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祥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围场 068455)
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总面积95078.8hm2,其中林业用地87477.9hm2,占整个林区面积的92%,有林地面积为71108.6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1%。共营造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9.33万hm2,其中多为高密度单层落叶松同龄纯林,封养天然次生林2万hm2。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有效地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和风沙对京津的侵袭,涵养了滦河、辽河水源。承担着首都地区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水源涵养、空气净化、二氧化碳代换、游憩娱乐和景观美化等繁重的生态防护和文化服务功能,起到了改善首都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为京津地区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森林健康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能够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一种状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途径。“森林健康”的概念己越来越多地被生态学家、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学者们所接受和利用,并将“森林健康”作为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实施人工林森林健康经营管理,要坚持以下技术措施
森林经营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而符合现实要求的多功能培育的模式存在认识、理论、技术上的不足。经营队伍缺乏现代营林生产的锻炼,社会认识缺乏完整的生态观。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森林经营的正常开展。
森林资源的时空特性,把传统的森林经营多是以林分水平为基础,侧重于从木材利用的角度去分析评价组成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孤立的封闭系统,不能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种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森林经营重新认识、转化和整合,改变不合理的经营思想,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由此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奠定了基础,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现代林业的理念,充分吸收国外森林健康经营思想的精髓来指导项目区森林经营工作。
塞罕坝森林主要功能在于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满足人们对森林的游憩休闲需求。其森林经营功能定位为景观型生态林。从森林健康经营的角度,塞罕坝森林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①生态服务功能最优化、最大化,满足人们生态游憩和保护双重效能;②稳定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③较高的生态安全性。
要使林木、林分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配置达到结构和功能的一致,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地带性植被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景观,建立基于发展与目标统一、目标与功能统一、功能与结构统一的森林健康经营体系。
所谓营造和谐森林,即应用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造林学和森林经理学等诸多学科理论,恢复或重建持续稳定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减少纯林,建立以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林分结构体系,实现森林的自然和谐、人与森林的和谐。要科学营造健康森林,首先要坚持植被的生态完整性、异质性、自然性和连通性、生态系统的外排性等生态学原理,制定科学的造林模式,如选择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的树种,合理的整地方式,适当低的造林密度,模拟自然状态设计多种类型的混交林等。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苗木良种化和育苗现代化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在林分尺度上森林的理想结构为复层、异龄、混交林结构,具有比较发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并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二是要增加混交比例。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努力营造不同品种和不同林龄的混交林,建立多类型植被,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
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在病虫害、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木材采伐等因素影响下,森林的正常生长不会受到威胁。因此,在森林经营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保持林内生物的多样性。二是要大力推行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三是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在具体措施上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主导功能与其它功能兼顾,最优化的原则。②近天然林结构原则。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原则。④水源涵养能力强的原则。⑤碳汇能力强的原则。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原则。⑦可持续经营原则。
任何一种自然或人为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强度,就可能造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以及相应的环境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就是干扰。通过确定多种需求目标,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研究工作,为森林培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依靠四大技术来实现,即:①以群落生境调查、制图为特征的森林经理调查规划技术。②以森林发展类型和垂直结构抚育设计为标志的经营设计技术。③以目标树单株木为重点的林分施业体系。④在“3S”技术支持下的森林动态监测评价与调控技术。
人工林经营技术的内容包括:对阔叶树纯林实行“栽针保阔”,人工诱导成针阔或阔阔混交镶嵌顶级群落。对针叶树纯林进行择伐,择伐强度为30%以下。
模拟原始林树种配置模式,“栽阔保针”,逐渐诱导走向稳定的顶级群落。其主要诱导方法为:①封山育林方法。对于郁闭度0.6以下的且阔叶树萌蘖株数达到1500株/hm2以上的针叶树人工纯林,采用封山育林方法,一般在7a之内即可形成针阔混交林。②廊道式、斑块式皆伐栽植其它树种方法。对于大面积针叶树纯林或阔叶树纯林,可以采用廊道状(宽度为10~30m)方法,按等高线方向皆伐后栽植适生阔叶树或针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采用斑块状(面积为2hm2以下)皆伐方法,栽植适生阔叶树或针叶树,形成斑块状的镶嵌式混交林。③林间空地或GAP(林隙)造林方法。在人工纯林和阔叶纯林中的林间空地及GAP,除保留一部分有价值的草地或灌木林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外,其它林间空地及GAP区域,选择适生树种,模拟GAP更新过程人工造林,促进其与人工纯林形成不规则的、自然形状的针阔混交林。④林中沟壑造林方法。林中沟壑易于冲刷,一般水份条件较好,可选择生长速度较快,固土能力较强的用材林及灌木树种,如紫穗槐、刺槐等,形成有一定经济价值、水土保持性能强的针阔叶混交防护林。⑤飞播造林方法。在降水量大于450mm、偏远的人工林区,选用多个树种的种子进行混合后飞播,人工诱导成多树种并存的针阔混交林。⑥保留死树更新方法。在人工林中保留一定数目的死树,为树木更新及鸟类、小型动物、昆虫提供有利环境及栖息场所,引导人工林加速自我更新演替,向多树种镶嵌并存、增加生物多样性方向发展。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物质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显示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下降或衰退,会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或种类的减少甚至种群灭绝。森林生态系统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集合体和反映体。人类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综合体,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就取决于这二者的关系。如果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就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良好,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的状态;但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利用而不加保护,那么随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逐渐衰竭,森林生态系统将逐渐失去某些功能且变得支离破碎,也就无法保持健康的状态。
人工林培育要把景观多样性放在重要位置。生物多样性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景观多样性是人工林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工林培育应多树种并举,株、行、带、块等多种混交类型镶嵌分布,使景观美化、优化,充分体现景观多样性,对形成抗干扰能力强、优化稳定、近自然林分群落十分有必要。因此,多设计如森林浴场、鸟鸣园等景点,加强游憩设施建设,以建设生态环保设施为主,设置宣传栏(廊)、科普知识牌匾、木质台阶椅凳、生态环保厕所、环保休闲凉亭等游憩设施,提高宣传教育水平。
对森林进行病虫害调查,定期预报主要森林病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发展趋势,制定常见森林病虫害监测计划,准确进行病虫害测报。采取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分布情况,同时结合当地气象因子,林分和天敌情况等分析其发生发展动态,及时作好预测预报,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实时监测。传统技术与3S等现代技术相结合,建立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以3S技术和化学、生态技术为依托,结合常规抽样和调查技术,研究重大有害生物的中长期测报和短期准确预报技术,提高预警水平和御灾决策能力。
在实施项目区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严格防止环境污染,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按环境容量控制旅游规模,严格景区的人工建筑、道路及其设施建设。
定期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评估,系统总结森林健康经营措施的经验、教训,重新审查监测预报体系、营林措施、无公害防治等有关技术指标,结合国家有关规定,不断进行修正、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