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美
(安溪林业局,福建 安溪 3624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茶属常绿小乔木,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重要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寿命长,适应性强,丘陵、山地均可生长,不与粮、农争地。油茶花期长,是冬季蜜源植物。油茶树常绿,叶厚革质,树干光滑能起防火作用,是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同时油茶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油茶喜温暖湿润气候,要求年平均气温14~21℃,最低月平均气温3℃,最热月平均气温31℃,相对湿度74%~85%,年降水量1038~2200mm,极端最低气温-10℃以上,日照时数1800~2200h,即夏秋较湿润,秋末冬初多晴天,冬不严寒,四季无大风的气候。油茶是喜酸性树种,林地选择山地红壤、黄红壤地,pH值5~6.5;海拔高度800m以下。造林地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林地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以坡度25度以下的中、下坡或缓坡地造林为宜。
油茶整地方法有全垦整地、带状和块状整地3种,可根据林地条件、经营水平高低、劳力等情况因地制宜选用。全垦整地适用<15°的缓坡、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造林地。块状整地在坡度较陡,坡面破碎以及“四旁”植树均可采用。造林密度主要是根据物种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及造林目的等来确定,一般1350~1650株/hm2。整地一般在造林前的3~4个月进行,并按60cm×60cm×50cm的规格将栽植穴挖好,回表土施基肥,每穴施用250~500g磷肥或沤制过的麸饼500~1000g。
采用良种苗木上山造林。选用1~2a生优良无性系嫁接苗或1a生良种实生苗。1a生实生苗高20cm以上,2a生实生苗高40cm以上。需长途运输的苗木,应适当修剪主根和密集的枝叶,尽量多带宿土或黄泥浆根。
油茶为常绿阔叶树种,幼苗主根长而侧根少,晴天和旱季起苗造林最易引起苗木失水,导致造林火败。油茶造林成活率的高低,与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关系十分密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立春”至“惊蛰”节气,油茶幼芽萌动之前,选择阴天或小雨天气造林最为适宜。
油茶植苗造林,根据“三埋二踩一提”的原则。一定要做到栽紧踏实。平坡大穴,在栽植后要用松土将基茎部分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积水,造成水渍死亡。苗木定植深度以超过原圃地根际1~1.5cm为宜。
油茶幼林抚育主要是中耕除草、土壤水肥管理,解决幼苗与杂草争光、水、肥,每年进行2~3次。为了确保幼林的早实丰产,应适当施肥。选择雨后开沟施肥覆土,防止苗木烧伤,每穴施用N-P2O5-K2O为15-15-15的复合肥100~200g。
油茶成林抚育期是油茶从开始结果到大量结果的时期,也是油茶经营最有价值的时期,每年夏季要铲山除草1次,每隔3a要在冬季深挖1次。此外,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树龄大小、树势强弱、结果大小年进行合理施肥。
安溪县现有的1300hm2油茶林大都正值盛果期,但管理普遍较粗放,产量不高,多数为低产林,对其进行低产林改造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短期内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投资少,见效快,是安溪县油茶产业经营的主要任务之一。
清除林地杂灌、草、老残林木及病株。低改的第1年冬季要全垦深挖1次,深度20cm。每年夏季浅锄1次,深度10~15cm。每隔2a要深挖1次。
采用半挖半填的方法,把坡面一次修改成若干水平台阶,上下相连,形成阶梯。使径流速率降低,保持水分渗透性;增加土面覆盖,加强抗蚀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林地水土保持的目的。
油茶是终年花果不离枝的“勤劳树”,开花结果越多消耗水肥越多。大年以磷钾肥为主,小年增施氮肥或复合肥。秋冬以有机肥为主,春夏可施速效肥。施肥量:氮肥150~225kg/hm2,磷肥450~750kg/hm2,钾肥150~300kg/hm2,或施复合肥、土杂肥4500kg/hm2。施肥方法:结合垦复,在树冠外沿开沟施。
密度1050~1350株/hm2,郁闭度0.7~0.8较为适宜,过密或过疏均影响单产。密林要进行疏伐,如果密度不够,株数不足,但分布较均匀,则不用补植,加强管理用扩大树冠的办法来增加郁闭度。如果林间空地大于3m×4m,林地透光,应采用3~4a生良种嫁接大苗补植。
一般在低产油茶林中有50%~60%的劣株要更换,可分2~3a逐步改造。采用拉皮切接法进行高接换冠。油茶拉皮切接最适于嫁接的时间是5月底至6月上旬,此时无性系当年新梢已木质化,油茶生长旺盛,树皮易剥离,愈合能力强,成活率高。
修剪强度可分为一般修剪和重剪。重剪一般在老林、密林,促发新枝。冬季早春疏伐后,进行整枝修剪,多留营养枝,为来年结果做准备。通常是采用一般修剪,剪除散乱枝,使树体枝条分布均匀,结构紧凑。下脚枝的剪除要求是从全林看去整齐通透。
在有条件的地方,低产油茶林经改造后,可在林地间种矮杆耐阴的经济作物,如绿肥、中药材、牧草和豆类等,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种植结构,耕抚结合,提高经济效益。要贯彻重防,以营林技术为主,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伐除病株,剪除病虫枯枝,清洁环境,防病灭虫。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广油茶花期养蜜蜂。
适用于衰老油茶林的更新改造,利用油茶萌芽力强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截干萌芽更新,即在主干保留第1次分枝,其余2次以上分枝全部截除。冬季进行,第2年春天即可萌枝,保留必需萌发枝外,其余萌枝全部除去,要连续去除多余萌发枝2~3a。3a即可恢复树冠,并开始挂果。截枝更新后要深挖一次,并增施有机肥,促进生长健壮。
油茶病害有20余种,对生产有一定危害的主要有炭疽病、软腐病和烟煤病等。油茶病害应以林业技术防治为主,加强林分经营管理,清洁林内环境,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减低林内湿度。发病期间不宜施氮肥,应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病区在早春新梢生长后,喷洒1%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初次侵染。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波美0.3度的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危害油茶的害虫主要有油茶尺蠖、茶毒蛾、油茶蛀茎虫和油茶蓝翅天牛等。防治可采用的林业技术措施有夏铲冬垦灭蛹、灭幼虫,人工捕捉和灯光诱蛾;招引益鸟捕食害虫,施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让害虫感病死亡等生物防治措施是油茶虫害防治的方向。药物防治只有在虫害大发生成灾时才使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或少用。
[1] 陈存及,陈火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山版社,2000,3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