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湿地退化驱动因素分析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对策

2010-08-15 00:49邱学林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三江平原用水量保护区

邱学林

(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哈尔滨150010)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沼泽分布区,据有关研究,1954年自然湿地的面积约为352万hm2,占平原面积的32.7%,到 2005年约剩下95万hm2,仅占平原面积的8.8%[1]。分析湿地退化的驱动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实现资源的有效湿地保护。

1 三江平原湿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三江平原湿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1.1 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耕地开垦,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耕地开垦是三江平原湿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对三江平原近50来年湿地景观变化的研究,1949年湿地面积为534万hm2,2000年的湿地面积约为135万hm2,减少了74.7%,相反耕地面积在1949年仅为28.6万hm2,2000年达到524万hm2。

1.2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区域的水文格局,阻断了湿地补给水源,造成湿地的萎缩和退化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三江平原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兴建了一系列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早期的水利工作的方向以防洪除涝为主攻方向,修建了大量的排水干渠,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排水系统,以排除低洼地带的积水,开垦农田。截止2000年,国家在三江平原上各类形式的投资共完成堤防工程长度3 120 km,开挖主干河道422.4 km,排水干渠长度2 800 km,排水建筑物362座,大中型水库25座,小型水库138座[2]。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导致了湿地的萎缩和退化。

1.3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对湿地施加干扰和破坏

首先是人口的急剧增长,1949年,全区人口仅有139.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12.84人/km2;到2000年增至851.9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达78.39人/km2[3]。人口的增加导致各业用水的增加,截止2000年区内工业用水量为7.74亿m3,农业用水量为93.6亿m3,生活用水量为4.9亿m3;预测到2010年上述用水量将分别达到8.45亿m3,143.33亿m3和8亿m3[3]。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湿地的影响也是相当严重,尤其是公路的建设,破坏了湿地的完整性,加剧了湿地的退化和萎缩。

1.4 政策因素的驱动

三江平原出现的多次开荒高潮,明显地表现出受政策和政府决策的驱动。第一次开荒高潮始于1956~1966年,第二次是在1966~1976年,第三次1976-1983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国外先进农机技术、建设现代化农场实施的开荒项目。以上的三次开荒高潮是在国家粮食供应压力巨大、政府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政策并积极支持和鼓励开发北大荒的背景下形成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家选择。

2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对策

目前,三江平原有7处国家级和10处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免除了对湿地的进一步开垦,对保护尚存的湿地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和“环境优先”。为此提出以下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地复核保护区区划

三江平原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范围、三区划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尽科学、不尽合理的现象,造成了相关利益方的矛盾,影响了湿地保护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科学和合理性的保护区区划复核。为了提高湿地的整体性和保证大面积连片,对确有保护价值的湿地的核心区甚至缓冲区,坚决实施退耕还湿和生态移民;对已经失去保护价值和保护可能的地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以调整,以提高湿地保护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2 解决替代生计问题

三江平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的东部,相对比较偏,加之低洼、易涝,开发较晚,经济相对落后,现有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是农业为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农业开发活动,生活在现有湿地边缘的农户,还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湿地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农户的生计问题仍待解决。国家对退耕还湿的农户并没有建立补偿机制,少量来自湿地保护部门的补贴难以维持“失地”农户的生计,只有为当地社区提供了改善生计的其它途径,湿地保护才具有可持续性[4]。

2.3 实施湿地补水工程,恢复湿地生境[5]

三江平原的农业开发和湿地用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目前湿地普遍存在着缺水的问题,严重地威胁到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排除了涝区的地表水,使下游的湿地水源被切断,所以实施湿地补水有水源保证。

2.4 减少区域排水,探索排蓄结合的模式

三江平原的水利工程建设始于防洪治涝工程为中心,开挖了大量的排水干渠,排除地表积水。有必要从资源水利的角度出发,把洪水及排水作为资源来对待,对不同的排水干渠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在现有的排水工程上建设适当的水利设施,比如增加闸门等,拓宽渠道的功能,使之能排能灌。通过闸门的调节,在需要的情况下即可以正常排水,也可以用来蓄水、引水灌溉。

2.5 恢复河流生态廊道

受上游水利工程建设的干扰,三江平原地区的河流形态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沼泽性河流的上游地区,河道已经被彻底地改变,没有可能完全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河流生态廊道的恢复要保证现有的河流不断流,保证枯水季节河道中一定的生态流量;同时研究和调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调整和改造原有的上游排水工程,实施对下游河道的补水,重建河流纵向的生态廊道[5]。

[1] 武海涛,朱宝光,刘尊显.美丽的三江湿地[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三江平原综合治理修订水利规划报告[R],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2.

[3] 吕宪国,等.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可持续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汪力斌,靳乐山,程少侠,等.保护与替代-三江平原湿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曲德双,韩守江.三江平原生态有好水资源管理的思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1)1,72-73.

猜你喜欢
三江平原用水量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澳大利亚研发出新型农业传感器可预测农作物用水量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邢台市生态环境用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
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水资源支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