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萍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更注重过程和环节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1]。为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不断地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CQI是新时期护理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2]。医院内病人转运主要包括科室间交接、外出检查等,属于护理常见操作,但在危重病人实施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途中病情变化、治疗护理中断、监控不到位、等候时间过长等,极易引发护理纠纷、投诉及安全事故。我院自2009年1月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控制病人转运中的护理缺陷,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制订计划 成立由科护士长组成的持续质量改进小组,确认项目负责人、小组成员、原因分析、改进目标、改进方法、工作流程、实施者、设定完成期限等。
1.2 确定问题 确定问题是护理质量改进的关键。护士长通过全程参与危重病人科间交接、跟随后勤人员推送病人外出检查、召集科室人员专题讨论等形式,围绕病人转运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讨论如何改变不合理的工作方法以提高质量,找出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问题以及潜在的、有可能导致护理服务满意度下降的问题。如 2008年12月12:10进行科间交接时病人病情出现变化引发护理投诉1起;另1起是推送病人检查途中出现病情变化,虽立即实施了心肺复苏术(CPR)仍引起医疗纠纷。通过收集资料,病人转运中存在问题可归纳为“五不够一忙乱一缺乏,真空期交接”,即护士向家属交代不够,与对接科室沟通不够,对路途时间估计不够,检查所需时间预计不够,转运操作规范不够;病人转运离科前护士工作忙乱;缺乏即时风险评估记录;“真空期交接”指科室内部正在进行交接班时段所进行的病人转科交接。
1.3 分析资料,寻找原因 管理方面占50%:外送检查时科室间协助制度不完善;医院现有的转科流程以环形标志,护士可从任一一点切入进行交接,如先翻身进行皮肤情况交接,再交病情及生命体征,这对危重病人存在潜在风险;检查力度不够;对转运中出现的问题未能从制度上进行修正;风险防范教育未落到实处。护士自身方面占40%:各班工作协调不够;工作流程不合理,准备仓促;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健康教育方法单一。病人方面占10%:知识缺乏、经济因素等。
1.4 制定目标 ①根据病情制订工作流程,消除转运中的安全隐患;②流程设计易操作,护士对流程的掌握率达100%;③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④交接程序符合率为100%;⑤做到流程清晰,符合要求,有预警告知;⑥病人及家属对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大于85%。
1.5 改进措施 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共同制订转运工作流程及温馨提示,专家审核,组织培训,病人转运均应按流程进行操作。护士长、项目负责人定期检查流程执行情况,发现遗漏及时指出。经常查找原因,与相关人员沟通交流并进行整改。改进后科间交接规范为:①避免在“真空期”进行科室间交接。②交接时首先接生命体征,依据病情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然后依次进行病情、静脉通路、治疗、皮肤情况等各项交接,待病人妥善安置后再进行病历、资料、电脑交接,完毕后交接护士书面双签名以明确责任。③办公班护士在转科前落实“二个电话二个通知”,即看到医嘱时、转运出发时各打一个电话告知接收方,且第二个电话应在准备出发、电脑上已将该病人从本病区转出时拨打,除请对方查看电脑上该病人信息外,还应根据病情给予对方提示或预警,如需准备氧气、心电监护仪或气垫床等;“二个通知”分别为:通知病人及家属等候转送、通知治疗护士合理安排现有治疗,必要时给予办理药房退药。④护理班护士填写全院统一使用的科室间交接单。⑤转运途中视病情携带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仪、抢救物品等。危重病人外出检查时规范为:①必须外出进行检查时护士应与医生进行沟通做好计划,提前与相关科室协调,专人护送,保证病人一到就能迅速检查,尽可能减少在外停留时间,力争相关检查一次完成[3]。②抢救后需急诊检查时带齐抢救物品,转运护士即抢救护士,避免换人后对病情不熟悉。转运中护士站在病人头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病情变化立即就地抢救,及时记录,切忌慌乱。③由后勤人员护送且需快检时在检查单标志“急”,检查车上悬挂颜色鲜艳的警示牌。
1.6 监测评价 首先打印工作流程,发放给护士,人手一份,并组织学习,要求护士熟记流程内容,同时在业务考试中加入有关流程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考核护士执行情况。通过监测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CQI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负责人反馈,并在科室例会中进行讨论,及时修正目标、措施,保证CQI顺利实施,达到既定目标。
培训后,护士均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并能不断分析流程步骤。重点强调了主要环节的实施,转运中的护理缺陷明显减少。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由92.0%上升到97.0%;科间交接护士满意率为98.0%。2009年1月至今无病人转运期间护理纠纷发生。
危重病人常因诊断与治疗需院内转送,途中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再加上受急救环境、药品、设备的限制,病人与家属的直接监督及情绪的影响,极易产生医疗纠纷[4]。CQI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服务病人的全过程,通过实施CQI,减少了护士长工作的盲目性,护士长从调查的数据中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调查结果中了解病人的要求,然后制订出适合病人要求的、护士能够做到的改进措施。规范后的转运流程充分体现了查对制度、监督制度,使护士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控制了转运中护理缺陷发生的关键步骤,使转运的护理行为更安全、更有序,增加了护理行为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减少了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5]。
新护士是发生护理缺陷的高危人群,危重病人转运流程有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工作,正确行使护理职能,提高业务能力。改进后的交接单信息传递准确,加强了护士间、科室间的沟通与协调;增设了建议栏,由接收科护士填写交接中的不足与建议,培养了护士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危重病人的交接质量及科室整体护理质量,也有利于护士长对护士工作的考核。交接单需两个科室的护士交接签字,这种形式界定了责任,强化了护士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使他们在交接过程中更加认真、细致、全面,行为更加严谨、规范,从而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张平,杜燕萍,白素萍.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7A):1753.
[2]梁麦苗,常香莲,翟丽丽.持续质量改进在深化我院整体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5C):1398.
[3]韩清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48 h内病房的急救管理[J].现代护理,2006,12(6):514.
[4]刘丹,李宜,林永顺,等.长途转运病入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学,2006,30(8):766-767.
[5]吴秀媛,王玉玲.全面流程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