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朵姣,萧力争,雷 雨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328)
湖南产茶历史悠久,是黑茶的主要产区,主要集中在湘中茶区和湘北茶区,其中又以安化和临湘最为集中。安化素有“茶乡”之称,因量多质好,古时就驰名中外。安化最早因黑茶而闻名,但安化产黑茶究竟始于何时,至今还未见到明确记载。据五代(公元935年前后)毛文锡编撰《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渠江,安化境内,安化属潭州,新化属邵州,所谓铁色茶,当安化黑茶也。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也指明:“《茶谱》有潭州铁色茶,即安化黑茶也。”
五代时的渠江薄片和益阳团茶已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渠江薄片和益阳团茶均为湖南黑茶。据史料和安徽农学院教材《制茶学》记载:“安化黑茶最早产于苞芷园”。从“渠江”到“苞芷园”,可知湖南黑茶的起源是安化。
安化位于湘中雪峰山脉北端,资水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宜植茶,山崖水畔,几乎遍地皆茶,尤以资水两岸,产茶最多。据《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 ,“崖谷间生殖无几,唯茶甲诸州县,不仅茶多,且质优。”
据清朝光绪年间杜贵墀等修《巴陵县志》卷载:“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昔称兰芽锅青,用火焙之,统呼黑茶云”。可知明代中期,湖南安化采用松柴明火烘焙这一独特工艺生产黑毛茶,既除掉了青叶气,又使干茶色泽黑褐油润,均匀一致,且内质滋味醇和,具有独特松烟香。
明代初期,朝廷减轻茶叶税收,鼓励生产运销,实行由政府垄断的茶马政策。此时湖南茶叶销售量增加,品种由团饼茶发展到烘青绿茶和黑毛茶。万历年间,湖南茶以价廉味浓等优势深受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的青睐,商人率越境私贩,湖南茶逐渐侵及川陕茶马市场,影响了川茶的销路。为此,万历二十三年御史李楠请禁湖茶:“乃奸商利湖南之贱,逾境私贩。番族享私茶之利,无意纳马,而茶法、马政两弊矣。今宜行巡茶御史招商报引,先为晓谕,愿报汉(中)、兴(安)、保(宁)者准中,越境下湖南者,通行禁止”。之后明政府宣布禁止茶商购买湖南茶运陕出售。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明廷一直都有争论。据《明史·茶法》载:(万历二十五年)另一御史徐侨上奏称,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经户部批示,自后西北官引茶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从此,朝廷正式规定安化黑茶为官茶,准许运往陕甘茶马司换马。前来安化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集中于资水沿岸各市镇,设庄收购。明末清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边销茶主要是依靠湖南安化供应的黑茶,成为“茶马政策”的主要茶叶生产供应基地,并且运往山西、陕西及河北等省内销售,每年约30 000担,最高年份达到4 000 t。
明末清初,陕甘地区几经战乱,茶马机构早已瘫痪、库存茶叶所余无几,牧马监也已人散马空了。清顺治三年便宣布恢复茶马互市,先后设立西宁、洮州、庄浪、河州、甘州五个茶马司,但是茶叶来源仍然十分匮乏。此时,四川也遭受了战火的摧残,朝廷只能从襄阳等地运进湖茶至西北易马,但数量也十分有限。康熙年间,随着国家边境的确立和战事的减少,蒙藏地区已经日趋安定、战马来源更加充足。于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罢中马之制,令商纳税银”,并且消减茶司马,实行引法。湖南黑茶成为“引”茶,茶商特赴湖南购买,据《清史稿》载:官茶由茶商自陕西领引,带引赴湖南采买,每引正茶50 kg,准带附茶7 kg。1683年定额每年发22 400引,共约1 400 t,内易马20 796引。由陕西茶商纳税领引,称为陕引,持引至湖南安化、桃源等地采购,运至陕西泾阳加工成茯砖茶,再运往甘肃兰州,转西北新疆等省区分销。之后改由兰州发引票,称为甘引,由晋陕茶商领引。西北地区逐步形成了西安及周边泾阳、咸阳为中心的边茶加工集散地。甘肃兰州为经营销售市场,一跃成为全国茶马集散地,乃西北茶马互市的中心。
雍正年间,为了鼓励茶商经营,每引除了正茶50 kg外,附茶由7 kg增至14 kg。茶商的利润增加,促进了经营边销官茶的积极性。至1736年,每年引额增至28 760引,约为2 000 t。
随着茶叶饮用及内外贸易日兴,茶商持引赴安化产地购买茶叶,黑茶运销盛极一时,安化县最盛时期,产销达到2 000引之巨(折合150 000担,合计8 952 t)。据资料显示,清康熙二十四年和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共11县,其中有茶的7县,其中安化茶叶在长沙府各县所占的比重最大,约占总数的57.14%,安化以其产茶优势吸引了大批的茶商来安化办茶。乾隆二十一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奏定安化引茶章程,谷雨以前的细茶,先尽陕甘引商收买,谷雨以后茶,方可卖给客贩。
嘉庆年间茶商至湖南买茶,除了引茶运至陕西泾阳加工茯砖外,山西商人,以陕引就地加工花卷(即湖南千两茶),天、贡、生尖、捆尖、乡尖、白毛尖、芽尖等散茶,年产量1 800 t左右,销往山西、内蒙、宁夏、陕西等省,供应蒙回民族饮用。其中芽尖和白毛尖由于产量不多,主要作为馈赠的礼品。
道光(1820年)以前,安化年均销黑茶4 300~4 700 t。至道光元年(1820年),安化黑茶边销和内销达到140 000~150 000 t,其中一半以上由陕西发给引票,运至泾阳加工为茯砖茶,再运往兰州转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西亚、俄罗斯牧区。另一部分,则由山西、陕西、甘肃商人在安化各埠就地加工为天尖、贡尖、生尖、乡尖、捆尖、花卷(安化千两茶)运往山西、内蒙、陕西、甘肃等地销售。
咸丰年间(1851~1861年),红茶兴起,但是黑茶年均仍然有销量2 400 t。据英国《商务报告》记载,至1861年止,恰克图的市场是由山西商人供应的,他们在湖北和湖南采购和包装茶叶,并从那里直接有陆路运往恰克图。至咸丰同治年间,陕甘回民掀起抗清起义,致使东西二柜茶商逃散,产销严重脱节。加上鸦片战争以后,俄国来华设厂加工砖茶,运回本国销售。因此,西北各省边销茶奇缺。在起义失败之后,陕甘总督的湖南籍人士左宗棠于同治末年(1873年)勘定新疆,新订边茶章程,采取“以票代引”的制度。每票40引,正附茶51.2 t,并在兰州添设了南柜,允许南方各省茶商经营,选派长沙人朱昌琳为总管。1875年发行了第一案票,凭票至安化采办黑茶,计73 540 t(折合4 386 t),至1882年才发行第二案,以后每3年发票1次,年均输出黑茶8 600 t(折合513 t)。直到1939年,都保持年销量4 000 t左右。这次改革有效的解决了茶市贸易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按照引票发行数量,源源不断的运销边区各省,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
民国初年,西北各地区的茶叶运销制度基本沿用左宗棠的一票代引的旧制,但是管理已经比较松懈。1937年以前,引茶运销西北,每年在千引以上,花卷2万余枝(共重125 000 kg)。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陕茶商因为道路受阻,汇兑十分困难,一时间茶业几乎停顿。安化黑茶号由晋陕甘赣鄂粤及本省茶商组合经营,其中本省者称本帮,亦称南帮,来自外省者称为外帮,亦称西帮。1939年8月,湖南省政府与中国茶业公司签订合约,实行黑茶贷款,本帮庆华山等茶号依照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的规定,领取了贷款四十四万三千元,并且自筹了一部分资本,共同办引包四百七十三票引包。针对西帮茶号所面临的困境,政府设法将囤积在山中的1937年所办的货物运出两百余票,陕甘汇兑也通了。1939年西帮茶商如开诚公等又开始大量的采办货物,一共达一千六百余票。
1939 ~1942 ,由于交通困难,4年仅运销出引包茶55 795.06 t,花卷茶2 698.3 t。因此,黑茶停滞,安化境内四年积存引包茶1 500余引,花卷2万余枝,引茶原料12 000箱包以上,茶农经济大受打击。
基于上述问题,加上货币贬值,茶商经营十分艰难,致使湖南黑茶积压,销区砖茶却供应非常紧张。为了压缩引茶体积,便于运输,1939年5月,湖南省物产贸易管理局派遣茶业副处长彭先泽到安化江南坪,试压黑砖茶成功。1940年初,就地设立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砖茶厂,安装手摇压砖机等设备后开始正式压制黑砖茶。同年安化新制的黑砖茶112 t,经衡阳于11月抵运香港,交与苏联。1941年,由省建设厅直辖,更名为湖南省砖茶厂,扩充设备产制。9月,在桃源沙坪设立分厂。1942年6月,改由中茶公司与湖南省政府合办,更名为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并在安化酋州加设分厂。1939~1944年,共压制黑砖茶3 560 400片,片重2 kg,共计7 120.7 t。其中有4 000 t由安化经川、陕、甘辗转运至新疆星星峡和哈密,交与苏联商务代办,作为国家偿还苏联贷款的物资,由苏联自备车辆运至中亚细亚一带分销,96 t运往香港,余下的3 025 t在兰州销与甘肃省贸易公司,供应边销。这段时期,除了上述砖茶厂外,还有公私合营的华湘茶厂和安化茶叶公司制茶厂以及湖南省农改所安化茶场,于1939~1948年共生产黑茶砖10 060 t,供应市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交通状况有所好转,西北晋、陕、甘以及湖南茶商,恢复和扩大黑砖茶、花卷茶以及天、贡、生尖茶的生产,并且采购引茶至泾阳加工砖茶,运销西北。1946年,湖南省银行与私营华安、大中华等三家茶厂联合组设华湘茶厂于安化硒州,以加工黑茶砖为主,每年边销约40万片。此外,安化各地另有七家私营茶厂生产黑茶砖及其他紧压茶。西北茶商每年在安化运销黑茶20 000~30 000担(1 000~1 500 t)。同年7月,湖南省政府常会决议,设湖南省制茶厂于安化江南坪,将安化茶场并入为研究单位。这年压制黑茶砖577 575万片(1 155.15 t),运西北销售。
近年来,湖南黑茶开始恢复传统的花卷等产品的生产。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研发了三百两、百两和十两的花卷茶以及不同规格、等级和型号的茯砖茶等。湖南黑茶生产厂家通过各种手段加大了营销力度,为湖南黑茶拓展了新的市场,产品的销路也不断扩大。目前湖南黑茶产品已经不仅仅用于边销,各种黑茶产品已经销售到港澳台以及北京、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还出口到日本等国。
黑茶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其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上。它不仅是民族茶,还是政治茶、经济茶。从经济方面说,黑茶是自古及今内地输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无数商品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商品,也是销售量最大的商品之一;从政治上说,黑茶是在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关系上承担政治任务最重的物品,也是把政治功能与经济、社会功能结合得最好的物质文化使者。自古以来,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物质交换不知多少,然而,吹尽黄沙始见金,只有黑茶这个不起眼的物品才堪称“使者”与“纽带”。
湖南黑茶历史悠久,其原料的选择、加工工艺及产品的形成、以及文化内涵都非常独特。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多种传统工艺技术,极具地域特色。湖南黑茶中的许多产品在中国茶产品中别具一格,是数百年的产销历史积累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术优势。随着现代科技对茶叶的不断深入研究,湖南黑茶如能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和发展,其独特的魅力必将能感染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湖南黑茶的产销将会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1]蔡正安,唐和平.湖南黑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萧力争.湖南黑茶的花色品种[J].广东茶业,2007,(6),16-17.
[3]李赛君,郑宏发,常硕其,等.加强名优绿茶生产技术研发,促进湖南茶叶稳步发展 [J].湖南农业科学,2008,(1):115-117.
[4]湖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农业志[M].长沙:湖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198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