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历程及分歧综述

2010-08-15 00:49何莉芳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宾语句式

何莉芳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历程及分歧综述

何莉芳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在历来的语法研究中,双宾语结构一直受到前辈学者的关注,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传统且重要的课题。总结前人对这一句型的语法探索,可以更好地了解前人语法研究的成果,清晰地明辩这一句型及研究中的问题所在。

双宾语句;研究成果;分歧

双宾语句是一个动词带两个宾语的特殊句式,是动词谓语句的下位句型之一。汉语双宾语句古已有之,最早见于我国殷商甲骨卜辞,现存古代文献中也有为数不少该句式存在。真正将双宾语作为语法问题提出并予以解释的,是我国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1898):“‘教’、‘告’、‘示’诸动字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先人后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1]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由古代汉语的相关句式流传演变而来。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双宾语句是一个讨论较多的句式,但关于双宾语句中某些问题的争议至今尚未消除,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回顾

(一)现代汉语双宾语句早期的研究(1924-1948年)

现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最早见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其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宾语”这一名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2]同时还提出了“正宾位”(属于被交接之事物,即正式的宾语)和“次宾位”(属于接受事物之人,属副性宾语)的概念。

随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中说:“受词和动词的关系相当密切,简直有点像止词”[3](止词即宾语),“有些文法书上把受词也认为一种止词,把止词和受词合称‘双宾语’”[4],只是没有明确讲出双宾语的定义。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4)在叙述句一节讲到:“在某一些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里,可以有两个目的位”,“在两个目的位当中,我们把靠近叙述词的一个叫做近目的位,把较远的一个叫做远目的位。在国语里,近目的位指人,远目的位指物。”[5]其中的“目的位”即指宾语。在同时期的许多语法著作中都有对双宾语的简要描写,基本观点比较一致。

(二)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的全面展开(1949-1977年)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结构主义语法开始引进中国,双宾语句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1952)中说:“一个动词有时候会有两个宾语,多半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6]丁声树等学者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中也说:“有时候一个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7],并且认可了表示获取意义的双宾语句。张志公主编的《汉语语法常识》(1953)提到:“动词有时要有两个表示受动者的宾语”,“第一个宾语指人”,“第二个宾语指物”[8]。

(三)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的繁荣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以后,随着国外各种语法理论流派的引进,国内对双宾语句的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开始了对双宾语句较全面的描写,如双宾动词的描写、双宾动词的分类、宾语的语义、句式的转换等。

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1979年)中说,双宾语的“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次序是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9]根据动词后可否带“给”又作了分类。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说双宾语是“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可以都是真宾语,也可以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10],并用层次分析法划分了双宾语结构的层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定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1984)简要介绍双宾语为:“有的动词(给、送、教、告诉等)常常带有两个宾语,一个指人,靠近动词,是近宾语,一个指事物,离动词远些,是远宾语”。[11]之后,马庆株、李临定、宋玉柱等学者也发表了相关论文,对双宾语展开了讨论。

配价语法和格语法是近年来语法学界极为关注的语法理论。不少学者在这两种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汉语的动词等进行了研究,如袁毓林、郭锐主编的《现代汉语配价研究》(1998)、袁毓林的《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1998)、徐峰的《汉语配价分析与实践——现代汉语三价动词探索》(2004)等,其中都涉及到了双宾动词。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产生后,范晓、陈昌来等学者运用这一理论展开了语法研究。例如范晓与朱晓亚合写的《三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本句模》(1998)分析了三价动词的动核结构;陈昌来的《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2002)归纳了能构成双宾语句的三元动核结构,为研究双宾动词提供了帮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被引进国内汉语语法研究中,以顾阳、徐杰为代表的学者开始用它来探索双宾语构造的生成、构成条件及相关问题。如徐杰的《“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1993)、《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2001)运用生成语法中的约束原则对汉语中的特殊双宾语句进行了同指异指分析,从而肯定并解释了“打碎他四个杯子”一类现象的双宾语句资格。

近年来,有的学者逐渐将心理学、认知原理引入语法学,尝试从认知语法角度解释双宾语的构成,或者运用比较法对不同语言间的双宾语句进行对比,如汉英、汉蒙、汉朝、汉俄等语言之间的双宾语结构对比研究,以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与某种方言的双宾语结构对比等。

二、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与问题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状况令人欣喜,但正如李宇明在《领属关系与双宾语句分析》(1996)中所说:“双宾语句是句法分析中比较麻烦的一类句型。至今人们对双宾语句外延的大小、内部小类的划分、结构层次的切分等,认识还相当不一致。”[12]本文根据双宾语句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和问题:

(一)结构层次分析上的分歧

在这一问题上,大致存在以下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双宾结构应分析为动宾结构带宾语。双宾语结构用层次分析法表示为:谓语动词+宾语+宾语,如:

(1)当地政府送了他一份纪念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双宾结构是谓语动词分别与两个宾语发生关系,两个宾语在同一层次,只是距离动词的远近不同,据此可将双宾语结构划分为:谓语动词+宾语+宾语,如:

(2)当地政府送了他一份纪念品。

(二)双宾语句的下位分类及范围确定的分歧

双宾语句分类上的分歧在于分类标准的不统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分类标准:一种是只从句法层面出发进行形式划分;另一种是依据动词或宾语的意义来划分;第三种是将句法与语义层面相结合,既考察形式差异又结合意义分析。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使得不同学者划分出的类型多少各不相同,少则三四种,多则十几种,继而造成的问题就是有的学者将双宾语句的外延扩展得很宽,有的则将它严格限定在只表给予义的范围内。因而,对于什么是双宾语句、双宾语句的范围应该如何确定也产生了分歧。

总之,到目前为止,双宾句研究的状况已趋于成熟,但其结构划分、外延、种类的确定等问题仍有待深入。从历时角度看,现代汉语双宾语句是由古汉语的相关句式流传演变而来的。对现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是对古汉语双宾语句研究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进行语言的历史比较有重要作用。从共时角度来看,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存在双宾语句式。刘丹青在《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2001)中指出,双及物结构[13]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双宾语句是双及物结构常用的句式之一,且在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可以说双宾语句是人类共同的逻辑思维规则支配下产生的一种句式,是人类语言普遍共性的一种体现,对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是人类语言共性研究的一部分。因此不论从横向比较还是从纵向进程来看,对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及分歧的总结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1] 马建忠. 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4]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 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7] 丁声树等.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 张志公. 汉语语法常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9]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 朱德熙. 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 张志公著,庄文中编.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12] 李宇明. 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

[13] 刘丹青. 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考察[J]. 中国语文,2001,5.

Summary of research history and difference about the double objects sentence in the modern Chinese

HE Li-Fang

The double objects sentence is one kind of sentence types extremely rich 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dern Chinese grammar system. In the former grammar research, many senior scholars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ouble objects structure, so it is a traditional and important topic i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Making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grammar exploration history, we can see the plentifu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different scholars clearly; recognize the sentence types and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the problems deeply.

double objects sentence, achievement, difference

H146.3

A

1008-7427(2010)07-0111-02

2010-04-21

作者系山西体育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宾语句式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宾语从句及练习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特殊句式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