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农机局 付 军
宜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启动较早,始终走在全省各县(市)前列。2003年,宜都成为宜昌市人民政府“三牛替换工程”农机化示范县市;2004年,宜都成为湖北省唯一的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区(建设期3年);2007年,宜都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宜昌)特色产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期5年)。示范区建设,引领宜都农业机械化大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17.6万kW,每百亩农机动力62.5kW,农业机械配套比1:2.7,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7%,居全省各县市领先水平。现笔者就如何搞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作如下探讨:
在规划布局示范区建设上,我们咬定以下原则不放松:一是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原则。根据我市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的差异,示范区建设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开发和引进适合我市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实用的农机新装备;二是兴机富民,科学发展观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机化顺势发展,有作为、有地位、有突破为关节点。用科学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林牧渔业、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机械化的全面发展;三是更新观念,思维新突破原则。在农机作业领域上,由过去偏重于单一领域、单一项目农机化作业转变为向多领域、多项目渗透,形成多种作业项目融入同一领域始终的“一条龙”式“全程机械化组合型”作业服务新模式。
宜都市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东接西进的战略地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根据全市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布局,按照三大区域(即:沿江平原粮油、柑桔、养殖机械化区域;丘陵岗地柑桔、茶叶、畜牧机械化区域;低山坡地茶叶、养殖机械化区域)发展粮油、柑桔、畜牧、茶叶、水产特色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机服务农业特色产业,壮大示范区建设实力。
宜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成立了“宜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示范区的全面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区的日常工作;二是成立了宜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专家组,负责项目论证、机具及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指导、示范区建设成果评价等;三是将示范区的工作任务分年度分解到乡镇及有关单位,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效能考核;四是明确责任主体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的日常督办检查,及时反馈建设情况。
党委政府在统筹农业农村工作时,始终把建设示范区摆在突出位置。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宋文豹,市长庄光明等领导高度关注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专程赴省、宜昌市相关部门争取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多次亲临示范区检查指导和调研工作情况,并在检查指导工作时强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高标准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实施“农机兴农富民”工程,围绕建设出新思路、出新经验、出新成果。在平时的建设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不断加大督导工作力度,帮助排忧解难,为建设农机化示范区优化环境。
在市委、市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拉动下,农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示范区农民投入农机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响应并踊跃参与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中来,壮大了示范区建设主体,丰富了示范区建设内涵。
一是建农业机械化示范乡镇。根据规划方案,我市在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分别兴建“桔柑生产机械化示范乡镇”;在枝城镇、松木坪镇分别兴建“粮油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在王家畈乡、潘家湾乡分别兴建“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乡镇”;二是以村组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依托,建特色试验示范基地。如在五眼泉响水洞村农机科技示范场、松木坪云台观茶场,规划设计兴建了山地组合节水喷灌示范培训基地;三是建农业机械化示范点。针对农业特色产业布局,突破瓶颈技术,率先在全省各县市引进示范新技术、新机具。如在红花套南桥村的“百亩柑桔精品园”,建立了桔园松土、抽槽、植保机械化技术、生态节水施肥微灌系统、大棚保温及反光地膜等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示范演示点,使柑桔产值增长近10倍。
示范区项目建设必须以稳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石。在建设中,市委、市政府结合市情,统筹协调,整合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专项和地方财政配套等资金项目,不断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的扶持力度。建立了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部省项目资金和市乡两级财政配套等引导扶持性投入为导向、社会民间资本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示范区投入建设以来,争取国家和省在我市投资的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累计已达680万元,引领农民投资2700多万元,添置各型农业机械2700多台套。示范区在实现单项技术突破的同时,农机化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市政府整合支农资金,着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投资400万元在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建设0.13万 hm2精品柑桔示范园(通过桔柑密改稀,为机械进桔园作业提供便利);投资220万元在王家畈乡建设666.67hm2生态茶叶示范区;投资850万元在松木坪镇建设666.67hm2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带动农民投资860万元参与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示范区新机具发展中,我们始终以“先进、优质、适用、高效”为前提,推行新机具精品发展战略。2003年开始,宜都以实施宜昌市人民政府“三牛替换”工程为机遇和起点,通过省及国家级示范区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建设。呈现出“农机保有量发展快、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快、农机新技术推进快、示范区规模壮大快”的特点。2009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7.6万 kW,较2002年提升31.8个百分点;机械耕整1.03万hm2,是2002年的1.6倍;机械植保3.04万 hm2,是2002年的1.54倍;机械收获0.37万hm2,是2002年的1.44倍。
(1)精心组织农业机械打好春耕生产、“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秋冬播生产和冬季农业综合开发等五大战役。精心组织农机参与全国跨区作业,跨区作业项目从跨区机收向跨区机耕整、跨区机插秧等方面延伸。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服务于“打工经济”。
(2)发挥主导作用,科学示范引导。一是组织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通过组织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开展机具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服务。近几年,我们组织各种规模的机具作业现场会达300余场次,通过示范作业,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和引导农民购机的效果;二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共组织各类机具操作培训班50多场次,培训农机手人数达9500多人次;三是积极开展产品售后服务和跟踪问效服务。在农忙作业时刻,组织编制发放机具作业情况调查表,对每台机具作业时间、作业类别、作业数量、故障维修情况进行记录,进行跟踪问效,真正做到为购机户提供技术、信息和跨区作业服务,发挥机具最大效益。
(3)积极发挥农机协会作用,多方引导广大会员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近几年来,在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中,协会会员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所购的农业机械如久保田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亚细亚、科利亚、东洋等插秧机、茶叶采摘机、牧草收割机、654型四驱拖拉机、水力清淤机等填补了宜都农业机械的空白。
(4)积极组织农机大户拓展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模式。组织引导农机大户拓展服务领域,以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柑桔茶叶业、加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型全方位服务转向。在农田作业中注重连片规划,牵线搭桥签订作业协议,满足农机大户作业需要,积极对外联络信息,组织农机大户外出跨区作业。先后组织20多个农机大户的30多台套农业机械跨区作业,为农机大户增加作业收入300多万元。
宜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来可观效果:
(1)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和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较好地解决了大中型拖拉机技术状况老化和拥有量减少的问题,优化了动力配套比例;二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增加了农机作业服务手段和功能,增强了农机实力,提高了农机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2)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通过实施示范区购机补贴项目,不仅使购机户直接受益,而且使农民通过农机大户的作业服务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农机具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柑桔、茶叶、畜牧、水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到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上来,又加快农机化发展,加大了农业机械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
(3)培育壮大了农机大户,使农机大户成为示范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和主力军。我们在实施农机化综合示范区项目中,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利用农机大户拥有较多农机固定资产、集约性经营规模大、服务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使其在示范区建设中充当开路先锋,带动示范区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农机大户已发展到100户,其中拥有88.2kW 以上动力的农机作业示范户23户,使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3项以上的农机科技示范户54户,年经销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农机经销示范户4户,年维修农机经营额60万元以上的农机维修示范户12户。农机大户户平均年创农机经营收入28.5万元,农机经营服务收入已达家庭总收入的85%以上。农机大户影响深远,已带动示范区1500多户农民添置了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从而跨入农机作业服务行列。
(4)提高了农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通过示范区建设,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认识,政府对农机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加强。通过示范区项目实施,造大了农机声势,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识到了示范区建设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上级领导到我市示范区现场调研的次数多了,对我市示范区的建设投入增加了,示范区建设上新闻媒体报道频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