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赤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岳阳414000)
网络媒体的理性认识与正确引导
刘宇赤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岳阳414000)
网络媒体凭借计算机和通信两大新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崭新特征: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传播反应的即时性、媒体功能的融合性、传受双向的互动性、发布主体的开放性、休闲文化的创新性。面对网络媒体在信息需求、舆论引导、参政建言、核心价值观建树等四个方面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的现实,要正确引导网络媒体健康发展,必须树立网络媒体观念、培育主流信息网站、加强从业队伍建设、建立行业约束机制、倡导社会责任意识。
网络媒体;特征;功能;建设
网络媒体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局域宽带、无线通信、卫星传输等方式将众多网络互联互通的媒体形态,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又一大新兴媒体。1994年4月,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全世界第71个加入Internet大家庭的成员。仅仅十多年时间,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主流,不仅深刻改变着媒体传播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且对人们的工作和生产手段、精神和文化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网络媒体凭借计算机和通信两大新的技术优势,使传统媒体孜孜以求却难以达到的境界变成了现实,因而形成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崭新特征。
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有版面和出版周期的限制,广播和电视有节目时段和播出时间的限制,而网络媒体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分分秒秒发布和翻新信息。而且它一改传统媒体线性述事的方式,借助网络的“超链接”功能,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受众只要点击有关链接,就能从相关条目看到详细内容,并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也可以查询、检索过往的信息资料。
“今天的新闻是明日的黄花”,传统媒体时效性的要求对网络媒体已不再适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大为简化,既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然后发行送达读者,也不像广播电视需要编辑制作,可以随时更新网页,随即让受众看到,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网络媒体时效性达到了即时、甚至实时传播。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半个小时,有关信息就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
网络媒体凭借web网页多种数字功能,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受众在显示器上可以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特别是流媒体技术的出现,让受众一心多用,边上网边下载、边收听边收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传播机构,让全世界10多亿观众及时欣赏到各个赛场、各项赛事、以及场外场下的精彩场面,实现了与奥运会的零距离接触。
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最具革命性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传者—受众”的单向传输,媒体主动发布信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网络媒体彻底颠覆了这样一种传统定位,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的特殊介质,如论坛(BBS)、邮件、跟贴、“拍砖”、“博客”、“播客”等,向社会发布信息、表达观点,使他们拥有了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网络媒体真正成为了一个大众共同发言的公共信息平台,人民群众的话语环境实现了重大突破。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都有比较严格的准入“门坎”,记者、编辑的证件甚至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并委托省级新闻主管部门年检。而网络媒体让每一位网友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信仰、党派、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无条件地成为了记者、编辑或评论员,发布信息、发表言论无需经过任何审查。不仅如此,网友的身份也是隐匿、虚拟的,署名既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构,既可以有时真实,也可以有时虚构。这种开放性特征,使信息发布主体没有顾忌,少了约束,能够放心大胆地表达个人意愿。
互联网不仅开发了网络银行、交易、炒股、预订、购物以及无纸化办公等工作、生活功能,而且创新了休闲文化,如网络游戏与对奕、网络聊天与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歌曲,蔚然已成为当今社会新的文化现象。因此,上网也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网络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不具备道德意义。运用得好,它能给人们带来方便;运用不好,也会造成损害。特别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人们对其了解不熟悉、不全面、不深刻,其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负面影响又难以预判,趋利避害、辩证作为,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网络媒体对信息容量和新奇的追求,一方面使得人们的信息视野大为开阔,信息知情权充分享受。另一方面,大量冗余信息充斥其间,令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一些鸡毛蒜皮、隐私旧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也禁而不止,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特点,令其发布信息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严格的把关程序,一些侵犯他人权益,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虚假、歪曲、攻击信息,也在网上传播。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使人们享有了更多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和机会,成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民隐匿的身份,又使一些人失去了道德、甚至是法律的约束,给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舞台。舆论的混乱和分散,不利于社会整合,也极易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率先垂范,同网友在线交流,问计于民;不少地方、部门领导与网友“会面拍砖”,收集民智;近年“两会”期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留言通道,请网友“晒难题、出点子”,建言献策,有效地改进了工作。网络媒体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揭发、披露,也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但因为网友掌握信息不充分、不准确,许多建议、意见不切实际,缺乏操作性。也有一些网友,从一己私利出发,取舍信息、歪理强辩,对党和政府工作或提出不负责任的批评,或提出无法满足的个人要求。还有少数人因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假造信息、歪曲事实,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和政府工作,造成恶劣的“网络媒体事件”。
网络媒体构造了一道新的文化风景,为人们休闲娱乐、欣赏消遣、渲泄心情、交流情感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在全球开放融合、各种思想观念糅杂其间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化所偏好的通俗性,容易带来低俗化倾向,以戏谑的态度对待严肃的话题,以“恶搞”的方式对待高雅文化,对人们的道德准则、精神情操,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冲击。此外,网络文化偏好的娱乐功能,也使一些人陶醉于虚拟恋情、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瘾成癖,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专门到人民网同网友在线交流,并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应对并引导网络媒体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使命。
媒体既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又是舆论监督的工具,而网络媒体更是体现这两种职能的“利器”。在现代社会,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领导,没有强烈的网络媒体观念,就不可能有效地运用网络媒体为我们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服务。一方面,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中,古人尚且知道“不谋天下,不足以谋一域”,而在今天全球开放的格局下,世界形势瞬息万变,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只有大量地、充分地掌握各种信息,才能准确分析、科学决策、从容应对。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级党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需要、而且已经时时处处处于网络媒体的监督之下,只有通过舆论监督,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和缺点,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服好务。因此,不能因为大多网络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主管部门、有党组织的领导,就视若异己力量,大加排斥,或不屑一顾、置之不理。相反,要尊重网络媒体,重视网络媒体所体现的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对善意的批评,包括一些失实的地方,要包容理解、问过则喜;对恶意的批评,要及时澄清、予以纠正;对别有用心的攻击,要揭露批驳,使“司马昭之心”大白于天下。
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为代表的主流信息网站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网络中坚,绝大多数受众都认同其信息的权威性,在网友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但从整体上看,仅有新闻机构的主流网站,还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要进一步健全,真正实现全覆盖;信息发布应当更充分、更全面、更及时。只有大力培育主流信息网站,才能为形成强大的、正确的主流舆论导向提供有力支撑。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不止是网络技术的操作者,而且应当是网络产品的检验员。由于网络媒体还是新事物,业界准入只有“才”的要求,缺少“德”的门坎,所以造成种种弊端,因此,必须注重从业队伍的政治素质建设,加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使他们成为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生力军。
网络媒体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使立法定规工作迫在眉睫。虽然在这些方面已经起步,但仍然存在许多缺失,以至在虚拟环境中实施的违法犯罪,在现实社会中却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失去约束必将是一盘散沙。网络媒体的约束机制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监控机制,对网络媒体上反动的、虚假的、淫秽的信息糟粕,及时发现,及时屏蔽删除;二是处置机制,失职的要问责追究,违规违法的要依法依规处理。
网络媒体在把每个网友变成信息传播者、时事评论员、民意发言人的同时,也交给了他们一份社会责任。传播有益信息、坚持正确引导的,为国分忧、建言献策的,追求真理、弘扬正义的,应当受到社会舆论的鼓励与赞扬;提供虚假信息、恶意大肆“炒作”的,谋求个人私利、危害社会公德的,渲泄私愤、伤害他人的,应当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与谴责。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和话语生态环境。
C91
A
1004-3160(2010)05-0050-03
2010-06-10
刘宇赤,男,湖南岳阳人,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