卡普拉.转折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6-17.

[2]易显飞.两型社会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4).

[3]诸大建.中国发展需要绿色创新[N].西安日报,2008-04 -21.

C93

A

1009-3605(2010)06-0027-05

2010-09-20

曹桂芝,女,湖南桃江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责任编辑:詹花秀

猜你喜欢
生态化制度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