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探讨

2010-08-15 00:47:58竹溪县农机局罗立东郑世禄
湖北农机化 2010年4期
关键词:竹溪县农副产品加工业

竹溪县农机局 罗立东 郑世禄

竹溪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探讨

竹溪县农机局 罗立东 郑世禄

所谓农副产品加工业,就是通过对农、林、牧、副、渔业的初始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产品加工后经济价值得到增值的产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县工作的重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增收问题。经过竹溪县委、县政府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有效地开发现代农业、增加农业效益,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从我们的基本县情来看,基础产业是农业,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因此,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就成为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客观要求。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挖掘农业资源价值,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竹溪县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立足于资源优势,走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品牌化经营之路,因地制宜地强力打造农业特色经济。为进一步掌握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现状,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近期我们对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1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农场的农产品商品率就达到了99%,真正实现了“为卖而产、为赚而卖”。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的农业生产效率都很高。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山东省80%以上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70%以上农产品得到就地加工,增值率在50%以上,已成为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排头兵。四川成都市的农产品商品率已超过70%,“十一五”期间各地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总体上看,全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工水平和质量低,各环节联系不紧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还不够,市场竞争力弱。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国外和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突出县域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为山区贫困县来讲,要争取国家较大的工业项目是很困难的。相比之下,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就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许多农副产品从种类和品质上都可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凸显区域优势。由于竹溪县经济实力、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的进程缓慢。同发达地区相比,很难在竞争中取胜。若一味地追求还容易造成优势不优,劣势更劣。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才能各具特色,体现优势,在竞争中取胜。

竹溪县具有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条件。县委、县政府以“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统揽全局,坚持“南烟北茶、适度兼抓”,以农业促工业、以工业带农业,实现工农对接,把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工业生产第一车间”。大力实施“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充分依托优势资源,强化工农对接,整合力量支持企业提档升级,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围绕茶叶、魔芋、烤烟、药材、贡米、蔬菜、林特等主导产业,应突出名、特、优、新、稀,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已取得良好成效。

1.3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目前,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情况都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是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加工转化增值落后、产业链条太短,农业的后续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农民收入增长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出路就在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形成流转大户,带动农民科学种植;另一方面要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许多农产品就地加工就实现明显增值。竹溪县协力魔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天欣”牌魔芋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被看好,广泛应用于糕点、饮料、肉制品、奶制品及医用品生产中。带动2.5万户农民从事种植,户均增收4000元。梅子贡公司开发生产的有机茶食品,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由“喝茶”到“吃茶”的新跨越。乌龙茶、茶食品、茶微粉、茶多酚等系列产品加工,使农民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竹溪华驰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年消化黄姜10.3万 t,使农民增收近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把市场需求与产业化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把经过精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推向市场,有效解决农民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1.4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必须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多数资源型企业,以当地的煤、矿石等为原料,生态、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发展的局限逐步显现,后劲不足,存在着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而农副产品加工业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农产品是可再生资源,土地种了一季又一季,只要市场需要,消费者需要,农民就可以生产,企业就可以加工。全县结合自身实际,新一届领导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优势产业的战略目标,坚持走工业支撑、城乡统筹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退耕还林后的农民生活的保障和改善还有赖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收入。

2 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竹溪县位于鄂、渝、陕3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平、旬阳3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之一。县域总面积3 310 km2,辖15个乡镇、302个村、15个农林特场,总人口36.8万。竹溪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是全国林业百佳县和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森林覆盖率74.8%;是全省水电和矿产资源富县;竹溪是秦巴山区茶叶名县,茶叶面积达1.33万hm2,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有“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黄莲之乡”、“中国魔芋之乡”称号。2009年全县农业板块基地达到6.13万 hm2,特色基地面积3.33万 hm2,人均超过0.11 hm2。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0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5亿元,生产的农产品“龙王垭”、“梅子贡”、“亲家母”、“顺溪”、“采皇木”等品牌获湖北省著名商标。全县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06家,从业人员1 300人。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年产值8.2亿元,上缴税收1 240万元。协力魔芋实业有限公司把鲜魔芋加工成干角,再加工成精粉,增值近10倍。竹溪县银松生态食品公司年加工消化生姜、大枣、木瓜等5 000 t,年产值5 000万元,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3 000万元。顺溪豆制品公司年加工消化农产品3 500 t,产品远销北京、香港、广州、武汉等各大超市,年产值8 000万元。

3 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规模小

2009年末,全县106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超2 000万元的仅有1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3%。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少,制约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2 企业技术水平低

多数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加工多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少,产品层次和科技含量低,品牌产品少,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再加上生产加工设备及工艺流程相对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

3.3 资金短缺

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均需要大量资金,而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难题,而银行贷款的难度大、数量小,因此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很弱,是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各部门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缺乏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统一协调,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5 科技人才资源短缺

竹溪县现有科研机构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 000人,占总人口的2.4%。低学历、低职称人员占90%,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科技服务人员更少。

4 加快竹溪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实现“工农对接”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各有关部门要把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纳入议事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各乡镇要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特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明确指导思想、发展原则、重点产业,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夯实基础。

4.2 注重特色,领办基地,保障供应

生产基地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要抓住当前农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好基地,尤其要注重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环保型农副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贡米、魔芋、茶叶、蔬菜(山野菜)、中药材、马铃薯、畜禽”等七大农副产品基地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为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的加工原料。2010年省委2次来我县调研时提出,要加快百公里城镇带建设,探索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6月下旬市政府批准竹溪县建设“十堰市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县委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优势资源,突出建好“5个千亩基地”和“9个万亩基地”,全面推进工农对接,着力发展板块农业。以竹溪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的部署。

4.3 强龙头,抓示范,促发展

要对现有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新机制,培优壮大。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多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成立协会(合作社)或集团公司的方式,培植龙头企业。同时,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推动,引导企业从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上提升品牌的内涵,从产品的认证、认定上提升品牌的可信度和美誉度,并以品牌产品的种源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来发展订单生产,增强带动力。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营销活动,从产品的宣传推介上提升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目前,应重点抓好龙王垭茶叶集团、华驰化工、顺溪豆制品公司、灵山源酒业、协力魔芋、贡米等几个大的龙头企业,对他们予以重点扶持,实现规模壮大,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4.4 实施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创新,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增加优质农副产品的比例,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和档次。注重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工艺及生产线,开发我县大宗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传统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加快高新技术在农副产品加工中的科技转化与运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

4.5 整合资源,优化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在税费和融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围绕粮食、蔬菜、茶叶、魔芋、畜禽产品等行业,积极组织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切实解决农副产品加工业资金缺乏的问题。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为企业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发改、农业、财政、招商、科技等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0-07-15)

猜你喜欢
竹溪县农副产品加工业
运用通分 巧填分数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上海建材(2019年3期)2019-09-18 01:50:56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0
孟宪成 藏石欣赏
宝藏(2017年3期)2017-05-09 03:21:39
唐和军 藏石欣赏
宝藏(2017年3期)2017-05-09 03:21:39
王守军 藏石欣赏
宝藏(2017年3期)2017-05-09 03:21:39
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