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兴,乔召旗,罗 辉
(1.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2.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3.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093)
海南“生态立省”建设的成果与启示
张 兴1,乔召旗2,罗 辉3
(1.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2.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3.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093)
对我国最早实施生态省建设的海南省 10a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规划先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群众为主体,生态省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发展新型工业,创建文明生态村改善农村环境等生态省建设的启示。
生态立省;启示;海南
海南岛被誉为“东方净土”,解决加快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并明确要求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保护好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海南自 1999年确定建设生态省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对于海南省的做法给予肯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海南一定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做到新上建设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要积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好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海南省在 10a的生态建设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不断探索,正在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有利于跨越式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之路。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这盘大棋中,曾先后创建了包括海南在内的几个经济特区,也曾诞生过对全国经济发展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对带动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变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级的稀有资源,但不具备产生内地各种发展模式的经济、文化背景,也没有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环境容量和区域纵深。更为重要的是,海南这块 “净土”,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海南承受不起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之痛。海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经济总量小的“三低一小”矛盾十分突出。在建省办大特区之初,贫穷落后的海南也曾想“一夜暴富”。在经历股票热和房地产泡沫之后,经济跌入谷底,较长时间陷入萧条、沉闷和发展战略艰难选择的困惑之中。同一时期,热带高效农业、旅游度假业、海洋产业和资源型工业却悄然崛起。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与海南退而求其次的发展状况,启发了海南的发展思路:海南未来真正能给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可能不是工业,不是科技,而是保护和发展好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热带自然环境;大特区的探索试验所能引领和示范全国的,应当主要是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生态立省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海南建设生态省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只能在摸索中前进。纵观整个探索历程,海南对生态立省的认识经历了两次大的升华,实践上也相应出现了两次大的推进。
1.1 第一阶段:从初步认识到立法实施的升华
建省伊始,海南在选择发展模式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争论,走了一些弯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谋划海南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而提出“破坏海南的生态,就是砸海南的饭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主张。在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1996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 “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一省两地”产业战略;1999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经国家批准,海南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同年 7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 30a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发达的生态经济,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态省战略的确立,构成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框架。这标志着生态省建设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1.2 第二阶段:从立法实施到执政理念的升华
进入新世纪以后,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2005年,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005年修编)的决定》,把生态省建设推向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目标是要把海南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流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份。随后,《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省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最宜人居的环境特色,逐步把海南建设成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的宜居地区,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理想的“第二居住地”。2007年 4月,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 “坚持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的方针,把“生态立省”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首位;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把 “绿色之岛”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首位。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旗帜鲜明地宣示了坚决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执政理念,又一次实现了认识上的新跨越。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海南“生态省”建设和“生态立省”战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率先实践形式。
为了让与台湾同属岛屿型省份的海南“好好发展起来”,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海南逐步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自身最大的特色和优势。20a来,海南不仅出台了 “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生态省建设纲要,确立了 “生态立省”战略,还制定修订了近 50项与生态保护和建设有关的法规规章,采取一系列建设措施,做实了生态文明建设。
2.1 生态型经济实现了较好的快速发展
海南率先进行生态省建设,也就率先进行了发展生态经济的试验,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内涵,采取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规范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方向;加速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主导型经济,使之成为海南经济体系的核心力量。在农业方面,大力鼓励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有效防治农业污染,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在旅游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成一批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在工业方面,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量、清洁生产型的生态工业,坚持把有限的污染源控制在限定区域内,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与此同时,加大环保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扶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小型企业等落后产能。2000年以后,海南经济逐渐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至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与 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倍、3.43倍和 2.4倍,城乡居民收入也分别增长 110%和 70%。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比预期要好得多,2007年海南工业化学耗氧量、粉尘排放量分别比 1999年减少 64%、62%。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不断取得新发展
海南把全省划分为海洋生态圈、海岸生态圈、沿海台地生态圈、中部山地生态区等四个生态功能区,对生态核心区特别是中部热带天然林、沿海防护林两个生态保障体系实行严格的控制和重点保护,实施了严格的封山育林制度,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帮助为辅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海南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的生长质量。在加强重点林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05年,省政府批准实施海南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采取强力措施推进海防林的恢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通过改水改厕用上了沼气,结束了烧灌木、烧煤的历史。如今,海南森林覆盖率从建省之初的 38.3%提升到 57.1%,远高于全国 19.2%的水平。海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2.3 以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奠定生态立省的社会基础
生态立省,需要全省城乡的共同努力。在海南这个农业占绝对优势的省份,生态省建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农村。从 2000年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有组织地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以 “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养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文明生态村建设也从生态省建设的综合载体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2002年,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曾明确提出了用 5~8a的时间,把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的中长期目标。2005年,创建文明生态村列入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期末,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立省的细胞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必须从细微处做起。建设生态环境从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入手,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修路、植树,美化、绿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融为一体,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生态文化通过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转变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村的整体文明程度。到 2008年底,海南已建成文明生态村 917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9.3%。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是一条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成为全国 “绿色”典范,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已经奠立。
2.4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
生态省建设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态保护,而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型经济。坚持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污染控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设生态省的现实选择,就是使各类产业在原有基础上逐步生态化,优先发展生态型产业,构筑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生态工业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海南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按照与环境功能分区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原则规划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了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现代工业等生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汽车制造及配件、林浆纸一体化、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低污染的清洁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物排放,控制环境污染,是海南实施 “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始终坚守的底线。“西部工业走廊”的构建,就是要把大项目、高科技企业集中安排在西部少雨地区,以利于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有效处理,把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洋浦 60t吨纸浆厂、海南炼化、东方1-1气田、富岛大化肥厂、三亚南山发电厂等一批资源型和清洁生产型的生态工业项目及一批生物制药、IT产业、光纤光缆等高科技项目先后落户海南,促进了产业升级。大企业均斥巨资对污染实行集中治理,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新兴工业的崛起,扩大了海南经济总量,海南省工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 55.7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 166.6亿元,增长 299.1%,并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努力,海南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既能发展好工业,又能保护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找到了切合点,森林探险游、峡谷漂流、海底观光、农家游等生态游渐成海南旅游新品牌。
3.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先行
2005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修稿,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特点,明确保护与发展的方向,对生态核心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海南还出台了全国首部全省城乡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海南生态资源的保护,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
3.2 以群众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实施以来,在强化生态文化建设的同时,海南着重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制定了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全社会积极投资于生态省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全省各阶层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激励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育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组织开展“百万人绿化宝岛植树造林活动”、“建设千里生态长廊,让宝岛更加文明自愿者行动”,全省累计义务植树 8104.9万株、干线公路绿化里程达 2600多 km,市县过境道路基本实现绿化;举办 “消除白色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等环保宣传活动,发出 “告别塑料袋子,重拎菜篮子 (布袋子)”的倡议,发起 “全省拒食野生动物”活动;建立了热带植物园、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等 11个单位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基地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具体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设立了环保投诉举报电话,开通了全国统一的环保投诉举报电话 12369,形成了良好群众监督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人民饿着肚子去享受大自然,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生态文明要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特别是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把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持久不衰的建设生态文明热情,使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力量。海南 “生态立省”的大好局面,是人民的期望,也是靠 800万海南人民干出来的。3.3 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最突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海南省政府从 2005年开始建立了环保问责体系,组织部门也把节能降耗、生态环保作为对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2007年海南又把过去 “政府问责制”上升为“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对干部考核的问责制”,使得 “问责制”更有力度。从立法、规划、环评、资金、执法等方面努力,政府主导让海南生态环保工作顺利推进。海南从 “护山”开始推进生态建设。2007年,海南对全省 26万 hm2未列入天然林保护区的森林,由省财政按 75元/hm2·a的标准进行生态补偿。同时,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目前已建成文明生态村 6900多个,占全省农村自然村总数的 29.6%。还扶持山区 20多万农户建起了沼气池,使全省每年有 9.33万 hm2天然林得到保护。2006年以来,海南省先后出动上千人次执法,对全省 1653家排污企业进行全面检查。2007年 6月,省政府又与全省 18个市县和 11家重点耗能企业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限期整治高耗能、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项目。
3.4 企业参与,发展新型工业
在工业发展问题上,海南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 “三不原则”,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坚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工业。对新建工业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污染控制标准和措施,严格实行污染治理设施与建设项目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899万 t的炼油项目环保投资就将近 30亿元,气体有害物全部回收,排水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华盛水泥厂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余热循环利用,排放达到了欧洲标准。按照海南重建规划,海南东部、中部和南部占 70%以上的地区不准发展任何可能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同时,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环境治理能力强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
3.5 创建文明生态村,改善农村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并严格监管实施各项城乡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集中各方面的资金,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十一五”末全省 18个市县主要区域的生活污水、城镇垃圾处理率达到 70%左右。加强饮用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提高城乡居民卫生意识,形成长效保洁卫生管理机制。抓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开展“白色污染”治理。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计划,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村、乡镇、社区、市县争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海南建成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生活环境舒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品丰富的最宜人居地区。2000年,海南省掀起了声势浩大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明生态村创建,这一大创举真正实现了“文明”内涵和 “生态”内涵融为一体。创建文明生态村促进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使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3.6 探索生态建设的长效保护机制
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探索建立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收费,促进企业治理污染。设立专项资金。研究制定有利于生态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中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经济补偿。《海南省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建议书》和《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设计》确立了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生态补偿范围与主客体,确定了生态补偿标准和途径,为生态补偿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可操作性。通过立法后,海南生态补偿制度将有利于推动环保工作实现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有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也将为全国和其他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方法和经验,填补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上的空白。
3.7 注重生态文化建设
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爱护自然。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社区和文明生态城市建设,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建立公民生态意识与生态法制教育体系,开展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的普及活动,让 “护我绿色宝岛、爱我美好家园”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树立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的消费观念,告别一切与生态文明不协调的行为习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1]王明初,陈为毅 .最前瞻的战略是生态立省 [J].今日海南,2008,(5).
[2]王明初,陈为毅 .海南生态立省的理论与实践 [J].红旗文稿,2007,(14).
[3]陈为毅,绿色之岛,生态立省 [J].今日海南 ,2007,(4).
[4]张淑芬 .海南生态立省背景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J].热带林业,2006,(1).
[5]陈为毅 .坚持生态立省建设生态文明 [J].今日海南,2007,(15).
[6]刘江 .海南:生态立省九年路 [J].中国经济周刊,2008,(13).
[7]琼岛处处展生机――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纪实[EB/OL].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10.
[8]侯小健 .绿色发展之举,生态文明之路 [EB/OL].www.hi.gov.cn/data/news.2008-04-08.
Achievement and Inspiration of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of Ha inan Province
ZHANG Xing1,Q IAO Zhao-qi2,LUO Hui3
(1.Yunn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Kunming Yunnan 650034 China)
The achievements of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province in the last ten years are analyzed and concluded.The inspirations are pointed out involving in planning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the principal part of people for conservation culture,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for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enterprise participants of developing new-style industries and improving rural environment by building ecological villages.
strategy of ecology-oriented province;inspiration;Hainan province
X22
A
1673-9655(2010)增 1-0009-05
201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