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飘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网络时代报纸新闻功能的生存挑战
许飘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随着由新媒体技术掀起的信息传播革命的不断推进,传统报业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从信息接收模式、受众阅读习惯、媒体资源交互和时代客观要求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的快捷、丰富、环保更符合当前快速发展而资源稀缺时代的要求。随着技术条件的进一步发展,报纸的新闻功能被改变甚至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报纸;网络媒体;新闻;数字化;交互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全球通讯带来革新的同时,对传统媒体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关于纸质媒体——尤其是报纸——是否会被网络媒体所取代引起了各方的争论。从新媒体的诞生直至普遍应用,发出对生存危机感叹的,绝不仅仅是在报刊亭内售卖报纸的营销商,这种传统事物被迫处于岌岌可危地位的现象,在历史上我们已屡见不鲜:当电视出现在曾经替全国人民转播过无数次重大比赛项目的广播面前时;当数码相机出现在曾经让人们长时间等待冲洗的胶片相机时;当MP 3出现在消耗青少年较多零用钱的卡带和CD面前时……没错,人们会在听MP 3时感叹曾经的CD音效有多好,也会在数码照片面前怀念过去那种难得拍一次照才有的兴奋。但是,我们只是一边使用着这些先进生产力的成果一边缅怀已经逝去的生活,却只有极少数人在行动中实践这种“缅怀”。这便是新媒体和新型科技成果带来的感官体验,它们是快捷的、丰富的、环保的,正符合我们这个快速而资源稀缺时代的要求。
在这样的情境中,包括出版社、电台、报社和诸多传统媒体依赖型受众会适时地维护并强调它们的存在与市场。但是,报纸在这一场新旧之战中与其它媒体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纸质媒体今后不会消失,评论类甚至于故事类报纸也会长久地存在,而单纯的新闻时事报纸却终将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失去生存的市场,而发出挑战的正是网络媒体中的新闻。
我们可以将网络媒体与报纸的关系比作手机与闹钟,它们皆具备每天将熟睡的人们闹醒的功能,但闹钟就只能单纯地叫唤,手机设置的闹铃却能变换各种不同的声音;一天的不同时段设定多次闹铃;在闹醒你的同时甚至出现“确认”与“五分钟后再提醒”供你选择。更重要的是,手机除了闹铃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用处,像网络一样它也能交流,能互动,能娱乐。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阐明报纸的新闻功能将如何被网络媒体所取代。
网络媒体中的新闻最大的优势是其快速与交互性,如今在想了解一件国际或国内的突发事件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大多都是尽快从网络渠道了解详情,而不是到楼下的报刊亭去寻找报纸。网络媒体在时效上的优势,恰好也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特点。而在浏览网页新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知新闻本身,还可以:(1)查看相关评论家的评论;(2)了解并参与大众的评论;(3)从连接处查看其它相关事件的报道;(4)以专题的形式全面地对事件进行跟踪。综合看来,这体现出了受众在媒体中的知情权与互动需求。网络上的评论绝不只是来自评论家的一家之辞,它更是一种在交流与发表看法过程中对获取信息的再加工。
比如,在前段时间“谷歌考虑关闭中国运营及网站”的评论里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后方所附的“热门评论”都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思。而如果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这条新闻,同样的内容读者也会有很多想法期待表达,却只能选择在周围有听众时对身边少数几个人诉说(最终有可能还是会上网通过博客抒发,总之对新闻的评论鲜有可能通过个人日记抒发),这种延时的交流远不如当下的直抒其意更具实效。一旦缺乏自主交流的平台,也就让人们流失了更多思考的意识。而这些缺陷当你在收看网络新闻时都能解决。更快速、更全面、更开放、更具有可看性是新闻的发展趋势。报纸以一种非信息的物质形态存在,相对目前的部分网络媒体而言编采队伍素质高,更适合展现一些具有独特视角、值得反复品味或者存根留念的文字作品,或是以“周报”的形式对上一周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有特点的总结与评论(如《南方周末》),它的信息接收模式决定了其对新闻的即时传播效果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像广播无法全面地满足人们观赏比赛的欲望一般,被新媒体所取代。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及美国报业编辑人协会于1998年发表的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在1977年67%的人口每天固定要阅读一份日报;20年后,这项数字跌为51%[1]。在阅报年龄层分布方面,走势更令报纸发行人忧心:年轻人阅报比率远低于老中二代。阅报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年轻时不养成每天阅报的习惯,成年以后便不会有这种习惯。以此观之,报业真正的竞争对手不在其他媒体,而在读者群的阅读时间与习惯。
在机场、出行途中,报纸相对于杂志确实是更为轻松便捷的选择。但在信息时代,很多订阅了报纸的家庭也同样浏览网页新闻,而在旅途中购买报纸时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也更倾向非新闻类报纸,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早晚的手机报对时事有了大概的了解。更多城市的报纸(如《潇湘晨报》)则更倾向于朝一种区域内服务型的模式发展,避开全篇幅的时事转而报道一些门户网站不屑篇幅的“小城故事”。许多报社意识到了危机,在办早晚报的同时开发副刊,以杂志与报纸融合体的形式刊发一些关于时尚或者休闲生活的专题性文章,这也是报纸的发展渠道之一。总之,如果将报纸的生存依托于当今部分人的阅读习惯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一大批人现在离不开报纸就认为报纸的功能将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受众的习惯最终是会改变的,习惯只能作为客观条件,无法当做主体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网络媒体与报纸在信息载体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之间的资源利用是单向性的,报纸上的内容可以通过扫描等输入方式以数字信息的形态呈现于网络,而纸质的报纸却无法承载网络媒体的多样与多变。
实际上,任何以文字形态存在的事物都能输入计算机传送到网络上,而以时效性为特点的时事新闻旨在传播信息而不在于欣赏或是学习知识,受众多是以快速浏览的方式阅读,有媒体提出“纸质媒体上网”的构想,也许未来报纸也能以手持式的电子版形式面世,如同现在很多喜欢阅读而不习惯用电脑看书的人购买的“电子书”,制作成轻薄的册状,可以存储数千本图书的内容供读者随意浏览,为了贴合许多人对传统书籍的习惯,目前的很多电子书甚至特制了屏幕的质感,设定了与纸张亮度类似的屏幕效果,让人的眼睛不会在久看之后产生疲劳。这种更符合传统阅读习惯的电子书目前售价皆在千元以上,但随着成本的降低和科技的广泛应用,未来的报纸也能够以“每日更新”的电子形态存在,可以通过在线订阅的方式让信息每天及时地在“电子报纸”上更新,以此来取代传统纸质媒体经过写稿、划版、校样、印刷等组织处理的复杂程序。当然,这种“电子报纸”,并不等于现在许多传统媒体推出的电子版,电子版的报纸从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网络媒体了,而且事实证明,单纯地将报纸内容照搬到网页上形成数字信息式的阅读,并不是实现交互性的表现,传统媒体触网后很难及时找到足以支撑自己很好发展下去的盈利模式。[2]
报纸在这一点上首先体现为不够环保,尤其很少有人会在明天重新拾起今天的报纸阅读新闻,它们常常在被利用之后就堆砌在被遗忘的角落。即使用再生纸制造,也耗费了再生资源与生产资源,其可持续性很难与以数字形态存在的信息相比。据估计,2007年,一半左右的媒体都已实现数字化,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会将上升到80%左右[3]。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数字化普及时代的到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报业的“寒冬论”已经弥漫和困扰着我国平面媒体市场,使得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变得必要且迫切。
未来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应该不仅仅指技术上的革新。除了承载信息内容载体的数字化外,内容也将向着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方向发展,新闻报道的数字化意味着以每天或每半天为频率出版的报纸,将被每小时甚至每分钟更新的网络新闻所代替;以单一的阅读和自我消化的接收方式,将被可即时评论的互动和无止尽的链接所引导。而从消费成本的角度来看,使用网络媒体比阅读报纸更为节省,即使目前许多人提出报纸便宜的售价是购买电脑所无法比拟的低成本,但若我们以去网吧上网半小时替代买电脑,花费与一份报纸同样的价格,却能收获比之更丰富和深入的新闻内容,成本问题最终将随着技术的发展淡化,“内容至上”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也体现出对环保与资源节约的倡导。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依赖纸质报纸获取信息的人将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未来的报纸依然会存在,但几百年以后呢?一方面,报纸的消失不是没有可能;另一方面,报纸可能以新的形态存在,一是与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共生,找出新的发展道路,二是成为网络新闻的线下产品,以非每日印刷的形式,成为人们认识与回顾世界的一种存根。英国《独立报》的总编辑西蒙·凯尔纳有一句话:“要把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东西亮出来”,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发生的事实的反映”[4]。新事物取代传统虽然不是必然,但单从报纸的新闻传播功能而言,它的被改变甚至于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1]夏晓阳.网络媒体挑战传统报业[N].中华新闻报,2000-11-27:(4).
[2]段福德.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蝶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6-29:(9).
[3]潘玉鹏.网络给报纸带来革命[N].中华新闻报,2006 -01-04:(C 1).
[4]刘海明.试论媒体评论的效益[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93.
G0
A
1004-3160(2010)05-0047-03
2010-06-10
许飘,女,湖南长沙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责任编辑:谭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