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影响

2010-08-15 00:50康文中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实力身份利益

康文中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论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影响

康文中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既是中国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正在走向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国家身份再造的时期。实力构成国家身份建设的基本层面,纵观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只有硬实力而缺乏软实力的国家身份建设是不完善的,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快提高我国软实力,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身份;国家身份;软实力;影响

所谓国家身份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是基于国际社会承认之上的国家形象与特征的自我设定,它是随着国家间互动样式的变化而变化的。①具体地说,国家身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国家具有两种身份:一种就是使国家成为国家、独立于国际体系的内在身份;另一种就是内生于国际体系中的、由国际社会赋予的身份。②

一、中国国家身份的两个层面

(一)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内在层面

在政治学意义上,身份 (认同)概念占有重要的位置。一般认为身份 (认同)是和合法性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国家身份的内在层面的建构中,就是强调以文化认同基础,关注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心理认同。

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人们从心理角度对于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包容。文化认同是基于血缘的关系而形成的,这种观念从古代炎黄二帝传承至今。由于血缘关系本身的拓展性以及心理稳固性,长期经过积淀的共同特征也就在文化上形成了绵延不断的脉络,这个脉络将每个个体与群体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了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网络,它在社会文化认同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社会网络使中华文明的价值符号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保存,从而延续着中华历史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认同,但是政治认同一定需要文化认同作为基础。由于二者产生以及发展的历史不同,它们有时可以实现重叠,从而使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达到统一和一致,而有时这两者呈现二元性的分离。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的大背景下,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明显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进而确定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全球化的浪潮给我国政治体系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国在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先后倡导和确立了“入世”、政治文明、党内民主、修改宪法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举措,通过更为优良的制度体系、程序过程和运行形态来规范和运行公共权力,把人权原则、市场经济原则、个人合法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等现代政治文明的成果纳入了中国政治认同体系之中,这样既巩固了我国的政治认同,也为有效实现文化认同提供了基础,使两者更容易在同一轨道上运行 。

(二)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外在层面

国家身份的外在层面的建构是从国际体系的角度来定义国家身份,它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是国家形象自我设定与国际社会承认相互作用的结果。国际角色立足于国家在给定的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地位,这一地位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外交关系、行为能力和国际权利与义务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实力发生变化时,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它的国际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从这点来看,国家身份内在层面的变化是国际角色变化的深刻根源,因为国家如何理解它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首先取决于国家如何进行自我认知。国际体系以及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和对该位置的认知是国际身份建构的外部根源。

中国国家身份外在层面的建构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作为行为体的中国自身认知与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的互动、结合、乃至碰撞。目前中国对国家身份的自我认知与判断主要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今天的中国远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中国的国家目标应该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充其量还只是一个具有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远未达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地步③。在国家安全目标的认知和判断方面,中国的自我认知是,中国以经济建设为最高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防止大战的发生,也需要减少卷入局部战争的危险。

国际社会对中国将发展为何种程度的大国以及在国际上怎样行动存在着广泛争论。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安全目标的认识与判断是,中国远非一个维持现状的大国,中国领导人仍然很想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的自我认知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的分歧主要是关于中国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需要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适应还是挑战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结构。显然对手身份、挑战者身份对中国发展不利,而负责任的参与者身份定位更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外交目标。参与国际事务是构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重要手段。中国国际身份在文化特质方面,至少应该包括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和合的民族性格,适度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国际身份的建构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力争中国在国际社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多数民意,其关键在于实现历史文化传统、国际潮流与世界认同“三位一体”。④在中国国际身份的建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为国际社会认同的“中国模式”,中国从天下观出发来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过程中做负责任的大国身份,而不是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来塑造中国的新身份。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双赢、多赢观相结合,在创造理想世界的过程中新的国家身份。⑤

二、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影响

(一)中国国家身份与软实力的关系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学者约瑟夫·奈于 20世纪 80年代末提出。是指以人口、经济、军事和资源为主的有形的物质力。软实力(soft power)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它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声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中国国家身份内在层面的建构主要对软实力建设的内在方面产生影响,即提高国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是构成国家身份内在层面的核心概念,也是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定的身份政治旨在表达一套有关政治实体的观念。政治家和决策者们谋求通过利用这类观念去动员民众,把他们团结起来,以达到凝聚民心的效果。这种凝聚效果会使政府认为在实施某项对外政策时具有了国内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软实力会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内生变量产生巨大作用力。软实力可塑造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共识,影响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和界定,决定人们对国家利益追求的行为模式。软实力将制度、价值、文化、意识形态演化为重要的资源力量对国际社会的外生变量发生作用。

国家身份的外在层面对软实力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身份的正向认同,包括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的正向认同,这是中国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逻辑前提。国家身份通过影响外交政策,对软实力产生影响。建构主义认为,认同(身份)是利益的基础。行为体的身份包含了利益成分,身份是利益的前提条件。有时行为体可能会根据利益选择身份,但是这些利益自身仍然是以更深层次身份为先决条件的。而身份并不等同于利益,也不能还原为利益。身份规定了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利益表示则是解释行为主体行为动机的内窥镜。身份与利益结合起来共同构成行为体的行动。行为体的利益依赖于身份,身份是行为体的利益指针。故没有利益,身份就失去了动因;而没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方向。⑥

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软实力建设也对中国国家身份外在层面的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身份产生正向认同,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软实力因素正在直接影响或参与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外交决策以及外交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于国家身份的自我定位和对外阐释。在国际关系中,决定国家外交政策的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国家利益,而是决策者以意识形态为思想框架和观察工具所认识到的国家利益。政治文化、国家 (民族)认同、意识形态及道义原则的巨大能量会直接作用于国家的外交行为并对其软实力产生影响。软实力的定位功能为确定对外政策提供了观察世界及自身的视角;其定向功能决定了对外政策的价值追求;其规范功能为对外政策的选择限定了范围;其认同功能为对外政策中确定与别国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二)中国国家身份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影响

现代社会,认同常常和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和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认同感进而凝聚成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标志。文化不仅仅是个体成员大脑中共有观念的聚合,而且也是群体支撑的现象。⑦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温特所言,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具有自我再造能力。⑧某种程度上讲,文化主权从长远看对于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身份来说具有根本意义,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文化为中轴的超大社会而言更是如此。

国家身份在整合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国家的政治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某种根本性质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或政治思想,由民族历史经验和价值体系两大基本源泉,主要通过潜移默化地向决策者有效地提供一个行动的观念框架和思维方向来影响国家利益的判断。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利益的基本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民族集体自尊和精神利益对于它在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个体存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存在,个体(包括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社会或国际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规范和国际非物质性结构意义上的国际政治文化,则规定了国际社会认同对于单个国家之利益的建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的利益是从国际社会学习的结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规定了任何国家都在不断产生与封闭时代或前全球化时代大不一样的国家利益。⑨

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实力”须在对中国国家身份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坚持“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增强了全社会成员的归宿感和凝聚力,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社会稳定,坚定了人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在与世界文化交融的同时,其文化主权也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大国文化霸权发生矛盾。全球化具有弱化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效应。认同全球化 (或称文化全球化)容易把西方主导的文化认同理念生硬嵌入发展中国家,危及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

(三)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国际威望的影响

作为一种软实力,国际威望是一个大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标尺,国际威望本质上是一种对外影响力(或国际动员能力),它能够通过一定的机制作用于他国的意图乃至行为,并因他者对自己加以评价而得到强化,从而显示出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参与度和相应的外交力。

“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之一,是一种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量。⑩它既是国家身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和建构中国国家身份的重要手段。较高的国际威望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大国藉以外交的无形资源,是一国软实力的外在体现,它有助于对外战略目标的顺畅实现。对于当今中国而言,一定的国际威望既是促进和平崛起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和平崛起的应有内容。近年来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方向加以曲解,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威望战略,以塑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中国应该通过国际间观念的互动让世界进一步认清中国具有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和平国际形象。中国需要重塑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现代文化环境,构建一种能被世界,尤其是东亚地区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一国的国际威望不是该国所固有的,而是由国际社会所赋予或建构起来的。从这一视角出发,积极的威望政策应注重国家间文化价值观念的彼此吸引和相互认同;它们在文化结构上的共享程度(即相互认同的高低),将在最终意义上使一国的国际威望得以升华,从而超越因实力压制而达到的国际威望的较浅层次。因此,国际威望不仅是一种与权力直接相关的、带有强制性印记的政治影响力,且随着国际政治的日益社会化而成为一种带有吸引和同化特点的社会影响力。当前中国所致力的和平崛起大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发展物质力量的同时,通过积极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并融入世界,以更好地实现本民族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结合。中国在亚洲担任重要的角色,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卓越表现加上儒家文化,加强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软实力”。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制度威望还相当欠缺,迄今中国在一系列全球性国际制度中的影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总部设在中国的地区多边组织也仅有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获取更高的制度威望要求中国在国际制度中创设议题的能力,以及为国际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公共产品的能力。面对威胁全人类的全球性气候问题以及地区性热点问题,中国除了要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机制外,也要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所有重要多边机制,并充分考虑中小国家的利益,把自己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给世界。

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是一个充满软实力潜力的国家,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深厚的人文传统,这是中国国家身份内部建构的决定因素之一,我们应善于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与全球认同意识,以开放的心态,身体力行,既承认国际社会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和而不同”,又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

但中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从目前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国际国内许多问题与挑战: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进行着文化的扩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发展面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中国国家身份在外在层面的建构还需要中国在参与国际社会过程中与国际社会相互作用甚至碰撞。如何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并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文化如何转化成软实力,并树立崇高的国际威望,需要我们进行扎实有效的建设与推广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使硬实力与软实力平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形象和国际威望。

[责任编辑 袁树平]

【注释】

1.孙溯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3)第 40页。

2.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 [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 91页。

3.刘胜祥,张磊.从认知的视角讨论中国和平发展外交目标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 10期,第 60-61页。

4.王义桅.探询中国新身份.关于民族主义的神话[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 2期,第 20页。

5.王义桅.和谐世界观改变国际视角 [N].环球时报,2005-12-2。

6.7.8[美]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290、206、233页。

9.郭树勇.全球化时代文化对国家利益的多重意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 2期,第 26页。

10.RobertO.keohane Joseph S.Nye.Power and lnterdependence in the lnfor mation Age[M]Foreign Affairs.Fall 1998.87

D6

A

1009-6981(2010)04-0088-04

2010-05-20

康文中 (1977-),男,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专业 2009级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实力身份利益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跟踪导练(三)(5)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身份案(下)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