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入手,授之以“渔”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2010-08-15 00:49:13罗金伟雷晓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意识文本思维

罗金伟,雷晓蓉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以“问”入手,授之以“渔”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罗金伟,雷晓蓉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本文从新课程的标准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立足于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以学生为本、授之以“渔”、激励赞赏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展开阐述,力图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进行多方位地审视和探讨,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以学生为本;提问意识;授之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现在的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则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

那么,课堂教学活动就应该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提问不但能使老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学习需求,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它能促使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多向交流,从而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进而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让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养成提问意识,已逐渐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趋势。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呢?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问之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问题欲望,少不了课堂特定情境与氛围的营造。

其一,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提问。尽管学生提问很有可能是幼稚的、偏狭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但其意识、精神却是可佳的。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允许他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允许他们提出甚至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要创设氛围和给予机会,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提问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让提问意识和精神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中。

其二,通过挖掘文本,并充分运用文本本身所拥有的丰厚博大的人文情境,唤起学生的提问意识。比如在文学鉴赏中,研读小说的情节悬念,品赏散文的思想意境,体现戏剧的场景冲突,把握诗歌的风韵音律,从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认为骗子“聪明”,想出了绝妙的计策,捉弄了皇帝和大臣。他一提出来,当时就有不少同学附和他的观点。老师没有指责他,也没有纠正他,紧接着就有同学提问,对“聪明”进行了反驳,说骗子“狡猾”而不是聪明,由此在班级里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问题层出不穷,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本,开启学生提问之门。

语文教改虽然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数十年,从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到一问到底的“满堂问”,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堂气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但实质还是没变,“传授”与“承受”的师生关系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顺利地进行教学,有条不紊;学生也乐得轻松,依葫芦画瓢,虽然可以讨论,也可以发表见解,但一切尽在老师的运筹帷幄之中,学生被动依赖的心理也由此生成,更不必说大胆提问和推测了,即使有问题,也往往得不到尊重与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冷落,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讲堂,明显缺乏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封闭状态,也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倒成了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锁链。我们曾见过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在教学《最后一课》的过程中,一男生在教学即将结束时举手问老师:“韩麦尔先生如此悲哀,有一部分是不是因为他失去了工作?第二天他要去哪,又去找什么工作呢?”老师先是笑笑说:“噢,那跟书上写的主题无关。”男孩接着问:“怎么会无关呢?我们是从他强烈的悲哀中理解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说这种悲哀是由于失业造成的呢?”老师显得有些不耐烦:“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应该理解的主题,别的你不用说了。”这位男生似乎还想说些什么,这位老师可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老师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这位学生只得坐下,可他根本无心听课,双眼望着窗外出神……

上面案例里的这位老师就是因为学生的提问不在自己的预设里和“书里没有写到的”,而简单甚至有些粗暴地对待学生的提问。他不仅没有鼓励、肯定学生的提问,而且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尊心,束缚与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提问意识和精神。

因此,我们要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关系。就课堂教学而言,应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原始解读,把首问权还给学生,从学生的问题开始课堂教学,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并(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通过课堂对话,努力倾听学生的不同心声,切实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也使学生从配角转变为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确实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

三、授之以“渔”,探寻学生提问之路

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他们往往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纵使他们都有心提问,想力争独抒己见,可也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谈不出有创见的看法,尤其是在最初阶段。因此,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去摸索提问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诱导学生进行提问。

1.于矛盾处寻找提问点

疑问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矛盾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跃语文思维。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当品读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否从中发现一些端倪。经过思索,学生就开始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意味着什么意思?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接下来,在品读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就有学生举手提问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好像是矛盾的。为什么会用在一起?该怎么理解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同学深入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发现矛盾,让学生去寻找问题,以便质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用逆向思维触发提问点

打破思维的常规性和习惯性,进行逆向思维,可以是思维更具独立性、批判性、多向性、和广阔性,是思维主体创新的反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触动思维的可燃点,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评判文本,鼓励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甚至新颖的想法,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教学《愚公移山》,教师打破常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比讨论愚公和智叟的行为,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思维可燃点。就有学生针对愚公的行为提问:“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可以搬家嘛,干吗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费这么大的力气挖山移山呢?愚公真的不愚智叟真的不智么?既然搬家更便捷,可我们后来人为什么还要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呢?如今,我们学习这一课还有没有它的现实意义呢?”教师对学生这种大胆的、另辟蹊径的想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鼓励学生日后多一些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更好地去解读文本,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后来通过讨论解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对课文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3.以联想法挖掘提问点

通过由此及彼的迁移联想,对“此”内容提问,可以将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活读文本,联想迁移,进而融进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以体现语文思维与思想之美。

比如,在教授《羚羊木雕》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想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创设了提问的情境,学生的思维便很快飞扬起来,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便不断涌现:假如我不把礼物送给好友,会怎么样?妈妈不硬逼“我”去还礼物,我会主动去还吗?如果在你的家庭也发生类似不愉快的事情,你在亲情和友情之间怎样进行抉择?等等。学生提问之后,通过合作探究,在热闹而有序的讨论交流中,同学们还创意地评选出解决这类家庭纠纷的最佳处方。问题解决了,思维开拓了,课堂上更是绽放了无限的美丽。

四、赏识激励,呵护学生提问之果

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肺腑的鼓励或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是震撼。因此,激励加欣赏,来呵护学生问题意识。

首先,对学生的提问,在把握分寸的前提下,教师应该不要吝惜诸如:“提得不错,很好!”、“老师都没想到,你却想到了”、“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等激励赞赏性的语言。

其次,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来坚定学生提问的自信心,使学生重问、敢问、爱问、善问。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嘴巴叫起来,养成提问的习惯。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明白善于提问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是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思维的开端。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一定能够激发出耀眼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定能够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提问,愿提问,善提问,则是问题教学法这一学习方式的起点,它真正体现了“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以“问”入手,授之以“渔”,为学生构建了张扬个性、展现创造性、体验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情感的平台,同时教师也达到了引导学生入了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教学效果。

[1] 巢宗祺.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魏国良. 现代语文教育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胡晓. 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J]. 课程 教材 教法,2006,2.

Teaching the way from asking——Thought and practice of Question Teaching way in language teaching

LUO Jin-wei, LEI Xiao-rong

The paper starts from new course standard and students’ developmental requirement, bases on class teaching to elaborate the way to culture students’ 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from creating scene、focusing on students、teaching their way and encouraging ,etc. I hope to survey and discuss culturing students’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from multi aspects, in order to culture students’ 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arous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ake them achieve real self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language ability and attainment.

focus on students; 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 teaching the way

G42

A

1008-7427(2010)05-0123-02

2010-03-17

猜你喜欢
意识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